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浇注系统设计
内浇道设计的基本原则 (1)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臵和数目应服从所选定的凝固顺序 或补缩方法 a 同时凝固:内浇道在薄壁处,数量多且分散分布。 b 顺序凝固:内浇道开在厚壁或冒口处。 c 复杂铸件:采用顺序凝固与同时凝固相结合的原则。 (2)方向不要冲着细小砂芯、型壁、冷铁和芯撑。 (3)内浇道应尽量薄。 (4)对薄铸件可用多内浇道的浇注系统实现补缩。 (5)内浇道避免开设在铸件品质要求很高的部位。 (6)各内浇道中金属液的流向应尽量一致。 (7)尽量开在分型面上。 (8)对收缩大易裂纹的合金铸件,内浇道的设臵不应阻碍收 缩。
32
内浇道流量的不均匀性
远离直浇道的内浇道流量最大。
U q max q min Q n
33
34
减小内浇道流量的不均匀性的方法 a 缩小远离直浇道的内浇道的截面积。 b 增大横浇道的截面积 c 严格,每流经一个内浇道,比值依次减小。 d 设臵直浇道窝。
35
横浇道发挥阻渣作用应具备的条件 (1) 横浇道应呈充满状态:内浇道的截面、位臵; (2)流速应尽量低 (3)内浇道的位臵关系要正确
27
a 内浇道距离直浇道应足够远,使渣团上浮到吸动区上部。 b 有正确的横浇道末端延长段,以容纳初流金属液;吸收 液流动能使金属液平稳;防止液流折返。
16Biblioteka 生产中减轻水平旋涡的措施:
a 用大深度浇口杯。 b 用拔塞等方法,使浇口杯内液面 达到一定深度时再向直浇道注入。 c 浇口杯底部安放筛网砂芯等
17
d 在浇口杯底部设臵堤坝,形成垂直旋涡。
18
垂直旋涡的挡渣作用: 如图,金属液沿斜壁流下,由于流速的减低和流向的改变, 形成垂直方向的旋流。
pr pi hr hi g g
(5)
38
将(2)-(5):
vi2 vr2 h横 hr (1 r i ) hi 2g 2g
化简:
(hi hr h横) 2 g (6) v 1 r i v vi2
2 r 2 i
39
24
上浮阻力:
F=CSρV2/2
式中:F- 渣团上浮阻力 ρ-液态金属的密度 S -渣团的水平投影面积 V- 渣团上浮速度 C -渣团上浮阻力系数,与液体雷诺数有关,见表34-1
25
渣团临近上浮速度:阻力F=浮力时的速度。
2 v 4 3 R ( 渣)g CR 2 0 0 3 2
p
p —质量压力(kg/m2)
—金属密度(kg/m3)
5
(m)
动能:用单位体积的流体以速度v移动时的动量来表示。
v2 Ek 2g
定理:在一封闭系统中,单位质量流体所携带的总能量
是不变的,但其位能、压能、动能可以互换。
柏努利方程
v1 p2 v2 i1 i2 2g 2g
22
结构。如图侧壁在 能顺利拔模的条件 下尽量垂直,转角 处避免尖角,底面 作成平面。
• • • • •
1.5 横浇道中金属的流动 横浇道的作用 (1)向内浇道分配洁净金属。 (2)储留最初浇入的含气和渣污的低温金属液并阻留渣。 (3)使金属液流平稳和减少产生氧化夹渣物。
23
横浇道的阻渣原理 阻渣条件:渣团上浮到横浇道顶部超过内浇道吸动区。
同理得直浇道的充满条件:
S内 S直
1 z i
( hi hz) 2 H
传统理论:把液态金属视为理想液体,全部阻力系数等于 零,流量系数为1。充满条件为S直>S横>S内 实际情况:液态金属有粘度,流动阻力有较大的影响。 S直:S横:S内=1:2.5:2.5时仍呈正压充满状态。
2
3
第1节
液态金属在浇注系统基本组元中的流动
1.1 在砂型中流动的水利学特点 流体力学原理:(可参阅卡塞博士箸《球墨铸铁浇口和 冒口—04 浇口原理》)
(1)帕斯卡(Pascal)定律
在一个静止而且相互连通的容器中,在一给定的水平面
上各点的压力是相等的;等于该给定的水平面致液体顶 部的垂直距离乘以液体的密度,加上外部压力。
8g 渣 v0 R 3C
式中 R- 渣团半径 ρ- 金属液密度 ρ渣 -渣团密度 g -重力加速度 v0 -渣团临近上浮速度,又称悬浮速度。
26
金属液的悬浮速度:当金属液流速(与上浮速度反向)等 于渣团的临近上浮速度时的速度 总结: a 渣团半径小,对应悬浮速度也越小。 b 对应一定横浇道的流速有一可能上浮的临近渣团半径, 只有大于临近半径的渣团才能上浮。 c 渣团密度相对于金属液密度越小,越有利于上浮。 d 横浇道内金属的流速越低,可能阻流的渣团也越小。
