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敬佩的红色经典人物——雷锋90年的风雨路上是谁与你同抗风雨,90年的崛起路上是谁与你共同崛起?回首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里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
这是他们为了扞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跨越半个世纪,我们却不曾忘记他,他永远都活在我们人民的心中——雷锋。
因为雷锋他是一个英雄。
他一生勤学苦练,不为自己,只为大众,七岁时父母就被日本鬼子和反动派杀死,成了一个可怜的孤儿,只得给地主家放牛,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挨打挨骂,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但雷锋的意志非常坚强。
在他十几岁时,他身高1.54米,体重还不足55公斤,连个手榴弹都扔不远,但他每天都会直奔操场,像一只勇敢的老虎,在操场上奔来奔去,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雷锋之所以这样勤奋练习,是因为他一遇到困难就会想:当兵是为了有效打击敌人,保卫好祖国,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上了战场上该怎么办?他就是一直怀着这样坚定的信念。
我们应该像雷锋那样,要怀着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低头,我们应该以雷锋为榜样,学习他那高尚的品质。
我们应该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积极上进的品格。
雷锋的一生虽短暂却很光荣。
我们应该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把它持续不断地学下去。
我们要牢牢记住,雷锋叔叔的精神是高不可攀的,众人难以达到的。
在现代社会上,你扶老人或盲人过马路,坐公交车给老人让座,献一份爱心,或是做一个无名小英雄……这些都是学雷锋的表现,所以我们都要从小事做起,做好了小事,长大后才能做大事。
雷锋叔叔的英雄形象和榜样时刻铭记在我们心中。
祖国曹孝茹不能忘记鸦片打开国门,不能忘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不能忘记圆明园的焚毁。
我们要团结一致抗外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朵,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是我永久的爱。
南有长江水的波澜壮阔,北有黄河浪的气壮山河。
五千年的风雨,五千年的洗刷,造就了中华儿女的家。
香港的回归,澳门的回家,没有比自认更国重要,没有比团结更为重要。
神舟复兴使我们开拓更遥远的向往,祖国,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祖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我们爱你啊,祖国!我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每当读起这首气势磅礴的诗时,我的心里便激情澎湃。
这首七言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现代诗人、政治家毛泽东,在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写的,诗题名叫“七律长征”。
中国共产党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进行了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两万五千里对于平常人来说,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可共产党用自己顽强不息的力量迎接挑战,把这次要历经万水千山的任务,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这种乐观向上、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令人十分敬佩。
在长征过程中,一些艰难险阻是不可避免的,高山、大河、草地这些都是共产党必须要冲破的险阻。
在高山面前,他们永不低头;在大河面前,他们永不退缩;在草地面前,他们永不言败……自然灾害、食物匮乏……这些也是共产党要经历的挫折,而共产党是不屈不挠,越挫越勇,将这些挫折全部驱尽。
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呢?共产党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见到了属于他们的彩虹。
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人生的长征”中,我们也将遇到数也数不尽的挫折,在挫折面前,只有昂头挺胸,拿出像共产党一样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与它抗争,才能实现人生的伟大目标,看见自己的“彩虹”。
毛泽东曾就长征做过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今年是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奋发力强,使原先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
中国这个东方巨人,是共产党用自己的双手、汗水将它站立了起来,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可心说,中国共产党就是祖国的改造者、工程师,是他亲手将这个还没竣工的“房屋”建成了一座崭新、漂亮的“摩天大厦”。
也许在若干年后,这座“大厦”可能会倒塌,也可能会坚固无损地屹立在大地上,而我们都有义务保护它,爱护它,绝不会让这美好的家园被破坏,毁灭!绝不!中国共产党的明天,祖国的明天,要靠我们新一代青少年儿童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添砖加瓦。
最令我敬佩的红色人物——周恩来张楠楠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有多少战士为了扞卫祖国、保护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血脉里都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他们用鲜血,用汗水,用生命铸就了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的阳光灿烂。
在众多的革命英雄中,令我最敬佩的就是周恩来总理了。
周总理他从小就立场要振兴祖国,让中国这只沉睡的雄狮醒来!12岁时,老师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帮父母记帐,有的同学说是为了谋个人的前途。
而周恩来去掷地有声:“这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大为震惊,他没想到竟有这样志向远大的学生,竖起大拇指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1911年10月10日,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周恩来倍受鼓舞,他找来一把剪刀,带头剪断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表示同清政府决裂!他成了学校里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老师、同学都很敬佩他。
周总理最使人敬佩的是,他对其信仰共产主义的忠贞不二。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周总理把共产党员最根本的一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完完全全地、不折不扣地、毫无保留地坚持到底。
