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第一愤青教授郑强的一篇著名讲演稿2007-12-29 22:48:00郑强,1960年9月出生。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高分子材料方面的专家。
2000年12月的这篇著名演讲稿通过互联网流传使之迅而成名,曾在各大高校BBS广泛传播。
近年来,郑强先生到全国近20个省市作过演讲,内容往往与他专业无关,但却从一学者的视角和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出发,抨击传统现存的教育科研体制和理念,涉及人才培育等诸多学校和青少年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
他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广为流传,引起共鸣,至今不绝。
观点偏激难免,加上有个好嗓子,他被誉为“浙大第一愤青教授”,“全国男高音最棒的非音乐专业教授”。
本演讲虽已7年,然所述问题现今仍无根本转变。
时间:2000年12月23日下午地点:浙江图书馆报告厅作为一个学者,我不是来卖弄嘴皮子的。
借助这个讲坛,我认为各行各业对知识的接受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近的过程。
通过交谈,让大家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知识。
我将在演讲的前半部分先介绍一下我所从事的学科与日常生活中有关知识,后半部分则谈谈我作为搞自然科学的学者的一些看法。
……下面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谈谈我的一些观点,提出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我国搞了几十年的科学研究与攻关,在几十个工业门类中,有哪几个是属于中国的民族工业或者可以称为自己的工业的?有哪几项科研在国际上是数一数二的?中国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我经常出国,灵魂受到洗礼,感到紧迫的压力和羞愧,特别是去了日本和韩国这两东方国家,感触更多。
下面4个方面,是近5年吹得最厉害的。
先说超导,这是从美国人开始的。
我是教授,在浙大当老师,浙大的"求是"是个无价之宝。
现中国知识分子有个弱点,不喜欢人家说自己的缺陷,更不愿意自己说自己。
面对产业家,我更应该说实话。
中国今天的科技很多都是"跟踪",这也难为教授,因为日子过得较苦,没有钱,加上很多领导同志本身也没有知识,为了蒙领导,让他们拨一点钱,总得把一些文章、报告、口号写得越高越好。
比如,现在教育界号称"建世界第一流大学",教育部跨世纪发展计划中定的10所大学。
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你能建10所世界一流大学,那美国有多少所?日本有多少所?现在的实际状况是:世界上前200所大学,中国一所都排不进!在亚洲能排出几所?我到国外去看了以后,感到要将浙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像共产主义理想,我们永远要努力!但不应该去追求这样虚幻的目标,去呼口号,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现在的几个行业也是前几年套着中国科技产业目标走得几个方向。
像纳米,它只不过是一个尺度概念。
各种尺度的材料都有各自的用处,比如,为什么要把泥土拿来做成砖,砖的尺度比沙泥要大得多,因为小的沙粒没有强度。
我们怎么能把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只说成是一个纳米呢?谁都没注意谁提的这个口号,其实我们又中了美国人的圈套!这与军备竞赛是一样的。
超导中国科学院在搞;基因上海在搞;纳米全国在搞,连工厂技术员也在搞。
刚才何祚庥先生讲的悬浮列车,不要以为上海的高楼大厦与东京、大阪一样,中国就现代化了。
修一个房子、修一座桥非常容易,但你要看看国民素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日本大楼里走出来的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而上海大厦里走出来的人却是些腰缠万贯的文盲!怎能说国家已现代化了?浙江杭州搞的世贸会挺漂亮,但你可以去西溪河看看,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不要用这些东西来摆样子!我们以前说"无知无畏",现在却是"无知才无畏",许多企业把浙江省技术监督局、科委的人请来一顿饭酒,他就给你签个字,再把我们这些教授胁迫到那里去,给你盖个章,然后就是"填补国内外空白"、"国际先进水平",写论文则是"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科学发现"等等,这都是目前非常严重的问题!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我深深地为此担忧!这不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领导无知,是他们倡导了这个主流。
我知道在座的处长或老总日子很难过,因为你们不写这样的报表,就拿不到钱,项目就得不到批准。
教授也同样如此,天天写报告,而不是在实验室静下心来好好搞研究,这是很严重的!科学家说,纳米无所不能;老板说:纳米商机无限。
因此宁波诸暨天台也想干,大家都来搞纳米。
科学家知道纳米不稳定,它做成材料就聚集在一起,但产业家并不知道这一点。
可能只有我在说不好。
纳米最近在浙江炒得厉害,什么"纳米冰箱能防霉",一个是生物学与卫生学的概念、一个是材料尺寸的纳米怎么会防霉?千万注意,无知的人骗起人来他胆子大,什么都敢说,"无知才无畏",我们懂一点的就不敢随便讲,这是误导!科学界的人感到很困惑:许多与纳米研究无关,不具备纳米科研的单位都在上纳米项目,开设了许多新的战场。
作为商界的人士,这个投入是风险投入,所得到的绝对回报是非常危险的。
越是高科技的东西,越不要指望它的市场回报,这个概念是我今天提出的。
新闻界的同志喜欢写一些新东西,没有不精彩。
误导与新闻界有关,新闻界听到一点就是一个片,如此以致于浙江的报纸整版地写纳米。
把一个学科的概念搞得非常庸俗!科技问题。
我们国家民族工业的基础极其脆弱,我在日本商店购物,袜子、手巾、低档毛衣、低档服装全都是中国产的,这是否光荣?我们所谓的外资合营企业,所引进的东西,真正有科技的含量极少,这就是我们、领导的天真!东京大城市电视频道就只有6个,杭州有多少个?很清楚我们现在是吃国家的饭,开这么多频道不怕赔也不怕赚,日本不这样。
我在日本10天没看到一条有关中国的消息。
广岛亚运会在日本召开时,哪个中国人得金牌的镜头能日本电视上看到?日本人喜欢下围棋但不知道聂卫平是谁。