S内 S直
1 z i
(hi hz ) 2 H
21
1.4 直浇道窝 作用 (1)缓流作用:动能—压力能—水平流速。 (2)缩短直—横拐弯处的高度紊流区。 (3)改善内浇道的流量分布(使之更均匀)。 (4)减小直—横浇道拐弯处的局部阻力系数和水头损失。 (5)浮出金属液中的气泡。
14
影响水平旋涡的因素: 浇口杯中金属流股的水平分速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水平旋 涡。而水平分速度的大小又与以下因素有关: a 浇口杯内液面的深度:液面深度超过直浇道上口直径的 5倍时可基本消除水平旋涡。 b 浇注高度:浇包嘴离浇口杯越高,越容易产生水平旋涡。
15
c 浇注方向:逆向浇注较顺向浇注为佳。
19
1.3 直浇道中的流动 直浇道的功用 (1)引导金属进入横浇道、内浇道或型腔。 提供足够的压头。 真空吸气理论:等截面直浇道附近型砂中的气体会被吸入 液流,溶于液态金属中的气体也会因压力降低而析出。
20
直浇道的流动特点 (1)两种流态:充满和不充满。非充满状态易带气,但 在底注包浇注时或用阶梯浇注系统时采用。 (2)非充满直浇道中金属液以重力加速度做等加速运动, 流股必定向内收缩;流股内部与砂型表层气体之间无压力 差,气体不可能被吸入,而是被金属表面吸收和带走。 (3)直浇道入口形状影响金属流态。入口尖角时,增加 流动阻力和断面收缩率,常导致非充满式流动。要使直浇 道呈充满流态,要求入口处圆角半径r》d/4。 (4)水利学模拟实验与砂型中实际流动状况有差异。 (5)砂型中直浇道充满的理论条件。
6
p1
(3)托里拆利(Torricelli)定理 是伯努利方程的一种特殊应用。如图,在一个流体高度h不变 的容器里在i=0的水平面处有一孔口,应用伯努利方程
(i=h):
pa
(i=0):
h
( v=0, p a 为大气压力)
2 vx pa 2g
(i=0)
得: vx
2gh 这是设计浇注系统最重要的根据之一。
9
(2)充型伴随着热作用、机械和化学作用。
(3)浇注过程是不稳定流动。 (4)合金液在浇注系统中呈紊流状态。 (5)多相流动。固相杂质、气相夹杂。
10
1.2 浇口杯中的流动 浇口杯的作用: (1)承接来自浇包的金属液,防止飞溅和溢出,便于浇 注
(2)减轻对直浇道底部和侧壁、型腔的冲击。
(3)分离渣及气泡,防止其进入型腔。
(4)增加充型压头。
11
结构形式: 漏斗形(bush):挡渣效果差,结构简单。 盆形:(basin)
12
水平涡流 水平旋涡是危害浇 口杯全面发挥功能的
重要原因。
原因:水平各向流 量不均衡造成流速方 向的偏斜。
13
若忽略金属粘度的影响,视液态金属为理想流体,浇口杯 内液态金属应满足动量矩守衡: Mvr=常量。 式中:M 距离直浇道中心为r处的质点的质量 v M点的切线速度 r M点距离直浇道中心的距离。 漏斗形等压自由液面的形成:一旦出现水平旋涡,越靠近 中心,M质点的离心加速度越高,重力加速度和离心加速 度的合成加速度越接近于水平,根据流体力学原理,等压 面垂直于总加速度方向。等压面逐步由水平过度到垂直, 形成中空的大气压力表面。 对铸件质量的影响:卷气、渣沿等压面进入型腔。
41
2.2 封闭、开放式浇注系统 (图3-4-4)
(1)封闭式浇注系统(choked running system,pressurized system) 概念:在正常浇注条件下,所有组元都能为金属液充满的浇注 系统。 类型:内浇道阻流、部分扩张(S内/S阻≤1.5-2.5)。 优点:阻渣效果好、防止卷气、消耗金属少、清理方便。 缺点:喷溅、冲砂、金属氧化、流动不平稳。 应用:不易氧化的各类铸铁件。不宜用于易氧化的轻合金、漏 包浇注铸钢件和高大的铸铁件(充型压力很大)。
28
c 封闭式浇注系统的内浇道应位于横浇道的下部,且和
横浇道具有同一底面,开放式浇注系统的内浇道应重叠 在横浇道之上,且搭接面积要小,但大于内浇道横截面 积。
•
d 封闭式浇注系统的横
浇道应高而窄,内浇道宜 扁而宽。 • e 内浇道应远离横浇道 的弯道;应尽量使用直的 横浇道。内、横浇道连接 一般为垂直。
•
a)、d) 错误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