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第一学期大二班父母课堂不要随便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一、设计意图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指导家长采用鼓励、表扬等正面强化教育措施,塑造儿童的健康生活方式。
”
二、教学目标
(一)帮助家长了解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危害。
(二)让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专注力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三)引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专注力的一些方法,让家长懂得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家长们懂得如何培养幼儿专注力的一些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不要随便毁掉孩子的专注力》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1.致欢迎词。
2.游戏引入《小白兔》、《九宫格》。
思考:我们游戏为什么有的人能快速反应?
教师小结:因为每个人的专注程度不一样,所以对游戏的反应快慢不一样。
专注力,又称注意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
动时的心理状态。
中国有文学巨匠鲁迅因看书太专注,误把墨水当成饭食吃到嘴中;外国有物理学家牛顿沉迷于做实验,把手表当做鸡蛋丢进锅里。
他们都并非聪颖过人的神童,但凭着对热爱的工作极强的专注力,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正如蒲松龄所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这个问题。
(二)案例一展示
1.下面,请大家一边观看案例,一边思考这个案例背后的原因。
案例:朋友带孩子来我们家玩,孩子很活泼,一到我们家就和周周玩到了一块。
但是我发现他特别坐不住。
他活像一只小猴子,上蹿下跳。
他对屋里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一会玩一下积木,一会摸一下娃娃,一会拿起一本书......他对每一样都感兴趣,但对每一样的兴趣都不会超过三分钟,整个屋子里的东西都是他的目标,在手里拿着这一个东西的时候,同时又被下一个目标所吸引。
家长讨论:为什么这个孩子没有一项活动能兴趣持久一点呢?大家认为这个孩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案例分析
1.总结原因: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对每一项活动持续的时间都不能长久专注,总的来说就是专注力不够。
2.出示PPT,了解孩子专注力不集中的表现行为。
◇活动时容易开小差,喜欢做小动作、东张西望。
◇平时做事速度慢,拖拖拉拉,并且粗心大意、错误百出。
◇活动时不够专注,一会聊天,一会喝水、上厕所
◇家长或老师说话经常听不清或者没听见,不知道在想什么。
小结:其实这些都是孩子专注力不足的表现,情节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对孩子造成无法修复的成长危害。
(四)案例二展示及分析
一个孩子正在做一个手工作品,家长眼看着就要做坏了,急忙夺过来说:“哎呀不是这样的,快看看我怎么做。
”
(1)你是如何看待这个家长的做法?
(2)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小结:本来孩子正在专心致志按自己想法做,结果被家长一打扰,就丧失了兴趣,去玩别的了。
焦虑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急性子的家长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也变得遇事易急躁不安、不能冷静下来专注于解决问题。
(五)案例三展示及分析
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位妈妈给孩子安排的时间表,孩子幼儿园放学、妈妈下班后的时间,被以半小时为单位,分成五六段,分别安排进英语启蒙、亲子阅读、亲子游戏、亲子散
步、睡前朗读等内容,每一时间段之间,没有一分钟的间隔,孩子妈妈自己说:“每天按照这个时间表走,追求最佳性价比的育儿,简直跟打仗一样。
”
小结:如此密集的活动,就算是大人,也要疲于应付,更不用说孩子了。
孩子的注意力,需要不停顿地、快速地从一件事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他怎么可能做到像机器人一样,做每一件事,都迅速投入、专注无比?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需要给孩子留出专注投入的时间,让孩子能有较长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
比如他喜欢玩某个玩具,可以一直玩儿两三个小时,中间不被催促着去看书;他喜欢看一本书,看上小半天也没关系,中间不会被督促着去做作业。
孩子经常有这样自由的专注投入某件事的机会,他的专注力无需特别培养,也能很自然地发展起来。
(六)案例四展示及分析
三岁的乐乐在专心搭积木。
他想搭建一座“房子”,可每次还没搭好,“房子”就不幸倒塌了,乐乐很伤脑筋。
让乐乐更伤脑筋的是,姥姥和姥爷总是不停地“骚扰”他。
“乐乐,你回头看姥姥一眼。
”“乐乐,给姥爷唱首歌吧。
”“乐乐,快,喝点水。
”
比如孩子正在儿童乐园里玩的很投入,家长时不时地要把孩子拉过来嘘寒问暖,“怎么样渴不渴,来喝点水”“走我们不玩这个了去那边看看”。
家长讨论:你也会像这个家长这样做吗?你会怎么做
呢?
小结: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每次看到、听到,都暗暗为孩子感到生气,更为成人感到惋惜,因为成人根本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充当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过度的干预和打扰,不仅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感到茫然,也在无形中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七)交流经验,学习具体方法
1.营造简约有条理的环境。
专注力的培养离不开井然有序的外在环境。
一张干净的书桌、收拾整齐的房间、安静的学习空间,不仅给人一种舒适感,也有助于产生清晰、有条理的大脑思路。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孩子才会更好地获得思绪的平静、精神的集中、专注力的提升。
2.约定时间,分阶段完成任务。
困难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过量的学习任务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分心,难以很好地完成。
我们一起来看专家的研究结果: 3岁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3-5分钟; 4岁的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0分钟;5-6岁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0-15分钟;7-8岁孩子其有意注意在15-20分钟。
其中中班的孩子是专注力发展速度很快,所以说中班孩子是专注力培养的关键期。
由于孩子注意力有限,不要强硬要求孩子一次完成过量
的学习任务。
将任务分解,规定好每一阶段的完成时间,引导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个小任务。
3.不要一次给孩子过多书籍和玩具。
一次让孩子拥有过多书籍或玩具,出于新鲜感孩子常常这本翻翻、那本看看,这个玩具还没玩几分钟又去摸摸另一个玩具,无法把心思放在同一个事物上,不利于孩子养成专心致志,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好习惯。
4.从游戏中训练专注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如搭积木、拼图、串珠等能够考验孩子耐心和细心的游戏。
不去打扰,尽量让孩子独立完成,在轻松的游戏中就能锻炼专注力。
(1)视觉游戏注意力训练。
找不同游戏,找相同、拼图游戏。
(2)听觉游戏注意力训练:水果拍拍手、鹦鹉学舌。
(3)有意给任务:经常让孩子帮助你拿各类小东西,从一件到几件不等,要求在一次中完成。
(4)动作游戏注意力训练:拷贝不走样、做相反动作。
(5)混合型游戏注意力训练:扑克游戏。
5.减少干扰、唠叨、训斥,多鼓励夸奖。
经常训斥、唠叨对孩子来说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跟孩子讲清道理、理清思路,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当孩子能在一定时间内很投入地完成了一件事后,家长要注意适时地给予奖励和夸奖,激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最后小结:父母的远见来自于层次和境界的提升,教育理念来自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最好最新的教育,有远见的父母永远走在学习的路上。
(八)引导践行
教师小结:专注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专注力越持久越好。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和有卓越成就的人,性格迥异,唯有一点相同--就是他们都拥有超常的注意力。
家长们是希望孩子专注的,但是总在不知不觉间破坏了孩子的专注。
他们对待成人的专心工作会小心翼翼,不去打扰,但是对孩子却肆意打断,他们从没想过打断孩子可能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