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

第八周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发展基本知识体系:一、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一)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性,认定了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二)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教育部于20世纪50年代邀请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赴中国讲学,并在中国推广苏联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引进了“作业”,教学大纲为作业规定了内容和时间,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教学。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再使用课程一词,实际上反映的是苏联教育学对课程的狭义的理解,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以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展开了大规模的幼儿教育改革运动。

来自国外的各种儿童发展和教育理论,诸如蒙台梭利、杜威、布朗芬勃伦纳、布鲁纳,特别是皮亚杰等人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我国近现代教育家们的思想,特别是陈鹤琴的思想再次受到重视,这些都为80年代以来的幼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背景。

这场改革最具影响力的举措是国家教委 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简称《规程》),这项法规在试行七年以后,经过修订,正式颁发。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国家层面上对包括幼儿园课程在内的幼儿园教育进行了宏观指导,规定了幼儿园教育总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实施原则,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指导意见,而以幼儿园为主确定自己的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要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保育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01年,我国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国家范围内,小学低年级的课程实行综合化和活动化,这对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在这种背景下,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幼儿园课程管理多元化、自主化2、幼儿园课程改革更多地将立足点放在儿童一边3、0—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4、幼儿园课程与社区教育和服务相融合5、重视教师职业水平的提高二、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一)五指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1、新的儿童观陈鹤琴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与民主精神的陶冶。

认为“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的;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的。

”2、活教育的理论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三部分。

(1)活教育的目的(2)活教育的课程(3)活教育的方法(4)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二)幼儿园的五指活动课程1、课程目标陈鹤琴认为,课程是为目的服务的,而确定目的,首先要确立儿童是主体的思想。

具体的课程目的有四方面:(1)做人: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的精神;(2)身体:有健康的体格、卫生习惯和相当的运动技能;(3)智力: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4)情绪:能欣赏自然和艺术美,快乐,打消惧怕。

2、课程内容依据活教育的课程观,在长期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陈鹤琴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进行选择,形成五类活动:(1)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单元讨论)以及社会常识等。

(3)科学活动:包括植物的培植,动物的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境的认识等。

(4)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3、课程的组织尽管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课程可由五方面的活动组成,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单独组织。

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教育内容也必定要互相连接成整体,不能四分五裂。

陈先生当时称这种课程内容组织的方法为“整个教学法”,后来改称为“单元教学法”。

4、课程的实施(1)十分注意“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注意物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

(3)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教导儿童。

(4)多采取小组教学法。

(5)提供户外活动的机会。

(6)教师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使幼儿不害怕、肯接近。

5、教育评估五指活动课程是陈鹤琴先生毕一生精力所创建的。

“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他创建课程的两大基本原则。

三、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理论与实践(一)课程园本化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1、课程园本化的相关概念(1)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含义(2)园本课程的基本含义从课程的性质作界定:园本课程是相对于“幼儿园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按照国家与地方政府课程的基本精神而进行的课程选择、重组与整合而形成的适合幼儿园特点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从课程的关系作界定:园本课程的个性化特点是不能脱离幼儿园课程的本质特征,它是受幼儿园课程制约的课程体系。

任何脱离幼儿园课程本质特性的园本课程,将会导致课程的扭曲与课程畸形。

(3)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基本含义2、课程园本化基本概念的相互关系(1)幼儿园课程与园本课程幼儿园课程与园本课程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这两个概念所表述的含义来看,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区别于其他教育系统的课程体系,是为学前儿童广泛设置的一般的教育环境。

而园本课程则是通过课程园本化过程所实现的“以幼儿园为本”的个性化课程体系与课程形态。

这就是说,幼儿园课程不等同于园本课程,更不能替代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概念的本身,对引导幼儿园课程不断走向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园本课程与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与课程园本化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

相对课程园本化,园本课程是一种结果性的概念;而课程园本化则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它是实现园本课程的重要途径。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所追求幼儿园适宜性课程的结果;园本课程只有通过课程园本化的过程,才能实现园本课程的理想境界;园本课程是在课程园本化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不断形成完整的课程形态的。

