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9分)1. 请把下面的文字抄写在田字格中,要求正确规范,整洁美观。

(3分)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绝望。

因为失去的一切,又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归省.(xǐng)晦.暗(huì)烧灼.(zhuó)戛.然而止(gā)B.瞋.视(zhēn)羁.绊(jī)惬.意(qiè)参差.不齐(cī)C.挣.脱(zhèng)冗.杂(rǒng)阐.述(chǎn)叱咤.风云(zhà)D.亢.奋(kàng)颤.栗(zhàn)粲.然(càn)浑身解.数(jiě)解析:A选项里“戛然而止”的“戛然而止”应读“jiá”;B选项里“瞋视”的“瞋视”应读“chēn”;D选项里“浑身解数”的“浑身解数”应读“xiè”。

故选C。

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2分)A.怠慢缥渺蓦然大彻大悟B.撺掇颦蹙徘徊悲欢离合C.弄潮褶裙惊鸿尽态极研D.弥散惆怅静木息息相通解析:A选项里“缥渺”的“渺”应写成“缈”;C选项里“尽态极研”的“研”应写成“妍”;D选项里“静木”的“木”应写成“穆”。

故选B。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B ) (2分)A. 同学们正在教室里大声喧哗,看到老师来了立即戛然而止.....B. 他已把树篱中所有井然有序....的部分修剪掉了。

C. 她使出浑身解数....,运用灵活的四肢,终于完成了这个高难度动作。

D. 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的角色。

解析:B选项里的“井然有序”的意思是整整齐齐的样子.有条理;有次序;整齐不乱。

应该用“参差不齐”。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2分)A.学校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

B.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攀枝花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在珍惜、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存在着隐忧,因此,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D.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

解析:这是语病类试题中最常见的辨析题。

解答时根据题目要求,运用上述方法,选出“有语病”或“没语病”的选项即可。

用“删枝去叶法”,A句的主干是“活动增强”,增强什么呢?句中缺了宾语,应在句末加上“意识”。

用“逻辑判断法”,B句如果“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他势必“能成为真正的读者”,而前半句却有个“否”字,这是典型的两面对一面,修改时应在“养成”前也加上“能否”;C句“当务之急”就是“当前最迫切需要办的事”,前面再用个“眼下”,显然是重复啰嗦。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C )(2分)A. 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B.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C. 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现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D.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7.以下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A.《社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其小说集《朝花夕拾》中。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B.《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

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都可以感受到蕴涵其中的艺术美。

C.《竹影》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撰写的一篇小说。

文章通过优美的笔触,表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将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D. 《观舞记》是著名诗人老舍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的一篇散文。

《观舞记》写的是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来北京的表演实况,浓妆艳抹地描绘了舞台上姐妹的服饰、身段、神态和舞姿。

解析:A选项应该是《呐喊》;C选项是散文,不是小说;D选项作者是冰心而不是老舍。

故选B。

8.回忆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4分)①《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 D )(2分)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C. 螳螂、蝎子 D .骆驼、恐龙②你喜欢《昆虫记》吗?说一说自己的理由。

(2分)答:我喜欢。

因为《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

9.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4分)为了传承随州花鼓戏,学校成立了“花鼓戏班”,并举行了“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花鼓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加。

(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张贴在练功房里。

(必须含有花鼓戏字眼,不超过20字,2分)答:传承民族艺术,感受花鼓魅力。

(2)在e时代的今天,艺术形式日渐地多元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得到了空前的满足,而保存着最古老元素的传统戏曲,也就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渐渐地为人们所淡忘,代之而起的是“流行”,甚至出现了“我不追流行,让流行追我”的口号,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话题:花鼓戏,到底是去,还是留?七年级(1)班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辩题是“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反方辩题是“流行音乐更具生命力”。

