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社会生活·规则【论题阐释】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而更多的时候,规则是因为得到每个社会公民承认和遵守而存在的。
规则,是以一种可持续可预测的方式运用信息的系统性决策程序。
规则是多种多样的,规则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有条理。
规则的形成是为了维护群体的利益,而个别人有时为了私利却常常破坏规则。
规则是与道德连在一起的,遵循规则贵在自觉,难在自觉。
在这么一个发展迅速,风云多变的现代社会,很多规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离不开规则的!但还是有些规则是基本的:遵纪守法,优胜劣汰,引导竞争,多边对话,多劳多得等等,都是社会比较稳定的基础规则。
【道理论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欲知乎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
(想知道什么是直,就必须有准绳来校准;想知道什么是方圆,就必须有规矩。
)——《吕氏春秋》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管子》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韩非子》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商君书》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之外。
(应充分掌握规矩,又能创新而出脱于规矩之外;追求变化无穷,而又不背离规矩。
指做事既不破坏规矩,又要灵活变化。
)——(宋)吕本中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并不困难,难的是认真切实地贯彻执行;听取群众意见也不算难,难的是让群众的意见实际生效。
)——(明)张居正规则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
——(古希腊)柏拉图大自然有一条保护法则,谁要是背离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大家抛弃。
——(印度)泰戈尔生活是一个庞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苏联)帕斯捷尔纳克世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波兰)莱蒙特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
——(俄)契诃夫任何规则都有某些例外,绝对通用的规则是没有的。
——(俄)赫尔岑太过重视行为规则与拘泥形式,以致在事业上坐失良机,那损失是很大的。
——(英)培根强加于人的规则总以“合理”为外表。
——(英)弥尔顿规则与模范会毁灭天才与艺术。
——(英)赫兹里特天才是创造不能按既定规则去创造的那种东西的才能,它不是可以根据某种规则而学习到的那种技巧本领。
因此,独创性必然是天才的基本特性。
——(德)康德在英国室内是严格禁烟的,但在中国,我感觉好像可以随心所欲。
——奥沙利文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1/4决赛输给马奎尔后,叼着香烟走进新闻发布厅,毫不避讳地大吐烟圈。
该不雅行为引起现场记者不满后,奥沙利文笑着说。
没有罚款的规定,就像一个纸老虎,对药企的震慑力当然不足。
——“毒胶囊”引发的风波不断升温。
根据现行规定,对不合格的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大多只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
南开大学药品监管法专家宋华琳慨叹这些墙很有趣。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这就叫体制化。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为我们形象地描述了何为“体制化”人人都寄希望于社会秩序越来越正常,可又在千方百计地营造着“关系”破坏社会规则。
——媒体人陈方感叹花大钱上名校,“拼同学”“圈子文化”出现低龄化现象养那么多国家机器,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维护法律的尊严,一块钱的事,你花一百万元也要去摆平,去维护公平。
要让大家敬畏法律。
——广州市副市长王东认为,对法律的执行要加大监督的力度。
生活不能没有规则。
规则就是人生的红绿灯。
这看起来是在限制,实质是在保护。
红绿灯是城市交通的指挥官。
如果没有控制,整座城市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人也一样,没有“红绿灯”的限制,将会无法无天,闯下大祸。
——作家崔鹤同优秀的领航员永远见风使舵。
——微博经典语录简单地说,以合理的方式累积相当的财富,同时又以相当公平的规则来保护个人的权益,这个社会才会减低摩擦。
——记者柴静一个好社会的标志是:除了规则,一切都是零。
一个坏社会的标志是:对于规则的制定者来说,一切规则都是零。
——作家石述思未来的社会是规则性的社会,对于规则,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学会尊重规则,自觉遵守规则,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运用规则,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的利益改变规则。
——教授辛向阳【事实论据·正面论据】1、让规则在心中生根:荷兰北部不知名的古镇德拉赫滕因镇内“无红绿灯”而受到世界关注。
在这里,人们上街时早已习惯于直接与其他路人用眼神和手势交流来达成默契,素不相识的驾驶者会在路口互相让行,“汽车让自行车,自行车让行人”是人们默认的规则。
表面似乎有些“混乱”的交通,实际上在有序地运行。
在市中心,每天车流量有两万多辆,行人、自行车更是川流不息,却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交通事故,这被视为“奇迹”。
2、纪律严明,作风顽强:第13届世界杯足球大赛前夕,阿根廷足球队枕戈待旦,而两名球员违反球队规定,擅离营地到外面胡闹。
教练顶着强大的压力,甚至拒绝总统求情,毅然开除了这两位球员。
守纪的观念因此深人每个队员心里。
严明的纪律,顽强的作风,促成了他们得到这次世界杯赛的冠军。