他要求死后不留骨灰,他说:“灰入大地,可以肥田。
”于是,他早在十几年胶就与邓颖超约定死后不留骨灰。
周恩来的这一举动可是历史第一们!历史上有多少名人,即使死后无尸,人们也要为他修一个衣冠,连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放的也有一幅眼镜,一支钢笔,因为纪念死者总得有个念物啊!可周总理他什么也没留下,就连自己死了,也要为人民出最后一点力!他的大公无私的精神令我敬佩!周恩来——革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虽然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
他虽然早已离开了人世,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不仅让我深深地敬佩,更是让全国人民深深地感动。
让我最难忘的一本书妈妈去红岩参观的时候,给我买了本书,书名叫《红岩》。
其中这本收还叙述了几十个革命故事:如左绍英带孕被捕,因经受住了敌人的严刑拷打,早产一女孩,母女同时遇难于渣滓洞;徐林侠任中共邳县第一任妇女委员,1941年被敌人诱捕入狱,1949年9月6日与丈夫宋绮云同时被害于重庆“戴公祠”警卫室……故事看守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很可贵的,谁会把自己生命的结束,看得像回家一样坦然呢?从小我们就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有我们的今天,就没有新中国。
但是,那时的我们对这句话似懂非懂。
看完了这几十个故事,我们才知道这句话所包含的涵意。
我们今天的幸福是那几十个烈士的生命换来的。
想到自己平时,只要一遇到不称心的小事,就会大呼小叫,就知难而退,不敢向前走。
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买数学卷子让我做,我呢,觉得有一点难的题,就不做了。
从那以后,就再也没碰过那个卷子。
还有一次,由于妈妈烧的菜有一点淡,就赌气不吃了,想到自己和他们比较,真是天壤之别啊!左绍英和徐林侠等烈士虽然都已经为了国家的和平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们这种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一定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的。
在“抗洪救灾”中,有许多战士奋不顾身地跳入汹涌的洪水中,大家手拉着手,组成人墙抵洪魔。
有的战士甚至还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一定要永远记住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看完这本书,我想了很多,战争时期像左绍英和徐林侠这样的英雄成千上万,他们都为保卫中华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红岩》这本书。
让我受到的教益真不少啊!江雨星读历史故事《焚画记》有感《焚画记》的故事发生在明代,讲述了杰出的大画家文征明焚画的故事。
文征明从小酷爱画画,是苏州名士文林的儿子。
他勤学苦练,在15岁生日的时候,挥笔临摹了东晋名家顾恺之的《新晴》,受到许多名画坛名士的称赞。
于是,他飘飘然,沾沾自喜了。
某日老师见了他,告诫道:“学人者生,似人者死!”他幡然醒悟,把所有临摹的画一把火烧掉。
从此,文征明画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杰出的艺术成就为后世所敬仰、传颂。
这个故事虽然只有短经的七页,却让我明白了某些道理。
读后,我陷入了沉思……古人有如此可贵的创新精神,而我们——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怎样做呢?我想到了现实学习中的不少例子:有的同学考试成绩仅在80分上下,就洋洋得意了;有的同学写作文时,不爱动脑筋,干脆一头扎到作文选中“大显身手”了;有的同学则“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道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而其他则一无所知……试想,如果这些情况不改变,我们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吗?还能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吗?从文征明老师那句“学人者生,似人者死!”的谆谆教诲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不仅要继承祖先的文化,还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那样,才会使文化得到新的生命力,若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必将停滞不前!可想而知,我们时代需要的是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开拓者。
因为,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以新代旧,先进战胜落后的发展过程。
朋友们,让我们扬起智慧的风帆,遨游知识的海洋,寻找创新的真谛和理想的彼岸吧!谈志向朋友,你有远大的志向吗?志向,一说到这个词,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它和理想画上等号。
我也曾不止一次想过,我的理想是什么?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教授?还是一位挥笔泼墨的作家?对我而言,这些理想可能太遥不可及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的心里的确这样想过,却从来没有想到有关做人的道德方面的志向。
今天,我阅读了《论语》中孔子及弟子的一段关于志向的对话,使我对志向有了新的领悟。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是做一名真正的君子。
他的两个弟子,一个志向是“与朋友们有福同享,乐善好施”;另一个的志向是“不为自己表功,谦逊礼让”。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古人的志向不是关于职业,而是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这是一种怎样的志向呢?随着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分析,我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和原因,尽管我知道,自己的肤浅是难以读懂孔子的渊博学识的。
孔子之所以成为大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文圣”,这与他一生在追求着君子之风骨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的一言一行都给弟子、后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就是因为他的举止言行中散发和露出的君子品质。
当我们有了君子的美德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取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必须要先有一个高尚的品行,所以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弟子们的人格、修养和品德。
当我们滔滔不绝地谈自己的宏大理想时,先的扪心自问:我的品行修养如何?努力做一个君子,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志向——终身的志向。
那么,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呢?我认为,首先应有无私仁厚的品质,有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要有百折不挠的坚贞情操,还要有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