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述果树枝干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论述果树枝干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论述果树枝干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系别:生物科技系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年级:2007级姓名:邢龙飞学号:071710105内容摘要:近年来,苹果树腐烂病在苹果生产中发生极为普遍。

据调查,从初果期到盛果期的果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果树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究其发病原因,主要有:树体养分供应不均衡,果树修剪不合理,树体负载量过大,树势衰弱,树体贮存营养不足,果农对腐烂病发病规律认识不够,防治不力等。

针对以上发病原因,在生产实践中,为了全面有效地防治苹果树腐烂病,增强树势,延长果树寿命,增加果树产量,提高苹果品质,我们应既注重农业措施,又加强化学防治来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苹果树;腐烂病;发病特点;防治措施苹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病害却成为威胁苹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据报道,苹果病害有100余种。

苹果上的病害,按为害部位大致可分为果实病害、叶部病害、枝干病害和根部病害。

而枝干病害是苹果上为害及其严重的毁灭性病害,值得广大果农朋友重视。

苹果树枝干病害主要有腐烂病、干腐病、枝干轮纹病等。

通过一个月(2010年3月份)在长武、旬邑、礼泉三大苹果产区的调查,现果树腐烂病是发生最频繁,最让果农头疼的病害。

部分果农都选择了挖掉果树。

因此,我将果树上发生最严重的果树腐烂病做以下论述: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是对苹果生产威胁很大的毁灭性病害。

该病主要在成龄果园中发生,重病果园株缺枝残,伤痕累累,产量大幅度下降,个别的甚至毁园。

1.症状该病多在结果大树的主干、主枝和较大的侧枝活辅养殖上发生;重病园小枝、干桩和果台等也常发病;有时果实也可受害。

在枝干上该病有两种类型,即溃疡型病斑和枝枯型病斑。

1.1溃疡型病斑多数发生在主干、住址和较粗大的侧枝及辅养枝。

发病初期病斑表面红褐色、水渍状、略隆起,按压时病部下陷并流出黄褐色汁液;病部组织松软,剥开表皮可见皮层呈红褐色腐烂,靠近可闻到浓烈的酒糟味;发病后期,病部干缩下陷,边缘开裂呈黑褐色。

整个病斑多呈梭形,有时呈不规则形。

大约在发病一个月左右,栓皮下先出现墨绿色疣状小突起,不久突破表皮,呈黑色小粒点状,即为病菌的子座;空气潮湿或雨后从小黑点顶端可冒出橘黄色卷曲的丝状物,即为病菌的孢子角。

病斑大小不等,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甚至达1米以上。

病斑扩展环绕枝干一周时,上部叶片先萎蔫、变黄、脱落,进而病枝枯死。

1.2枝枯型病斑多发生于2~5年生小枝以及剪口、干枯桩、果枝等部位。

发病后病斑形状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红褐或暗红褐色,病皮质地腐烂,扩展很快,病部有时出现赤褐色轮状斑纹,栓皮极易剥离。

病斑绕枝一周后病部以上枝条枯死。

后期病部也会长出小黑点,天气潮湿时从中也可涌出橘黄色的丝状物。

在生产实践中,该病易于苹果干腐病相混淆,区别点在于:腐烂病病部组织松软,病皮上的小黑点大二稀,潮湿时从顶端冒出橘黄色丝状物;干腐病病部表皮紧贴木质部,坚硬,凹陷明显,病皮上的小黑点小而密,潮湿时冒出灰白色粘液。

2病原形态及生物学特性2.1病原形态有性态为苹果黑腐皮壳,属子囊菌门黑腐皮壳属真菌。

无性态为壳囊孢。

病部表面的小黑点为子座。

子座分内子座和外子座。

外子座内含有一个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扁瓶形,直径为480~1600µm高400~960µm,,成熟时其内分成多个腔室,各腔室相互连通,有一共同空口伸出病皮外。

