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邑龙舟文化

五邑龙舟文化

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成果(研究报告)课题名称: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体育预期成果形式:论文课题负责人:黄建军负责人所在单位:五邑大学填表日期:2013-5-27目录1五邑龙舟文化的历史………………………………………………………‥3 1.1疍民与疍民龙舟文化1.1.1“疍民”的生存环境为龙舟文化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1.1.2“疍民”宗教信仰为龙舟文化准备了精神内核1.1.3疍民“祭龙”活动使龙舟文化常态化、制度化1.2 移民与移民龙舟文化2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特点…………………………………………………‥7 2.1传统龙舟的特征2.2传统龙舟文化活动特点2.2.1“龙舟拜祭”2.2.2“龙舟竞渡”3五邑龙舟文化嬗变…………………………………………………………‥9 3.1 龙舟文化主体的多样性差异3.2龙舟文化对其他风俗的影响4 结束语..............................................................................‥10 参考文献 (10)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形成、特点与嬗变摘要:通过调查访问和查阅历史文献资料对五邑传统龙舟历史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得出,五邑龙舟文化先后经历了疍民龙舟文化和移民龙舟文化两个阶段,它们的形成与五邑历史地理环境,乡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紧密联系。

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特点主要表现为龙舟外形特征和龙舟活动细节的差异,但部分龙舟文化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发生变异,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通过研究五邑民俗体育龙舟文化,把握其历史形成及其发展的规律,对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龙舟文化;形成;特点;疍民;移民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ulture of Wuyi Traditional Dragon BoatAbstract:Analysis about the traditional dragon boat history of wuyi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visit and inspect the historic data. Wuyi dragon boat culture is divided into the danjia dragon boat culture and immigration people dragon boat culture. Their formation are closely contact with Villager's production, life styles, and religious beliefs. Its features are differences of the dragon boat sh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tail of the dragon boat activities, and Some dragon boat culture be changed in the form or the content,and diversified forms. Therefore, further study of Wuyi dragon boat culture, master its rules of the historical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bout further carry forwar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Key words:Traditional dragon boat culture; Form; Characteristics; People of danjia; immigrants五邑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包括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五市、区,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东邻佛山顺德、中山、珠海斗门,西接阳东、阳春,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北与新兴、高明、南海为邻,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素有岭南水乡之称。

龙舟文化为五邑重要的节令性民族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研究其形成、特点以及嬗变,无疑有助于对五邑传统龙舟文化的理解、继承与传承。

1五邑龙舟文化的历史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他源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之中,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因而他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空间特征。

五邑传统龙舟文化从时代及主体人群来看,可划分为疍民龙舟文化和移民龙舟文化两个阶段,各具特色。

疍民龙舟文化源于2000多年前(秦汉之前)百越时期的“龙舟拜祭”,移民龙舟文化则形成于南宋以后,至今约700余年的历史。

1.1疍民与疍民龙舟文化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的地域差异既是划分文化区域的标志,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直观和特色文化的因素。

龙舟文化之所以能在五邑这块土地上形成、沿袭和发展,与其赖以生存的天、地、山、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密不可分。

《汉书·地理志》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之情欲,故谓之俗。

”[1]五邑历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西、北高,东、南低,谷地丘陵、山川河流,纵横交错,境内的西江、锦江、苍江、潭江及临海大、小河道交织密布。

两千多年前,岭南五邑属于百越之地,沿江、沿海一带的沙地平原还是一片汪洋,依山傍海,地理环境险峻,气候条件恶劣,人烟稀少,生活在这一带的百越人多为水上居民,以水产业为生,后俗称“疍民”。

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为疍民龙舟文化的孕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1.1.1“疍民”的生存环境为龙舟文化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古代,闽、粤之地将居住深山之中,或漂浮江海之上,生产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的人群皆称为“疍”。

据史料记载:“疍族”,古越人的后代。

生活习俗的最大特点就是“浮家江海”,“以舟为居”,数百年来一直过着水上的“游牧”生活。

最早出现“疍族”一词,始于魏晋,谓之“蛮疍”;隋唐时称“蛋人”,宋、元时称“疍族”。

后来由于同化于汉族的程度越来越深而逐渐失去了少数民族特色,因此自明代初年起,“疍族”已不再依附于少数民族,而成为汉族的一部分,称为“疍民”。

自宋代以后,在岭南一带对漂泊水上的舟居一族冠以“疍民”,以此来区分陆上耕种居民。

因地位低下,这种称呼是带有一定的蔑视心理。

(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对“疍”做了细分,写道:“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注:同疍)也。