3、坚守规则:18世纪中叶(1764年)的一天,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突发火灾,数百本哈佛牧师捐赠的重要图书被焚毁一空,只有一本书幸免于难——前一天晚上,它被一位学生违章带回了宿舍(哈佛大学有一项校规就是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学校的珍贵图书只能留在图书馆阅览)。
次日,这名学生把书交还给学校,而这本书也成为哈佛牧师捐赠图书的孤本。
在处理这一事件时,哈佛大学召开校会,校长对该学生提出了表彰,对他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表示最高的谢意,然后当众宣布开除这名学生。
不开除这名学生行吗?他毕竟已将功补过,甚至功大于过——这可能是我们的行事态度。
但哈佛校长没有这么做。
他感谢那位同学,是因为那位同学诚实;开除他,是因为校规不可违。
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有效。
哈佛大学的校长说了一段至今仍为人们铭记的话:“你保留了学校最珍贵的图书,理应得到赞赏。
你违反了学校校规,理应被学校开除。
没有这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整个学校就不能运转,我不能因为你而破坏了规矩。
”4、道德与规则的较量:在1988年第24届夏季奥运会划船比赛中,釜山海面突然刮起大风,两位新加坡运动员落水,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加拿大运动员勒比厄正处在第二的位置上,很有希望夺金牌,但他毫不犹豫地停止比赛,把两位运动员救了起来,放弃了自己的夺魁机会。
赛后,国际奥委会经过特别讨论后,专门授予他一枚比金牌还要珍贵的奖牌。
5、启功执行规定: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在给人题字时,总要先问一句“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这是尊重别人的习惯。
但凡是给书刊或牌匾题字时,他必定写简体字。
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6、拿破仑以身作则:拿破仑征伐叙利亚之后,鼠疫流行。
为了减少传染,拿破仑下令:全军加急赶路,马和车全部运载伤病员,除严重鼠疫患者,其余伤病员一律带走。
命令下达后,随从问拿破仑骑哪匹马,拿破仑勃然大怒,打了随从一个耳光后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
难道你不知道命令?”在拿破仑的带领下,部队很快摆脱了鼠疫,顺利地撤到埃及。
7、杰克逊尊重法律: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第7任总统。
1814年,美国军队与当时的英国侵略军在新奥尔良地区展开激战。
当地的一位报纸编辑对杰克逊的指挥很不满意,在报纸上说杰克逊“临阵怕敌”。
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杰克逊怕这位编辑继续发表类似的文章,使军队的士气涣散,于是逮捕和监禁了这位编辑,后把接受编辑申诉的多明尼卡法官也一起关了进去。
没过多久,杰克逊指挥的新奥尔良战役胜利了。
他取消了戒严令。
被释放并复职的多明尼卡法官却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发出传票,要杰克逊到庭接受审判。
杰克逊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立即出庭接受审判,并根据法院的判决,缴付了一笔罚款。
当他走出法院时,一群为他抱不平的人围住了他,他们不能容忍小小法官竟审判赢得战争胜利的大英雄。
然而杰克逊却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法官的判决是公正的。
”“你们不仅不必为我抱怨这一判决,而且今后也要引以为鉴,牢牢记住,不要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
”8、勇于突破常规:传说公元前233年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兵亚细亚。
当他到达亚细亚的弗吉尼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吉尼亚的戈迪亚斯王在其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谁就会成为亚细亚王。
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看戈迪亚斯打的结子。
各国的武士和王子都来试解这个结,可总是连绳头都找不到,他们甚至不知从何处着手。
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
幸好,这个结尚完好地保存在神庙里。
亚历山大仔细观察着这个结,许久许久,最终连绳头都找不到。
这时,他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动来打开这个绳结呢?”于是,他拔出剑来,一剑把绳结劈成两半。
这个保留了数百载的难解之结,就这样轻易地被解开了。
9、打破规则,勇于创新:作家伍尔夫可以说是打破规则的先驱。
她的作品一反传统叙事规则,采用全新的“意识流”写法,对心灵进行无阻隔的探索。
在当时,由于其作品形式太过超前,再加上其女性身份,她的作品是不大被人认可的,就连那篇伟大的《墙上的斑点》也不例外。
可谁能想到,普鲁斯特等伟大作家后来竟都从其作品中汲取营养。
尤其是普鲁斯特,其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将“意识流”写作方法推向巅峰,让这种写作方式渐渐被人们认可。
看来,只有打破既有规则,才能有所创新与进步。
【事实论据·反面论据】1、钻规则的空子: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堡举行了奥运会。
比赛正常进行着,但在进行撑竿跳比赛时,却发生了意外。
日本运动员富士佐间代在跳高时,他从容不迫地慢慢走进沙坑,把手中的撑竿用力插到沙子里,把一端搭在高处的横梁上,固定好后,他顺着竿子往上爬,一直爬到最高处,然后越过横梁后,从另一边顺着竿子滑下来。
所有人看得目瞪口呆:怎么会有这样的撑竿比赛方法?全场嘘声一片。
裁判们十分犯难。
因为按照比赛规则,日本选手并没有违反规则,只不过他投机取巧了。
经过裁判组的讨论,结果取消了他的成绩。
日本选手据理力争,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规则,他可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