(二)课程园本化的基本要素与特点1、课程园本化的构成要素(1)园本化的主体园本化的主体是指参与课程园本化的角色成员,即指幼儿园园长、教职员工、幼儿、家长等。

他们是构成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主体力量,也是决定课程园本化进程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2)园本化的目标园本化目标作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构成因素,是决定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方向与质量的动力性因素。

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

(3)园本化的资源园本化资源是制约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不可缺少的物质性因素。

园本化资源具体表现为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所需要各种物质性的课程因素,或者是构成课程园本化的各种条件。

(4)园本化的管理园本化管理主要是指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过程的决策、组织与协调。

园本化的管理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过程的保障性因素。

2、课程园本化的基本特点(1)动态性幼儿园课程园本化本身就是幼儿园课程不断发展与优化的动态过程。

这种动态性特点是起因于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本意,就是要解决课程的非适宜性问题。

对于幼儿园来说,课程园本化就是在不断寻找和确立适合本幼儿园教育所需要的课程样式而对幼儿园课程进行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发展过程。

(2)平衡性幼儿园课程园本化,从其本意来说是幼儿园课程走向园本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变革、创造和重组的动态因素,这是课程园本化的本质特点。

(3)创造性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质是课程创新,幼儿园正是通过课程的不断创新而实现园本课程体系完善之目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是课程园本化的灵魂,也是课程园本化的核心任务。

(4)个性化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本质特点就是课程的个性化,而课程园本化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个性化,形成以幼儿园为本的适宜性课程形态。

(三)课程园本化的基本样式与策略1、课程园本化的实施(1)课程园本化的实施的基本含义课程园本化的实施,是课程园本化的一种基本样式。

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实施就其本质来说,主要是指幼儿园通过对国家与地方所规定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南的理解、消化与吸收,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及可利用与开发的优质资源,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所进行的创造性使用统一课程文本资源,进而形成适合幼儿园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及符合幼儿园自身发展特点的课程实施的转化过程。

(2)课程园本化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①被动性在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表现为被动性。

②依赖性在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虽然需要依据国家或地方的课程标准来形成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体系。

③模仿性在课程园本化实施的过程中,特别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课程的模仿性问题。

④离散性所谓离散性,是指课程园本化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课程随意性与凌乱性。

2、课程园本化开发(1)课程园本化开发的基本含义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第二种基本样式是课程园本化开发,指的是幼儿园组织及其成员根据国家、地方纲要精神及幼儿园的实际需要,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办园宗旨出发,由幼儿园成员为主体的,依据幼儿园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即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所进行的课程部分或全部重组并加以实施的课程实践活动。

(2)课程开发的条件①明确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课程的开发是以幼儿园为本,开发适合幼儿园特点和幼儿发展需要的自主性课程。

课程的开发,就其本质来说是以体现幼儿园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宗旨为特点的。

所以课程的开发,首先不是对课程开发的直接进入,而是要确立起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②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与运作系统③自主性与反思性的教育特征④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条件⑤课程开发的管理系统⑥课程开发的时间保证(3)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课程园本化的开发是一个由不同的工作阶段和工作环节不断推进的发展过程。

①课程整合阶段②课程创新阶段③课程传播阶段(4)课程的局部开发从课程园本化的实践来看,课程的开发主要有局部开发和整体开发两种。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主要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关注幼儿园自身的课程缺陷②确立适应的课程主题③建构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5)课程的整体开发课程的整体开发,必须有效的防止在开发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①防止课程内容的遗漏现象课程整体开发的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开发的整体性,而力求课程内容的完整性或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架构则是课程整体开发的重要任务。

②防止课程结构的超载现象课程的整体开发需要不断的追求其课程内容的建构性与完整性,但也并非是课程内容越多越好、越全越好,甚至不切实际的将所有的课程都容纳到一个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之中,从而扰乱了课程结构的平衡性,并直接导致课程结构的超载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