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简介:本技术介绍了一种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修整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至总体坡度小于60度;在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上自坡顶至坡底依次挖设中部向上拱起的多排弧形台阶,且在靠近坡顶的最上方的弧形台阶Ⅰ的台面上,沿弧形台阶Ⅰ的长度方向上挖设至少一个弧形容纳槽;将浸泡并碾压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铺设在弧形容纳槽的底部形成秸秆层;自靠近坡底的弧形台阶N向坡顶的弧形台阶Ⅰ依次铺设培植片体;在多个弧形容纳槽两端的台面上移栽灌木。
本技术方法,可快速恢复矿山排土场的植被覆盖并有效保持水土,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且能够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一定的淋洗处理。
技术要求1.一种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修整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至总体坡度小于60度;步骤二、在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上自坡顶至坡底依次挖设中部向上拱起的多排弧形台阶,且在靠近坡顶的最上方的弧形台阶Ⅰ的台面上,沿弧形台阶Ⅰ的长度方向上挖设至少一个弧形容纳槽;自弧形台阶Ⅰ下方的弧形台阶Ⅱ至坡底的弧形台阶N,弧形容纳槽的挖设数量依次增加,且在竖直方向上,相邻两排弧形台阶上的弧形容纳槽均相互错开设置;位于上一排弧形台阶上的任一个弧形容纳槽的两端分别朝向位于下一排弧形台阶上的两个相邻的弧形容纳槽的弧形面延伸设置;步骤三、将浸泡并碾压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铺设在弧形容纳槽的底部形成厚度不超过10cm秸秆层,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的长度方向与弧形容纳槽的长度方向一致;步骤四、自靠近坡底的弧形台阶N向坡顶的弧形台阶Ⅰ依次铺设培植片体,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4.1,在弧形台阶N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由无纺布衬底的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坡底;4.2,在弧形台阶N的上一相邻弧形台阶N-1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弧形台阶N,之后采用靠近矿山排土场坡底的土壤填充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槽的上方继续堆积土壤至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N并压实;4.3,在弧形台阶N-1的上一相邻弧形台阶N-2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弧形台阶N-1,采用靠近矿山排土场坡底的土壤填充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槽的上方继续堆积土壤至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N-1并压实;4.4,重复4.3,直至铺设至弧形台阶Ⅰ,之后,自坡顶向下延伸设置至少两根固定杆,固定杆的下端依次插入弧形台阶Ⅰ的培植片体、秸秆层和弧形容纳槽的底部内,在至少两根固定杆上横向间隔开固定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喷孔,之后采用靠近矿山排土场坡底的土壤填充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槽的上方继续堆积土壤覆盖至少两根固定杆和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并形成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Ⅰ后压实;以及步骤五,在多个弧形容纳槽两端的台面上移栽灌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弧形台阶Ⅰ的台面宽度至少为4m,每排弧形台阶的弧度小于1弧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弧形容纳槽的开口宽度不超过1.5m,弧形容纳槽的深度至少为0.5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两个弧形台阶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的4.4还包括以下步骤:采用供水系统向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内供水,一次供水量L与容纳槽内填充的土壤量M的体积比例为1:10-1:15;再次对坡面Ⅰ进行压实处理,之后,再次补充土壤形成坡面Ⅰ′,使得坡面Ⅰ′与所述坡面Ⅰ的坡度近相等。
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系统包括供水池,其设置在坡顶平台;高压泵,其设置在供水池内;供水管,其一端连通至高压泵,另一端连通至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根弧形喷淋管喷孔的孔径小于5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培植片体为一片状袋体,所述片状袋体还包括无纺布层,其设置为片状袋体的下表面;可降解塑料,其设置为片状袋体的上表面;在所述片状袋体内填充带有抗旱草籽的培植土;网状加强筋,其纵横交错设置在片状袋体上,将片状袋体连同培植土分割固定成多个容纳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植片体的规格为:长5-15m,宽3-10m,厚度为3-10cm。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培植片体的总体覆盖面积小于坡面Ⅰ~坡面N的总体坡面面积的60%。