腔室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分枝或不分枝,长10.5~20.5µm。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香蕉形或腊肠形,两端圆,微弯曲,内含油滴,大小3.6~8.0µm×0.8~1.7µm。

分生孢子成熟时与胶状物质混合在一起,与高湿胶状物吸水膨胀,自孔口溢出形成橘黄色卷絮状孢子角。

秋季在外子座下面或旁边形成内子座,在病斑上表现为大型点状物,内含3~5个子囊壳。

春季形成的病斑,6月份开始形成子囊壳,到9月份逐渐成熟。

子囊壳球形或烧瓶形,直径为320~540µm,具长颈,颈长450~860µm,顶有孔口,孔口部黑色,以分生孢子器的开口部为中心轮生。

子囊壳内壁着生子囊层。

子囊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顶壁稍厚,大小28.0~35.0µm×7.0~10.5µm,内含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排列成两行或无规则排列,无色,单胞,腊肠形或香蕉形,比分生孢子稍大,大小6~11µm×1.2~2.1µm。

遇湿子囊孢子与胶体物质从孔口涌出,呈橘黄色卷絮状孢子角。

一个小黑点上涌出多条孢子角,与外子座只出现一条孢子角有明显区别。

2.2病原生物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5~38℃,最适为28~29℃。

分生孢子器形成最适温度20~3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左右,但在10℃以下也能萌发。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萌发,其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广泛存在于树皮、木质部、叶片和果汁中。

子囊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9℃左右,在5℃左右也可萌发,但萌发率低。

子囊孢子在清水中可以萌发,但萌发后菌丝的生长发育则必须有营养物质的供给,所需营养物质与分生孢子萌发生长要求相同。

3病害循环3.1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

病斑中的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

一个病斑释放孢子的能力可持续1年半之久。

3.2传播和侵染翌春,在雨后或高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便可释放出大量孢子。

由于孢子常与胶质物一起形成孢子角,所以,必须先通过雨水冲溅分散,尔后随风雨进行大范围传播扩散。

另外,孢子也可黏附在昆虫体表,随昆虫的活动而传播扩散。

腐烂病菌的侵染具有伤口侵入、潜伏侵染、枝干向阳面病重、落皮层积累菌量等特点。

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一般只能从伤口侵入已经死亡的皮层组织。

但也能从叶痕、果柄痕和皮孔侵入。

被侵伤口包括冻伤、修剪伤、机械伤和灼伤等,其中以冻伤和带有死树皮的伤口最易被侵染。

腐烂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特性。

病菌侵入后,首先在侵入点潜伏生存,如果树势健壮,抗病力强,病原菌就不能进一步扩展致病,而是长期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菌丝才得以进一步扩展致病。

病菌在扩展时,首先产生有毒物质杀死侵入点周围的活细胞,尔后才能向四周扩展,致使树皮坏死腐烂。

因此,除病树、病斑带菌外,外观无症状的树皮,往往也潜伏有腐烂病菌。

在较粗大的枝干上,腐烂病斑多数出现在向阳面。

这是由于枝干局部增温所致。

即使在气温较低(0~10℃)时,枝干向阳面树皮温度也可达到菌丝生长的温度或适宜温度。

同时,由于局部增温,树皮呼吸强度增加,营养消耗大,导致抗病能力大大降低,有利病菌扩展和病斑扩大。

腐烂病菌可在落皮层中生存、扩展和积累菌量。

所谓落皮层是指树体表面翘起的、鳞片状的、容易脱落的褐色坏死皮层组织。

落皮层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形成,7月上旬逐渐变色死亡。

由于落皮层组织处于死亡状态,并含有较丰富的水分和养分,为腐烂病菌生存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质。