假如你是反方一辩,请你作申论陈词。

(2分)答:观点正确、说理充分即可。

10、古诗文默写(6分)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赵翼《论诗》)②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③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⑥《口技》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二、阅读理解(41分)(一)阅读《峨眉山月歌》,完成第11~12题。

(6分)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1.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答: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1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答:月影映入江水(0.5分),又随江水流去(0.5分),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1分)(二)阅读文言文《乔山人善琴》,完成13~15题。

(11分)乔山人善琴徐珂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精于指法,尝①得异人传授。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gǔ)②,相和悲鸣。

后游郢楚③,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

邻媪(ǎo)④闻之,咨嗟惋叹。

既阕⑤,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

”款扉⑥扣⑦之。

媪(ǎo):曰:“吾夫存日,以弹絮⑧为业。

今客鼓⑨此,酷类⑩其声耳。

”山人默然而反。

【注释】①尝:曾经。

②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③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④媪(ǎo):老妇人。

⑤阕:止息,终了。

⑥款扉:款,敲;扉,门。

⑦扣:问,询问。

⑧絮:棉花。

⑨鼓:弹琴。

⑩类:像。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3分)A. 有乔山人者善.弹琴(善良)B. 一再鼓.之(代词,指琴)C. 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独自)D. 山人默然而反.(同“返”返回)14.用现代汉语下面的句子。

(3分)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答: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

1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节选自清代林嗣环《口技》)⑴乔山人“默然”,宾客“默叹”,“默然”和“默叹”这两个词能否互换?请简述理由。

(3分)答:不能互换。

“默然”表现的是乔山人对知音难觅的无语和无比沮丧之情,而“默叹”写的是宾客观看口技表演的专注和无言的赞叹。

(3分)(意思对即可)⑵找出上文和链接材料中画线句写法上相同的句子,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答: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1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翻译】在开国初年,有个乔山人善于弹琴。

他弹琴的指法很精湛,曾经得到过奇异的人传授。

他常常在荒山野岭,多次地弹奏,使飞鸟凄凉,使鹘鸟寒冷,一起应和着悲哀地鸣叫。

一次他游历到楚国,在旅店独自弹奏洞庭曲。

隔壁的一位老妇人听了琴音,非常感动,不禁感叹惋惜。

(曲子)已经弹奏完了,乔山人说道:“我弹琴大半辈子,终于在这里遇见了知音!”敲门问她,老妇人说道:“我的丈夫活着的时候,是把弹棉花当作职业的。

现在听见你在这里弹的琴声,极像我老伴弹棉花的声音罢了!" 他错把老妇人当作知音,当知道实情时心中很是失望。

所以不开心的走了。

(三)阅读《动物的自我意识》,完成16~18题。

(9分)动物的自我意识①我们与动物如何相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也许最终落脚点,不是在道德层面,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水平。

让我们感到幸运的是,道义和科学这两条路正在越走越近,有些人正试图通过科学,来解放那些有可能会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

②2012年7月,一群神经系统科学家聚集在剑桥大学,煞有其事地签署了一份宣言。

不为别的,只是为了宣布,章鱼、鸟类和很多动物,也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

③从某种程度上,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存在,是我们不会被人造机器取代的关键。

正因如此,其他非人类物种是否能拥有意识和自我意识,往往决定着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

④197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做了一项实验,实验者将4只黑猩猩放在了镜子前。

一开始,黑猩猩以为镜中的映像是别的黑猩猩,它们或怒目相向或视而不见。

3天后,它们开始对镜梳妆,表明已察觉镜中的黑猩猩可能是自己。

10天后,实验者将其麻醉,把红点染在它们的前额和耳尖,待黑猩猩清醒后,记录它们对着镜子触摸红点的次数。

结果发现,黑猩猩会反复触摸红点,说明它们已经知道镜子里的是自己。

⑤只有黑猩猩、海豚和人具有自我意识的观点,曾一度保持了36年。

虽然各国的科学家们都孜孜不倦地在各种动物面前摆上镜子,但均以失败告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