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地理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教师培训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主要学习区域性世界地理的知识。

涉及到大洲、地区、国家三个层面,这样安排是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既见“森林”又见“树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和较为深刻的认识。

在教法上以读图为关键,从图中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进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人文环境特征。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来谈:一、教材总体结构分析《七年级地理下册》(人教版)主要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知识,共分5章。

分别是:“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十章极地地区”。

教材每一节都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非正文主要包括地图(地理景观图片、地理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特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面我就分别从正文、地图、阅读材料、学生活动来进行分析:1、“正文”部分: “正文”占教材的篇幅较小,正文文字是课文的主体,是《课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

2、“地图”部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地图157幅。

其分布如表一。

教材中地图的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文互补,是对正文的重要补充,是教材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量精选的地理景观图片(如:“死海”、“日本国的象征—富士山”、“北极景观”等)活跃了教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增添了教材的趣味性,深受学生喜爱。

表一《七年级地理下册》地图统计章次章名地图幅数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19 12 7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56 32 24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42 19 23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31 6 25第十章极地地区 9 5 4 3、“阅读材料”部分:“阅读材料”是教材对正文的解释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阅读材料”26处,其分布见表二。

这些短文的选材紧扣正文,短小精悍,文字活跃,内容生动,不但富有生活气息,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备受学生喜爱。

如:“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全文仅126个字,文章短小精悍,表达完整。

同时配有印度舞、泰姬陵的图片,给人印象深刻。

学生阅读后既丰富和补充了地理知识,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表二《七年级地理下册》阅读材料统计章次章名阅读材料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3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8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5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6第十章极地地区 44、“学生活动”部分:“学生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共有“学生活动”46处,其分布见表三。

“学生活动”穿插在教材的各相关内容中,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知识,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

一些综合性的活动,大都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或要求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表三《七年级地理下册》学生活动统计章次章名活动数量我们生活的大洲——亚第六章 6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4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 15第九章西半球国家 8第十章极地地区 3二、教材主题内容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从世界范围选择了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六个国家作为教材内容来组织教学。

因此,下面我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主题来分析教材。

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在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四个方面的知识,正是教材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比如,“世界第一大洲”,教材通过图6.1让学生明确大洲半球位置的描述,安排了图6.2、图6.4和两个活动来练习描述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地形和河流”,教材通过图6.5、图6.7、图6.8和一组学生活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的基本方法,同时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复杂的气候” 教材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图6.9、图6.10,归纳分析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利用活动延伸到非洲气候特点的分析。

第二节《人文环境》教材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

“人口最多的大洲”教材通过图和数据,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

“多样的地域文化” 教材通过图6.17、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地理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并直观强调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差异”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2、关于地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选取了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五个地区。

新的课程标准对地区的学习有九项要求,教材对每个地区内容的编排都不完全一样,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重点突出某一个方面内容的学习。

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个地区教材中的体现形式也不一样。

下面我从其中的五项要求来作简单的分析:第一,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特点;在《东南亚》地区教材是运用文字和地图来介绍的,在《中东》、《欧洲西部》地区教材是完全通过地图来体现的,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教材则弱化了这部分知识,而在《极地地区》教材是通过地图和活动两部分来体现的。

第二,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东南亚》、《欧洲西部》教材都有专项小标题的编排,安排了文字、活动和地图等丰富的材料,《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则只放在“人口、粮食和环境”这个小标题中以活动的形式来说明,《中东》、《极地地区》教材中则没有此项内容。

第三,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东南亚》教材只有部分文字说明和景观图片的展现,在《欧洲西部》教材安排了一个小标题,以地图和景观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各方面归纳分析。

其他三个地区的学习中教材没有此项内容的安排。

第四,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教材只在《欧洲西部》中有较大篇幅的内容。

第五,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极地地区》的专项内容。

3、关于国家: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了6个国家: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和巴西。

希望通过对6个国家(每个国家都只是一个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国家地理的学习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下面我以日本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教材内容分析。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教材运用多种地图,如《日本在世界中的位置图》、《亚洲图》、《日本地形图》等,体现日本在哪个大洲,有哪些邻国以及濒临的海洋,明确日本的海陆位置;让学生大概知道日本的经纬度位置。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传统民居》、《防震演习》等地图,识别火山符号,标出日本著名的活火山——富士山;突出日本火山、地震的分布及其原因;通过地震的景观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通过“学生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日本进行比较,合作探究火山对人类的利与弊,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震减灾。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教材利用“正文”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图》、《日本主要产品输出图》等图及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日本虽然地狭人稠,资源缺乏,但日本能够扬长避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利用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

形成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日本一课教材中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容,在学习其他国家如印度、美国时,教材有这方面的内容。

(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教材以活动的形式,通过三小段材料和三个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是可取的一面;但是日本大量进口木材或到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日本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从而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教材利用《日本地形图》和《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带图》,引导学生思考日本是岛国,河流短急不利于内河航运;海岸线曲折,拥有众多的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

采用海运,这是日本最突出的交通运输方式。

主要城市通过读图得出分布在沿海狭窄平原。

(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教材以简短的正文内容,一句话介绍了“日本民族成分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的特点。

种族、人口、宗教、语言则没有体现,而《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家则分别从另一方面进行学习。

(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教材主要通过“正文”文字说明和大量图片的展示、对比,“学生活动”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然后了解社会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非常的大。

至于自然环境对日本民俗的影响教材没有直接指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例如“日本人为什么爱吃生鱼片”,(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材中利用《日本古都——京都一景》、《和屋——大阪的一条街》等图片,加上“正文”的文字说明,非常具体直观地体现日本与中国文化方面的联系。

三、教材教法分析与建议进入新课程改革之后,新教材“正文”文字少了,活动多了,阅读材料多了。

教材注重个案的讲述,而个案的讲述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