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师资格认定2010年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10分)1.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C )A.1913年B.1903年C.1879年D.1923年2.二至三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言语特别快,四至五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言语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些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些。
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存在。
(B )A.特殊期B.关键期C.差异期D.阶段性3.在一定限度内,学习程度越高,保持效果越好,学习程度保持在,记忆效果最好。
超过一定限度的过度学习,会造成“报酬递减”。
(B )A.50%B.150%C. 200%D.100%4. 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下列阐述正确的是:(B )A.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C.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寻求答案、验证假设D.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5.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
(D )A.超习俗水平B. 前习俗水平C. 后习俗水平D. 习俗水平6. 行为矫正是用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以取代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C )A.认知疗法B.行为契约?? C.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7.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的印象,以这个印象为中心形成总体印象,从而掩盖了他的其他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叫(D)。
A.刻板印象B.第一印象C.以偏概全D.晕轮效应8. 学生对发音或拼写相近的字词读错或写错就可以看作是。
(A )A.泛化B.分化C.条件反射D.消退9.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从低到高七种,其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 )A. 审美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0.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依据知识的性质和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为。
(A )A.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B.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C. 狭义知识和广义知识D.概念、判断和推理二、多项选择题(选出所有正确的选项,多选少选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1.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等五种要素。
(ACD )A.教学内容B. 教学行为C.教学环境D.教学媒体2.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学习分成五种学习类型,即:言语信息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学习。
(AB )A. 智慧技能的学习B. 认知策略的学习C. 品德的学习D. 态度的学习3.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包括:。
(ABC )A.遗传B.环境C.社会D.教育4. 4. 下列阐述哪些符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的内容:(ACD )A.学习难度是中等的时候,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
B. 学习难度很大,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小,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C. 学习难度很小,学习动机必须十分强烈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学习难度很大,适当降低学习动机的强度才能促进学习。
D.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并不完全成正比。
5.能力的差异除了体现在能力类型差异、能力的性别差异,还体现在。
(AD )A.能力水平的差异B. 能力表现形式的差异C.能力强弱的差异D.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6.以下哪些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BCD )A. 做笔记B. 生成性学习C. 记忆术D. 提问7. 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BC D)A. 发散性B.流畅性C. 变通性D. 独创性8. 练习曲线可以反应出技能形成的哪些规律( BCD )。
A.开始进步慢;后期进步较快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C.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D. 开始进步快;后期进步较慢9. 兴趣的主要特征。
(ABCD )A.倾向性B.广阔性C.持久性D.指向性10. 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ABC )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原型内化D. 原型启发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924年,我国出版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即,廖世承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6-11岁,将遇到勤奋与自卑的矛盾与冲突。
3.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4.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
5. 概念是由符号(主要是语词)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6.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士2个组块。
7. 元认知是人们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的心理过程,即对认知的认知。
8. 一般认为,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分三个阶段实现。
这三个阶段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
9. 性格的结构特征包括人对现实的态度、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10. 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他们的教学效果之间密切相关。
人们把教师的这种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学效能感。
四、简答题(限选4个题,共26分)1.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强调发现学习。
即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2.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
1.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直观教学方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征。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4.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的概括辨别作用。
5.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6.科学地使用比较教学。
7.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总结原理、原则。
3. 简答操作技能的培养的教学措施。
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
2.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这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
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
同时采取何种练习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操作技能的学习。
4.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二是外部反馈。
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
5.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 简答课堂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增加参与,维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
(二)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三)避免打断课堂教学。
(四)管理好过渡期。
过渡时,给学生一个要明确的信号,告诉学生做好准备。
(五)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尽可能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六)发动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
5. 如何针对学生不同气质类型进行教育?1.正确区分和对待学生的气质特征,尊重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使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己的气质特征。
4.指导学生的职业选择。
掌握气质理论,合理利用气质的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和就业都能提供帮助和指导。
6.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二)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五、论述题(4选2,每题12分,共24分)1、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为什么要促进学习的迁移?应该如何促进学习迁移?为什么要促进迁移;(一)学习迁移促使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并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使学校教育教学在各方面开始注重学科知识应用,而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学习迁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由于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因而两个学习对象之间有共同点,就容易发生迁移,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学习迁移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
(四)学习迁移促使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中应用比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原则。
如何促进:(一)确立具体的、明确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联想起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已有知识经验,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条件。
(二)科学地选择教材和内容,依据学习迁移规律,要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部分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教授,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应该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并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编排应该突出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应重视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和应用价值;应凸现学习内容的共同要素和内在联系。
(三)合理编排教学程序和教学内容:1.教学情境的选择。
教师应该选择和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学习情境。
2.教材内容的编排。
合理编排教材内容就是使教材内容结构化、一体化,即重视各单元和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前后衔接。
(四)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个迁移理论确定迁移的具体方式和内容。
例如需要迁移的是具体的知识技能,还是原则原理、情感感受等。
(五)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化的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1.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
2.重视比较教学方法的应用。
3.注意引起学生迁移的心向。
(六)帮助学生掌握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为促进学习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策略的指导,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七)利用反馈和归因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对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2.问题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1,有关的知识经验2,问题的呈现方式和问题情境.3,习惯定势4,功能固着.5,灵感6,原型启发7,情绪和动机状态8,人格特征。
如何培养: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家庭、教育对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