我国现在是需要国际化,但连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了,民族文化都不知道了,改革开放20年,我们到底在经济上科技上得到了什么?好的是有的,但作为科学家我要深思:我们在高科技上得到了什么?日本、韩国、美国基本都是把国内不能生产的、低价的东西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来生产。
你以为他会给你高科技吗?不会的!比如日本的汽车技术,丰田都是第二代、第三代之前的,不给你先进的!为什么现在柯尼卡、柯达、富士在中国"大跳水"?就是要挤跨乐凯这个唯一国产胶卷!等哪天乐凯垮掉了,国外的胶卷就会全部涨价!现在在中国卖的进口胶卷比日本、美国的都便宜,这就是倾销!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排不进前200名?因为规定要有800篇FCA的论文才能进入前200名。
为什么浙大搞了10年的科研却没有钱?教授论文写得少,平均1个教授没1篇,像我1年能写5、6篇的很少。
为什么?中国教授月工资平均1500元,相当于170美元;美国教授拿多少工资?他1篇文章值多少钱?可见中国教授便宜了!美国教授成本高!为什么这样?我非常担心这样再过5年、10年,这样恶性循环后,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工业了!我不赞成"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下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第一,我们国家的现实和发展就是这样:凡是依赖不成的我们自己都能搞得像模像样,比如二弹一星;凡是能够引进的就都搞不成。
为什么?企业的科技人员辛辛苦苦地搞个技术革新,只要区里计委领导、省里计经委领导哪天带人到美国去考察一下,买来几个电器产品,跟他们签个协议,然后再到美国去培训10天,引进一条线,马上就可以把你这个国营企业打跨,这就是现实!现在很多合资企业就这样,而没有去考虑这些深层次的东西。
殊不知,这就是社会的恶性循环!关于电信的事,我只跟电信部门这样说:这点电话费我付得起!但你们想过没有,你们从自己角度赚了消费者的钱,但消费者里面有大夫,你电信的人就不生病吗?你若进医院给你卖高价药行吗?我开玩笑:“你别看我是个穷教授,赚不了钱。
我今天回去就去查名单,看我这个学院我这个系的学生有多少是你们电信部门的子女,到了下个学期全部不及格!若要及格,每分交5000元钱。
”但我决不会这么做!若这样这个世界就乱了。
作为社会成员,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大家是互相依存的。
但是很多人只考虑自己赚钱不管别人,若那样的话,明天就可能得到报应。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下面这几个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科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产业?教育、学习是为了什么?最近,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饭店、各个厂矿企业等单位都邀请我去演讲,这是我应该为社会做的,是我的本份,加上我身兼数职:院长、系主任,所长等,他们开口就要找博士。
其实,这需要共同语言、受教育的层次、人格的素质,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中小学在搞素质教育,英语、计算机、钢琴都会一点儿能算是素质吗?我住的二楼一男孩子在弹《致爱丽丝》时边弹边哭边骂他妈。
爸妈都是音盲,却一定要培养音乐家。
让孩子坐在屋里他能受得了吗?何必呢?幼儿园3岁开始学英语,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
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你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比如,我35岁开始学日语,我现在的日语是顶呱呱的。
但我在国内进修一年,派日本教授来教我,可我就是学不好,因年龄较大了,学得我白天的语法都错了,晚上做梦全讲日语这时讲的语法都是对的!到了日本,我实验室打工的人2个月学的日语就比我学得溜,这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环境。
如果我是教育部长要改革二件事:第一,取消六级考试,你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你英文考六级干什么?看看研究生写得论文中文都没有学好,天天考英语──打勾:托福打勾,GRE打勾,英文考出很高的分,可写的英文论文过不了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干什么?自己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我跟在座的老板们提醒一句,你们现在招聘就要英语好,干什么呢?要计算机好?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顾不上搞计算机。
物质世界不是算出来的,算能把肚子算饱吗?现在我国搞了点软件,很多精英年轻人都跑到计算机行业去打工,自己成不了材,可惜啊!不像我一直在做材料的教授,光荣得很!我们浙大就一个计算机院士潘云鹤,浙大最好的学生都去学计算机了,我经常呼吁:这是在害人!我的同学现在在美国都在卖菜、卖中药,成不了材,他们现在倒是非常羡慕我在国内搞得这么好。
他们的钱是稍微比我多一点,但是我现在在中国过的日子比他们在美国过得好!可见,这不是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到日本留学时受了许多苦,我到英国大学见到了十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都诉苦:每天只睡4小时!浙大有很多老教授夫妻连走路都走不动了,孩子却在美国。
我认为中国人的民族心理这几年扭曲了!外国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有病:夫妻不在一起,而是一方在国外、一方和孩子在国内,这是何苦呢?!父母老了,是否需要人服侍?在国外的,是否想念父母呢?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知是为了撑什么面子?!中国穷,我跟浙大的最高人物一起去日本,我只能请他吃一碗面:一晚上请8个教授1个人1碗酱油面,就花了我1000元人民币!所以,在日本像我现在就不愿,去10天可以,去1个月我就受不了!言归正传,现在孩子学英语,但父母都不会讲,我一个朋友的女儿在美国学了英语,回来就忘记了,这就是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