技术说明书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技术领域本技术涉及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矿山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并形成一系列的大型排土场,矿山大型排建设过程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并且,由于矿山弃土含有大量砾石,其持水、保水能力差,养分少,虽然弃土平台的土壤被机械压实,但边坡土质疏松,蚀、抗冲能力差;弃土为人为堆积,高差大,边坡陡,其形态极不稳定,具备发生剧烈土壤侵蚀的地形条件;矿山排土场独特的生境条件导致植被难以在短长时间处于无植被覆盖状态。
因此,矿山排土场在水力、重力侵蚀的双重作用下,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尤其是在排土场的高陡边坡上不仅发育形成细沟,而滑坡、泥石流。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责任制度和植被恢复模式,产生了上述的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并造成土壤污染和水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等。
技术内容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且能够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一定的淋洗处理,有效避免坡底部的重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修整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至总体坡度小于60度;步骤二、在矿山排土场的坡面A上自坡顶至坡底依次挖设中部向上拱起的多排弧形台阶,且在靠近坡顶的最上方的弧形台阶Ⅰ的台面上,沿弧形台阶Ⅰ的长度自弧形台阶Ⅰ下方的弧形台阶Ⅱ至坡底的弧形台阶N,弧形容纳槽的挖设数量依次增加,且在竖直方向上,相邻两排弧形台阶上的弧形容纳槽均相互错开设置弧形容纳槽的两端分别朝向位于下一排弧形台阶上的两个相邻的弧形容纳槽的弧形面延伸设置;步骤三、将浸泡并碾压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铺设在弧形容纳槽的底部形成厚度不超过10cm秸秆层,玉米秸秆或芦苇秸秆的长度方向与弧形容纳槽的步骤四、自靠近坡底的弧形台阶N向坡顶的弧形台阶Ⅰ依次铺设培植片体,具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4.1,在弧形台阶N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由无纺布衬底的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坡底;4.2,在弧形台阶N的上一相邻弧形台阶N-1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弧形台阶N,之后充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槽的上方继续堆积土壤至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N并压实;4.3,在弧形台阶N-1的上一相邻弧形台阶N-2的所述秸秆层上铺设培植片体,且培植片体的前端向外延伸出弧形容纳槽的外边沿后向下延伸至弧形台阶N-1,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槽的上方继续堆积土壤至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N-1并压实;4.4,重复4.3,直至铺设至弧形台阶Ⅰ,之后,自坡顶向下延伸设置至少两根固定杆,固定杆的下端依次插入弧形台阶Ⅰ的培植片体、秸秆层和弧形容纳槽的间隔开固定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的管壁上均匀分布多个喷孔,之后采用靠近矿山排土场坡底的土壤填充弧形容纳槽,之后在弧形容纳固定杆和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并形成坡度小于所述坡面A的坡面Ⅰ后压实;以及步骤五,在多个弧形容纳槽两端的台面上移栽灌木。
优选的是,弧形台阶Ⅰ的台面宽度至少为4m,每排弧形台阶的弧度小于1弧度。
优选的是,弧形容纳槽的开口宽度不超过1.5m,弧形容纳槽的深度至少为0.5m。
优选的是,所述相邻两个弧形台阶之间的距离至少为5m。
优选的是,所述步骤四的4.4还包括以下步骤:采用供水系统向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内供水,一次供水量L与容纳槽内填充的土壤量M的体积比例为1:10-1:15;再次对坡面Ⅰ进行压实处理,之后,再次补充土壤形成坡面Ⅰ′,使得坡面Ⅰ′与所述坡面Ⅰ的坡度近相等。
优选的是,所述供水系统包括供水池,其设置在坡顶平台;高压泵,其设置在供水池内;供水管,其一端连通至高压泵,另一端连通至至少两根弧形喷淋管优选的是,任一根弧形喷淋管的管体上均匀分布多个喷孔,喷孔的孔径小于5mm。
优选的是,培植片体为一片状袋体,所述片状袋体还包括无纺布层,其设置为片状袋体的下表面;可降解塑料,其设置为片状袋体的上表面;在所述片状袋状加强筋,其纵横交错设置在片状袋体上,将片状袋体连同培植土分割固定成多个容纳腔。
优选的是,所述培植片体的规格为:长5-15m,宽3-10m,厚度为3-10cm。
优选的是,培植片体的总体覆盖面积小于坡面Ⅰ~坡面N的总体坡面面积的60%。
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多排弧形台阶,一方面可降低坡面A的整体高度,提高坡面A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一定程度上引导雨水沿弧形台阶面向两侧扩散,提高坡面涵水量,避免面可在槽体的底部铺设秸秆层,以提高涵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以及提高弧形容纳槽底部的透气性;另一方面,可有效固定培植片体,辅助快速完成地表植被韧性,可随其铺设位置的地势做适应性变形,提高其与坡体的结合度,进一步的,部分培植片体铺设在秸秆层上并被填充土壤压实固定,方便施工且其与坡底向坡顶逐层铺设培植片体过程中,将靠近坡底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调整至靠近坡顶位置,有利于淋洗、植被吸附以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综上,本技术方法可快速恢复矿山排土场的植被覆盖并有效保持水土,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且能够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进行一定的淋洗处理,有效避免坡边环境。
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多个弧形容纳槽为透视;图3为图2所述的矿山排土场的坡面改造的A部分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