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
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
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
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
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
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
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3)“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我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这表现了她的善良、体贴、有耐心。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因为“我”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和她说也是无济于事。
表现了“我”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意外之余又满是惊喜。
这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抒情;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解析】【分析】(1)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这是对比的表现手法,用祖叔和其他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行为与阿长一直把我的事放在心上,最后终于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形成鲜明对比。
从侧面烘托了阿长对“我”的关心与耐心,突出强调了她与别人不一样。
(2)“我”“知道阿长并非学者”,所以,“我”认为“说了也无益”。
可出于对“我”的关心,阿长才会在得知“我”对《山海经》念念不忘时,主动过来问“我”《山海经》的事。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阿长的善良、体贴、有耐心。
(3)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即“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4)本来“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作者是怀着不抱希望的心情同阿长说了《山海经》的事,没想到这最让作者想不到的人却是唯一一个帮助作者买回了心心念念的书的人。
这让“我”在吃惊之余,又充满了惊喜。
阿长做到了别人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不仅让作者感到惊喜,同时也加剧了作者对阿长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故答案为:⑴从侧面衬托阿长。
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
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⑵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
这表现了她的善良、体贴、有耐心。
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因为“我”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和她说也是无济于事。
表现了“我”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意外之余又满是惊喜。
这也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⑷抒情;表达了作者永恒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凝聚着“我”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了“我”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本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表现进行理解。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储备,对问题要求回答要吻合。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文本进行回答,尽量用原文进行回答。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考生要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想铁生陈村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
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
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
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
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
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
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
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
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
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
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
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
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
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
《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
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
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
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
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
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
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2)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
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史铁生的评价来分析,摘取原文或自行概括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