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整体设计学院电视制片管理专业作为培养具有较强的栏目策划、运作、组织与管理能力的广播影视高等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是为适应电视行业的迅猛发展应运而生的,其核心工作岗位便是电视栏目策划、电视节目的编排及制作以及栏目的营销及管理。
《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作为对应于电视栏目策划应用岗位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在进行充分的行业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设的。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团队主要着力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条件等课程核心要素的建设,经过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
下面我将对本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逐一展开分解。
一、课程设置《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作为电视制片管理专业的专业技术核心课程,是在进行广播影视行业人才市场调研及职业分析的基础上开设的,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视栏目策划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较为熟练地进行电视栏目策划方案的撰写,并能将策划方案以节目的形式呈现出来,在项目完成和工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作为制片人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在课程设计方面,课程组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改革课程建设内涵。
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内容,创建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
具体的设计思路为:第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
那么根据电视台栏目策划的工作过程,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序化为六大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按照五大步骤实施教学。
在随后的教学内容里我将会具体展开介绍。
第二,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实施产教结合。
课程以广播影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三结合为原则,打造了专职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了技术、艺术、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形成了课程与行业一线单位有机结合的产学研创机制。
第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小组协作。
广播影视行业是需要高度协作的行业,课程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在课程开设之初就成立课题小组,课程小组的成员要根据电视栏目组的岗位设置分别承担不同的岗位,小组合作贯穿在整学期课程六大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行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校内实训基地指导教师组成,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训室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融教、学、做于一体,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的知识与能力。
第四,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实施工学结合。
课程从电视栏目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入手,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践—联合创作—毕业实习”等五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课程实践环节,将课程教学延伸到不同环节的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工学交替。
第五,以联合实训为平台,实施多元评价。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电视栏目策划》与《非线性编辑》两门同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联合,文案的策划与论证由《电视栏目策划》教师指导,而根据文案拍摄的素材剪辑与制作由《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师指导。
通过课程联合实训,打破了课程局限,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而且可以有效利用学院现有的设备资源,节约教学成本。
在课程考核上,改变过去单纯以理论知识一次性期末考核的方式,采用结果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知识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10%)、单元实训成绩(20%)、综合项目(40%)及期末笔试(30%)构成。
比如在综合实训项目的评定上,总分为40分,依据评分细则,假定一个小组的作品评定成绩为38分,小组成员的成绩计算方法为:承担摄像岗位的同学以38分为依据,根据作品画面的质量问题对其岗位进行评定;制片人、导播、后期节目制作岗位的成绩依此类推。
课程考核的主体由课程专任教师、行业一线专家、课程联合实训教师、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课指导教师以及学生组成。
其中教师考核占70%,学生考核占30%。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支撑要素,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课程组全面跟踪国内、国际职业标准,与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等单位的行业一线专家一起,确定课程教学标准,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围绕电视制片管理专业职业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按项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主题单元,选取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贯穿到专业认知、岗位实践与毕业实习中。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本课程按照电视台栏目策划工作过程和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两条主线来整合、重构教学内容,课程按照电视栏目策划的工作过程分为六大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即:项目A—课程认知,设置18课时,项目B—栏目选题策划,设置12课时,项目C—栏目方案编制,设置20课时,项目D—节目方案编制,设置16课时,项目E—节目拍摄制作,设置30课时,项目F—综合实训评价,设置12课时,课程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于一体,融教、学、做于一体,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切实实现教学设计,课程组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共同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项目;编写了包括六大教学内容的项目教案,制定了六大项目任务单,制作了400多张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编写了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教材,编制了10套课程试题库,建立了包括教学片例、学生作品在内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了教师科研创作资料库,较为完善得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确保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了课程网络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从理论上讲,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课程紧紧围绕电视制片管理专业电视制片人职业岗位要求,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素质为目标,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为核心,以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团队为组织,以‘教师、学生、行业专业相结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教学、科研、创作’三结合为原则,以‘项目导入—项目解析—项目实施—项目提交—项目评价’与‘专业认知—课程实训—联合创作—岗位实践—毕业实习’课程实训五环节为途径”的“教、学、做合一”的三个“三结合”、两个“五环节”的“三五式”课程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的《电视栏目策划》课程体系,主要采用了“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其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四导”教学法等方法。
1.项目教学法:课程根据电视栏目策划的工作过程将教学内容分为六大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交由学生小组完成。
项目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均由学生自己负责。
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Fallstudiensmethode)每个教学项目在导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经典电视栏目策划文案、电视节目策划文案、电视栏目片例及历届学生电视栏目策划作品等案例进行研究与剖析,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借鉴成功范式,汲取失败教训,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创作思维与独立的创新精神。
3.角色扮演法(Rolenspielmethode)课程教学前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实际栏目组岗位职数确定相应的学生小组的人员数量,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选择相应的岗位工种如制片人、策划、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在整学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与实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目的。
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最终按照岗位角色扮演的成效进行评分。
4.“四导”教学法“四导”教学法即导入教学目标、导入教学内容、导入实践环节、导入评价机制,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认识自我的阶梯,通过案例和情境教学,使学生感受和掌握了电视栏目策划的全过程。
在教学手段方面:课程组积极运用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及课程网络平台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负责人还通过教师博客、E-mail等新媒体手段的运用,与教师团队和学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教学互动;课程团队还利用广播影视行业资源共享的特点,开发了课程联合实训,即将同学期开设的不同课程进行联合实训,以保证作品的系统性与高效性。
四、教师队伍课程团队共有教师12人,其中主讲教师6人:课程负责人覃晓燕:博士,副教授,电视制片管理专业骨干教师,近5年来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与中央电视台、中国黄河电视台、太原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行业单位合作,策划、创作了《对话青春》、《中高考时间》等作品10余部;2009年由于在科研创作方面的成效被确定为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主讲教师郭卫东:硕士,副教授,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多期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创作。
主讲教师张贵明:硕士,讲师,电视制片管理专业骨干教师,近5年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7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由于在科研与创作方面的影响力,曾荣获“山西省十大优秀青年设计师”荣誉称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主讲教师韩建中:硕士,讲师,近5年来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讲教师冉建锋:山西电视台《动画》栏目制片人,曾创作各类作品100余部(集),多部作品获中央及省级以上奖励,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杨伟:硕士,助教,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创作工作。
在教师队伍结构方面:1.专兼职教师比例电视栏目策划课程教师共12人,其中专任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3%。
兼职教师来自山西广播影视行业一线的技术权威,承担课程的实践教学,其中张敬民为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高级记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改革开放三十年广播电视大型采访活动《西口在望》发起人、总策划,在电视栏目经营、管理及电视台运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冉建峰为山西电视台少儿频道《动画》栏目制片人,长期从事摄像、编导、制片等岗位工作,多部作品获得中央及省部级以上奖励;赵婕为山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主管,曾担任太原电视台《百姓说法》栏目的编导,创作多部影视作品,具有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验。
权威的专家团队为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技术的前沿性提供了保障。
2.“双师”结构专任教师8人中,具备双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为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6%。
符合高职高专教育对教师双师素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