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简阳市镇金镇中心小学教师李长春
2012—7—6
怎样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简阳市镇金镇中心小学教师李长春兴趣,也称求知欲,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我国的教学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根本,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上好科学课的前提。
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应当始终把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摆在首位。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经常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觅底地追问这是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
从科学教学出发,就能推动自然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
如上“食物的营养”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指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进行消毒,随后让每个同学把饭粒放在桌子上摆整齐,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有同学报告,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
饭粒和手指都出现了蓝黑色,这是怎么回事?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奇妙的感觉,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还能不情绪高昂,精神振奋?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也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问题或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或事物,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
一个诱发性的提问,可使学生展开思索之门,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讲《植物怎样传播种子》一课,可先提问:“谁看到屋顶瓦片上或墙缝里长有植物,这些植物是谁种上去的?”学生这时会急切地想知道那些植物到底是怎样种上去的,这样,就会使他们兴致盎然。
又如教“雷电的秘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雷鸣电闪,古代的外国人认为这是上帝在发怒。
中国古人说这是雷公公与闪电娘娘在惩罚坏人。
175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雨中把一只绸子做的大风筝放到云中,在风筝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雷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都经历过雷电现象,这时经过我的提出,感到很新奇却难以回答,产生了需要了解的要求。
除了老师提出问题之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指导学生在观察鱼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
出来,并记录下来。
结果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常有意思,有的甚至有一定研究价值,有的学生问,"为什么鱼在水里游,而不在陆上走",有的问,"鱼从哪里来的",有的问,"鱼的眼睛为什么不能闭上",还有的问,"鱼怎样分公母"。
有一个班曾做过统计,他们提出的和鱼相关的各种问题有一百多个。
因为是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对解决这些问题充满期望和兴趣。
三、运用精彩的实验表演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知识少,实验经验不足,所以对抽象的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不少问题。
加强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
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
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电磁铁》一课时,可首先准备两个带有磁铁的小车,这时告诉学生:“当我用其中的一辆小车靠近另一辆小车时,我想让另一辆小车倒退它就倒退,我让它前进它就前进,你们信吗?”学生可能回答:“不信”,我再通过实验验证我的说法,学生看了实验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明白其中的道理,学习兴趣就会十分高涨。
四、运用分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察分析的过程,它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掌握实验的技能、发展认识能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主要方法。
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又例如:在讲解凸透镜使物体成像时,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上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都会不同,但成像的规律如何,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真正体会到。
实验中,当屏上出现像的时候,学生心情就会无比激动,学习兴趣倍增,感到其乐无穷,从而享受到了自然实验成功带来的学习和探究自然规律的快乐。
五、运用现代手段来激发学习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在自然教学中,很多动态教学在常规教学手段中难以表现,而电化教学填补了这一空白。
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
比如教学“鸟”这一课,首先放鸟的录像,千姿百态的鸟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仿佛置身于百鸟之中,乐于跟随老师去学习鸟的知识
六、运用游戏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
在自然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
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导入新课就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如教“影子”时,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你有一个好朋友,乌黑的身体乌黑的头,无论你到哪里去,东南西北跟你走”(谜底:影子)。
学生猜出了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看看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七、在课尾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然科学的兴趣。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一节自然课的圆满结尾对一节课十分重要。
在课尾巧妙激趣,不但能巩固全课的教学效果,更能激起新的波澜,给学生产生一种余味无穷的感觉。
例如学完《我们的身体》一课后,可以小结我们知道身体可分几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大致情况,但我们怎样才能有一上健康的体魄,这也很重要,我们下节课来学习这部分的内容。
这样,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兴趣的诱惑和认真学好下节课的欲望。
八、运用课外制作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课外小制作是巩固知识,发散思维、培养操作技能和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师要尽可能的组织设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如制作小磁针、小滴透镜、土电话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使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旷日持久,更易于在实验中培养小发明、小创造人才。
自然学科的内容本身是十分生动有趣的,它包罗万象。
从天上的星星到地下的宝藏,从周围生气勃勃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
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带过自然课的班级中,一位班主任老师曾经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我最喜欢上XX课”。
结果全班同学写的竟然是“我最喜欢上自然课”。
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自然科学,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