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 (时间是80年代中后期)
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我国原 有政治体制存在着一些重大缺 陷,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官 僚主义严重,封建主义影响远 未肃清。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 是要兴利除弊,清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 的积极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该报告把 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 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 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 导体制。
——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1978 年至今)
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从1978年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起步的,至今已经走过了24年的艰辛 历程。这24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时间是从197 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即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第二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部署阶段。时间是80年代 中后期。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时间是80年代末到9 0年代中期。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续推进政治 体制改革时期。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 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 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 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 权力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 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挂帅、拍 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 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 “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 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 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 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 传统有关。”
第四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继 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时期。
(时间是从90年代中后期至今)
在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上,根据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首次郑 重提出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此后,在改 革实践中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 改革,标志着我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建立 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
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概念,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任务。这在政治体制改革总体 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对政治体制改革在较长一个时期处于“外围战”状况 的突破。 二是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特别是个人高度集权的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路,提升到现代法治的高度, 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这就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了,也与现代民主政治相一致了。这就为从根本上改变 传统政治体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制度保证。 三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997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政治 体制改革作了新的论述和部署。其突出特点是: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 确,即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 设相适应。 第二,在我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立“法治”概念,明 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和任务。 第三,规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体制改革的 主要任务,即: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 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第一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
(时间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即从70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 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
“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 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 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 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 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 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 群众。”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 部制度方面说,主要的弊端就 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 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 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 的特权现象。”
1992年1月18日邓小平南巡谈话——邓小平视 察深圳,发表重要讲话
1992年10月的中共十四大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 是这样讲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也有不少新进展, 例如促进政企分开,继续精简机构,加强法制建设, 推进基层民主等。但是,从总体上看,随着经济体 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并进入攻坚阶段和体制创新阶 段,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此时, 国内学术界不时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吁,国际 上也有中国是经济改革先行,政治改革滞后之说。
近期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行党政分开;进一步下放权 力;改革政府工作机构;改革 干部人事制度;建立社会协商 对话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的若干制度;加强社会主 义法制建设。政治改革的长远 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 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改革的核心,还是直指我国政 治体制的“总病根”,即权力过分 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 集权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调整思路阶段。
(时间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大致是这样一种状况:
第一,从基本思路上看,原来政治体制改革是作为一项相对独立的任务 提出和部署的,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强调得比较多,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 和份量比较突出,但后来调整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的地位和份量不那么突出了,有时只提民 主法制建设,甚至干脆连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提了。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着重解决权力过分 集中,特别是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强调党政分开,下放权力,改革干 部制度等,后来变成了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和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机制,加强 基层民主建设等。 第三,与此相适应,在实践中,政治体制改革有所放缓,从而在整体上, 使政治体制改革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