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素养大赛测试卷答案

素养大赛测试卷答案

丰南区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测试卷参考答案学校:姓名:分数:课程标准部分一、填空。

(14、15题每空3分,其它每空0.5分)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5、新课标提出的“整体把握”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整体——部分——整体”整个教学全过程。

而不是整体感知课文全貌就可以了。

“整体——部分——整体”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体现和贯彻“整体把握”的思想。

6、让学生整体把握阅读内容的途径有读书、复述、概况内容7、整体把握的几个关键:①抓人物、事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②抓目标、问题,整体把握教学主题。

③抓语篇、语境,整体把握学习方法。

④抓引导、提升,整体把握学习收获。

8、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区别: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指明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应该达到的水平或程度。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9、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就是重视引导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观察、思考、评论、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活动,提倡多读、多写、多交际,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语文实践活动是指听、说、读、写、视、思、评、积累、感悟科学训练等。

10、“语文实践”与“语文训练”是新课标与原大纲的不同提法,“语文实践”强调了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主动性“语文训练”则显示了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被动性。

11、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五点要义:一个方式,一个关系,一个精神,一个能力,一个意识。

一个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一个关系——师生平等关系,学习与主导的双主体,并重二元论一个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求知欲,进取精神。

一个能力——实践能力,想象创造,实践活动。

一个意识——问题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2、2011版课标,把实验稿中的“主动意识”改为“问题意识”,强调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的“问题意识”,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习问题或学习问题链,设计成富有方法探寻、性质研究、价值取向等一系列思考、探究点。

面对信息,学会用整体思考、方位思考、重点思考、目标思考的方法,抓信息的重点,抓信息的大局,抓信息的实质,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抓什么。

13、多元对话是阅读的本质。

我们要的多元对话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现实生活之间的多元对话。

14、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

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15、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16、第一学段,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17、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18、拼音教学要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基础知识部分一、填空(10分)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它里面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大类。

2、“鸿雁传书”的故事和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D)A、史学家司马迁B、汉武帝刘彻C、常胜将军霍去病D、不辱使命的苏武3、下面哪位人物和孟子、庄子、荀子合称“战国散文四大家”(B)。

A.墨子B.韩非子C.老子D.孔子4、“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 B)。

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彪、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二、选择题(填序号) (10分)1、下列短语搭配不当的一组是( C )A 沉重的脚步沉重的打击沉重的负担B 沉痛的教训沉痛的心情沉痛的消息C 苍茫的大地苍茫的夜空苍茫的前途2、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C )A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下面几个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B )A这朵花漂亮得很。

B面对大自然的美景,听到的只是声音和颜色,这样的人是无法领略大自然的情趣的。

C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4、( B )着这双眼睛,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A端详 B凝视 C 注视 D凝望5、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 D )A《聊斋》《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B《红楼梦》《西厢记》《史记》《三国演义》C《封神演义》《红楼梦》《西厢记》《史记》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教材处理部分1、阅读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请进行教材分析,并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富饶的西沙群岛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

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

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

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

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有的全部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好看极了;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游动的时候飘飘摇摇;有的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

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

最有趣的要算海龟了。

每年四五月间,庞大的海龟成群爬到沙滩上来产卵。

渔业工人把海龟翻一个身,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会认字:饶屿崖威武卵渔栖粪辈会写字:蓝懒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料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

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课文总起分述的记叙特点,能判断一段话中的中心句。

进一步掌握围绕总起句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并练习说话、写话。

5.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

2、阅读人教版第六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七颗钻石》,用整体阅读的理念,设计本文的整体教学环节,写出设计意图。

(15分)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hé)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jì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她匆(cōng)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狗,一下子绊(bàn)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

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

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小姑娘回到家,把水罐交给了母亲。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还是你自已喝吧。

”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小姑娘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的时候,突然从门外进来一个过路人讨水喝。

小姑娘咽(yàn)了一口唾(tuò)沫(mo),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七颗钻石》是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童话故事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到爱心的神奇力量,同时引导他们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一、本课目标: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七颗钻石与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二、学段目标:1、能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

2、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

(一)先整体把握三个内容:1、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

2、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

3、水罐发生了的4次变化:空水罐——装满水——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变成星星(二)再具体学习,每次是怎么变的?为什么变?A怎么变的?1、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达成共识:2、当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3、当小姑娘看到小狗干渴,把水分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4、当小姑娘用小勺一口一口的喂妈妈,自己不肯喝的时候,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5、当小姑娘把仅有的一点水递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