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古代汉语练习一答案

练习一答案
一、选择题
1.“君子不器”中的“器”字( C )
A.用如形容词;
B.用如名词;
C.用如动词;
D.用如量词。

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该句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是为了(D)
A.解释结果;
B.进行推理;
C.介绍管仲;
D.解释原因。

3.是乃仁术也。

句中“乃”的词性是(A)
A.副词;
B.判断词;
C.连词;
D.代词。

4.不是宾语提前的一句是(C)
A.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B.姜氏何厌之有?
C.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D.鬼神非人实亲,惟徳是依。

5.下列各句中“之”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是(B)
A.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业。

B.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C.孔子下,欲与之言。

D.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二、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目: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小:都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名词作状语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客,名词意动用法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走:动词使动用法
三、指出下列句中“而”的词性和意义
1.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代词,你。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3.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连词,表并列。

4.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连词,表反接(转折)。

四、标点及翻译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

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

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

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翻译:大梁城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小山,(那)有个奇怪的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弟的样子。

村中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使他受苦。

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我对你不够好吗?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

”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听说过的啊!”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

第二天早晨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

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

老人的意识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见识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不分明而想像的迹象,不能不仔细考察。

要查明这种相似而可疑的迹象,一定要找熟悉这类事物的人。

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他们了解得很清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