钦之蜑有三:一为鱼蜑,善举网垂;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

”[2]另见(清)钱以垲《岭海见闻》中记道:“疍家捕鱼为业,舟楫为家,故曰疍家。

或编蓬濒水而居,谓之水栏。

”[3]等记载了有关岭南百越疍民的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原始民俗文化形成之源,“浮家江海”,“以舟为居”的生存环境无疑为疍民龙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邑疍民的历史悠久,流源复杂,从岭南的历史发展史料中得知,疍民先祖既有古代越族人后裔,也有秦汉之际所迁入的移民。

五邑地方史志记载宋代以前,五邑(注:明代以前属于新会县)就有水上居民,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

如,新会《潮莲乡志》记载:在南宋以前,潮莲是“渔民蛋户之所聚,蛮烟瘴雨之所归”。

[4]自古以来,“粤民视蛋户为卑贱之流, 不容登岸居住, 蛋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 畏威隐忍, 踢踏舟中, 终身不获安居之乐, 深可悯侧。

”[4]5由此也不难看出,当时疍民的生境非常艰难,一方面为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要善造舟、善用舟;另一方面,他们生活在传统社会的最地层,不断遭到陆地居民的排挤、岐视和侮辱,为了生存,不得不“善水战”来反抗民族和阶级的压迫。

所以,疍民“善于造舟”、“善于水战”的民族特性既是其生产、生活方式所需,也是其生存环境之所迫,而这些生存特点又恰恰为龙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自然环境是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文化产生的原动力,所有龙舟文化均产生于水网密布地区,即其明证。

1.1.2“疍民”宗教信仰为龙舟文化准备了精神内核原始宗教信仰是民俗文化形成的重要源泉,也是维系民俗文化世代相传的精神内核。

龙舟文化的形成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图腾,更是其宗教信仰的集中表现,为五邑疍民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岭南近海一带,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一直维系着岭南疍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以水为生,无日不与“水”交往,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归服于自然威力的统摄之下。

因此,自古以来五邑疍民的信仰总以宗奉水神为主,如,蛇神、龙母、妈祖、洪圣、北帝等都是他们信奉的神祇,虽然各地不同时期的信仰有所差异,但是以宗奉水神为主体的多鬼神信仰始终未变。

[5]如,西江流域的疍民以龙母为水神,沿海疍民以妈祖为圣灵,而对于传说中掌管风雨、控制江海的“神龙”,疍民们更是敬畏有加。

龙作为华夏最古老的图腾,为掌管“雨水”之神,早在炎黄时期就遍布着华夏神州每个角落。

龙蛇同类,蛇为小龙,明邝露《赤雅》记载:“疍人神宫,画蛇以祭。

”又因龙与蛇相通,龙是蛇类,龙的基调是蛇,[6]为避水害,疍民“断发文身”以示蛟龙之子,自称为“龙户”、“龙子”。

[7]五邑疍民“神龙”崇拜同样源于古越疍民“蛇神”图腾,《说苑·奉使》云:越人“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8]又《广东新语·舟语》载“(疍人)昔时称为龙户者, 以其入水辄绣面文身, 以象蛟龙之子。

行水中三四十里, 不遭物害。

”[9]可以看出古越疍民对“神龙”信仰与崇拜的虔诚心理。

因此,原始信仰源于人们的自然崇拜,反过来又会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内核,五邑疍民龙舟文化正是这种原始“神龙”信仰而代代相传。

1.1.3疍民“祭龙”活动使龙舟文化常态化、制度化古老的民族传统信仰文化往往具有节令性特征,这与节令性自然环境变化及气候特点紧密联系。

在五邑民间历来就有“端午龙日”之说,龙日即龙的生日。

每年五月前后,岭南雨水明显增多,江河涨水,洪水泛滥,如遇天文大潮或台风暴潮顶托,还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

远古时期,民智未开,古越疍民将这一现象视为“神龙”降临之故,称农历五月初五为“发龙水”之日,俗称“龙日”。

每到端午龙日,古越疍民均要“断发文身”、唱“龙舟歌”,并在刻有龙纹的舟上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和“龙舟竞渡”活动,以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平安。

据《越绝书》载,“竞渡起源于古越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