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外力作用 完整版

内外力作用 完整版


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 表也是流水侵蚀的结


季沉
风 区 典 型
积 图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 于流速降低,所携带
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山区河流在山口形成 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 游泥沙淤积形成冲积 平原和三角洲
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 下堆积形成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地质作用 项目 能量来源
A.甲 B.乙 C.丙 D.丁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 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9~10题。
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C
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
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
内力作用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 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
任何地貌都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风化碎屑
风化碎屑
球状风化
花岗岩球状风化 形成的石蛋地貌
(1)风化作用(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雅丹地貌
风蚀洼地
雅丹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1.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力堆积
美洲西岸的山 脉、亚洲东部 的岛弧、马里 亚纳海沟 (11034)
东非大裂谷、 红海
在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聚合带,大洋板块 俯冲 到大
陆板块之下,并形成深邃的 海沟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隆升并形成 岛弧 和 海岸山脉

大洋板块
大陆板块
(1)大陆架: 水深不超过200米。
(2)大陆坡: 是大陆架向外海倾斜的陡坡。
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 地、戈壁、裸岩荒漠、 风蚀柱、风蚀蘑菇


区 典
沉 积
风在搬运途中,当风力 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
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型 图 致风沙沉积
2、流水作用(图)
使地表变得崎岖。瀑
流 水
侵 蚀
坡面流水使坡面破碎; 布、峡谷是河流侵蚀 沟谷和河谷流水使沟 作用的强烈表现;黄
作 图 谷和河谷加宽加深 用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与 地表形态
•主要观点
板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构 造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说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
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不断变化的 阿尔卑斯山亚脉欧板喜块马拉亚山脉 地表形态 太
[深 度 解 读]
1.背斜、向斜的判读 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的从形态上来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 行研究。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例 如:下图中A为背斜,而B为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 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 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 理解。
C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2.(2015·福建文综,9)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 老到新。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褶皱
地质构造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与 皱
地表形态 ↓
外力作用与 地表形态


(一)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
背斜 岩层一般_向__上___拱起
向老,两翼部分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
判断方 系上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地球内部的热能 。
2.表现为地壳运动( 褶皱

断层
岩浆活动 和 变质作用 等。
3.结果使地表变得 高低不平

)、
[深 度 解 读]
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地垒
常形成 断块山 或高地
地堑
常形成 谷地或 低地
华渭山河平原 华山
汾河谷地
地泰堑山
庐山
3.火山 结合火山示意图,归纳总结。
(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__地_壳___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 (2)组成甲乙__火火__山山____锥口______::呈上封部闭坡或度半较封大闭,状下,部常坡形度成较湖缓泊
岩层较新


图示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__山__岭___
常形成谷地或__盆__地___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构造地 侵蚀后地貌 _谷__地___
成__山__岭___

图示
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
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 断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与地貌
1、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侵蚀作用
风化作风用化作用
水滴石穿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水滴石长
固结成岩作用
33
1.风化作用:(图) 2.风力作用
风 力侵 作蚀 用图

西
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 石,吹蚀地表,形成风 蚀沟谷、风蚀洼地;地 表沙尘和碎屑物被风力 侵蚀搬走,形成戈壁和 裸岩荒漠
背斜 构造中;在
盆地中往往向较斜易找到地下水;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
量避开

断层
看图回答问题:
向斜
背斜
山岭
谷地
B
A
指出AB处的地质构造名 称和地形名称 C处地质构造是什么?
C 背斜
命题角度一 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1.(2015·浙江文综,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 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下题。
风向的判定
风向
风向
风向
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风向
风向
沙丘是风力沉积形成的,迎风坡坡度缓,背 风坡坡度陡。
风向

沉积作用中,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的物质 后沉积,故物质沉积依次形成戈壁、沙漠、黄土。
(3)流水侵蚀: 瀑布、峡谷
黄土高原的冲沟
河流切穿岩层
喀斯特峰林
丹霞地貌
海蚀崖、海蚀洞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背斜——良好的储油结构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隧洞的良好选址
针对性练习
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分别属于( B )。
A.断层、向斜、背斜 C.向斜、断层、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D.背斜、向斜、断层
针对性练习
(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为: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
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隆起和凹陷
岩层运动方向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 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于( C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
A 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3)海沟: 是板块的消亡边界。
(4)洋盆: 位于大洋底部。 洋盆
(5)海岭(大洋中脊): 是板块的生长边界。
(2)在大陆板块张裂地区,常常形成 裂谷

大陆板块
1.(2014·大纲文综,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 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的热能
外力作用
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 风化、侵蚀、
动、变质作用、地 震等
搬运、堆积、 固结成岩等
对地表形态的影 使地表隆起或拗陷, 削高填低,使地表

形成高山和盆地 趋于平坦
内外力作用的关 相互联系,同时进行,一般内力作用起

主导作用。
back
总结:
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 不断改变地球的表面形态。
甲 向斜
乙 断层
丙 背斜
(2)图中甲、丙两处的地貌分别是什么,其形成的原因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