落皮层是腐烂病菌潜伏生存的重要场所,是枝干腐烂病发生的重要菌源地。

3.3发病高峰一般来讲,陕西苹果产区,腐烂病一年有两次发病高峰,即春季发病高峰和秋季发病高峰。

春季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3~4月份。

此时树体经过越冬消耗,树干营养水平降低;再加萌芽、展叶、开花,枝干营养大量向芽转移,营养状况更加恶化,导致树体抗病能力急剧降低。

随气温上升,病斑扩展加快,新病斑数量增多,病组织出现软腐,对树体为害加重。

据调查,苹果树腐烂病3~4月出现的新病斑数量和病斑扩展量均可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表现明显的发病高峰。

5~6月,枝干营养和抗扩展能力处于全年最高水平。

此期病斑停止扩展,呈现一个相对静止期。

7~9月,花芽分化,果实加速生长,枝干营养水平及抗病能力又一次降低,新病斑又开始少量出现,旧病斑又有一次扩展,形成一个秋季高峰。

但与春季高峰相比,秋季高峰较弱,新病斑出现数量及旧病斑扩展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0%左右。

10月以后气温降低,营养回流,枝干抗病能力较强,又进入一个相对静止期。

但此期落皮层和表层坏死组织内的腐烂病菌,向健康皮层组织缓慢扩展,为第二年春季高峰的出现积累病菌。

4发病条件树势衰弱、愈伤力低是是引起腐烂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凡能引起树势衰弱的因素,都可引起病害的发生。

4.1树体负载量在果树正常管理情况下,树体负载量是左右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常苹果树进入结果期后,腐烂病斑开始出现;随着树龄的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腐烂病会逐年增多。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苹果结果常有大小年现象,凡大小年现象严重的果园或植株,腐烂病也严重。

据调查,大年的果园当年秋、冬季和此春的腐烂病发生较常年多,发病期长,为害大;果树小年,腐烂病轻。

这是由于大年树的树体贮藏营养减少,抗病力大大降低的缘故。

4.2冻害及日灼苹果树腐烂病的发生与冻害和日灼有密切关系。

凡大冻害之年,就是腐烂病大发生或开始大发生之年。

山区和沙地果园,向阳面枝干容易发生日灼,随之发生腐烂病;因腐烂病而锯除枝干的树体,更容易发生日灼,加重腐烂病为害。

冻害和日灼削弱树势,增加树皮坏死组织,为病菌侵入和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3营养条件该菌是弱性寄生菌,只有在树势弱,抗病力差时,才加害树体。

在苹果产量逐年提高情况下,若施肥不足,特别是磷、钾肥不足,必然导致腐烂病发生。

施肥时期和施肥技术不当,也影响树体抗病能力。

4.4整形修剪修剪不当或修剪过重,尤其是修剪原则和技术的不断变迁,导致树体伤口过多,树势衰弱,腐烂病常常伴随发生和发展。

5防治方法根据腐烂病侵染特性及发病规律,防治该病必须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力为根本,同时搞好田间喷药、刮除落皮层、病斑治疗、果园卫生、防治其他病虫、防止冻害及日灼等,才能控制病害发生为害。

5.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腐烂病的根本性措施。

5.1.1合理调整结果量结果树应根据树龄、树势、土壤肥力、施肥水平等条件,通过疏花疏果,做到合理调整结果量。

结果量适宜的树体主要指标有:一是没有明显大小年现象;二是外围新梢长度达到30~35厘米,粗度达到0.6厘米;三是中短枝占总枝量的80%以下;四是叶、果比约为30~40:1;五是商品一二级果占总产量的70%以上。

大小年现象严重、新梢短而细弱、中短枝比例过高,叶果比小,小果率达50%左右等,都是树势衰弱的表现。

5.1.2实行科学施肥按照果树营养需求,科学配方施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

一般每生产100公斤苹果所需施基肥和追肥量,合计不得少于纯氮0.7公斤,磷0.3公斤,钾0.7公斤;有机肥料应按每生产1公斤苹果施1~2公斤肥的比例施用。

秋季施肥可增加树体的营养积累,改善早春的营养状况,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降低春季发病高峰时的病情、还可在秋梢基本停长期(9月)进行叶面喷肥,如喷1~2次200~300倍尿素加200~300倍磷酸二氢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