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药学基础复习题

医药学基础复习题

第一章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健康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药学:是以现代化、医学为主要理论知道,研究,开发和生产用用于预防疾病厌恶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第一节细胞和基本组织一、细胞1、主要细胞器及功能线粒体:使细胞内能量储存和供给的场所,有“动力共厂”之称;内质网:合成脂类和胆固醇高尔基体:与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分泌活动有关:溶酶体:是细胞的重要消化器官;中性体:与细胞的分裂有关。

2、细胞的增殖增值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间期: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特点:S期末,细胞核DNA含量增加一倍DNA合成后期(G2期):为细胞分裂准备物质条件分裂期(M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二、基本组织1、人体的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①单层扁皮上皮②单层立方上皮被覆上皮③单层柱状上皮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呼吸道黏膜⑤变移上皮:此类上皮衬贴在排尿管道的腔面⑥复层扁皮上皮外分泌腺腺上皮内分泌腺结缔组织:是由大量细胞间质和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的组织一般特征:种类较多,细胞数量较少,分数而无极性分布,位于细胞间质中。

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以及血液和淋巴。

肌组织:主要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

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平滑肌: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第二节人体解剖与生理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两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1、切面术语:矢状面、冠状面(又称额状面)、水平面(又称横切面)。

2、运动系统的解剖与生理运动系统:包括骨骼、骨连结和肌肉三部分。

它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对身体起着运动、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系统。

在运动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骨骼肌是动力器官。

(1)骨骼骨的分类:成人有大小骨206块,可分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骨连结关节的主要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

(3)肌肉分为平滑肌和横纹肌3、皮肤的解剖与生理结构:包括真皮、表皮和皮下组织4、耳的生理功能:听觉和身体的平衡第三节常见的基本病理变化1、疾病的概念:2、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①疾病时稳态的紊乱;②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③疾病过程中的损害与抗损害反应。

3、疾病的结局可为康复或死亡:死亡分为三个阶段:①濒死期;表现: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射迟钝,心跳微弱,血压下降②临床死亡期表现:心跳、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

③生物学死亡期表现: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活动完全停止,并出现尸冷,尸斑,尸僵等变化4、常见基本病理过程(1)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性反应:包括肥大、增生、化生和萎缩。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增生:器官或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是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花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的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同类型的组织的过程萎缩:正常发育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组织和细胞的损失:包括变性(常见的变性有: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和坏死(凝固性坏死、液化样坏死、坏疽、凋亡)。

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的一系列形态学变化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的四种结局:①溶解吸收②分离排出、③机化、④纤维包裹、钙化和囊肿形成(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①局部充血、局部贫血②血液性状异常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如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③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的异常血栓形成的条件:①心血管内膜损伤②血流缓慢或不规则③血液凝固性增高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栓体,红色栓体、透明血栓。

栓塞:常见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其他类型的栓塞。

5炎症概念: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过程,是极为常见的和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炎症介质:致炎因子通过一系列内源性化学因子介导引起局部组织发生急性炎症,这类化学因子称为炎症介质。

(1)常见的炎症介质及其作用;①血管活性胺:包括组胺(可使细动脉扩张和细静脉通透性升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和5-羟色胺(与血管通透性升高有关)②前列腺素和白细胞素:使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白细胞渗出及发热、疼痛等作用。

③溶酶体释放的介质:具有损伤组织、使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促进白细胞趋化、发热等作用。

④细胞因子(2)急性炎症的类型:①变质性炎;②渗出性炎(3)炎症的经过和结局炎症的蔓延方式:①局部蔓延;②淋巴道蔓延;③血道蔓延。

5、发热概念:发热是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发热。

(1)发热的原因与机制(2)发热的发展过程:①体温上升期;②发热持续期;③体温下降期。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的变化代谢变化:①糖和脂肪代谢:血糖增高,糖原储备减少,组织内乳酸增加;脂肪分解代谢显著增加;②蛋白质代谢:分解增强,血中非蛋白氮升高;③维生素代谢增强④水和电解质代谢各系统功能变化:①神经系统:可引起头疼、头昏、失眠和烦躁不安;②循环系统:体温上升,心率加快;③消化系统:消化腺分泌减少和肠胃运动减弱,使食物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异常;④呼吸系统:发热时,呼吸加快,可能引起呼吸性碱中毒;⑤泌尿系统:发热早期尿量减少,尿的密度增加,高热时可产生轻度尿蛋白。

6、缺氧定义:当组织和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和细胞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常见的血氧指标:①血氧分压;②血氧容量;③血氧含量;④血氧饱和度;⑤氧离曲线7、休克定义: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出现的以组织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致使个重要器官功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和结构损害的一个全身性病理过程。

(1)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休克过程可分为三期:①微循环缺氧期;②微循环淤血期;③微循环衰竭期8、肿瘤概念:是机体在各种志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的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呈膨胀性增长,生长缓慢;恶性肿瘤呈浸润式增长,生长快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不断生长增大,并不扩散: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有:①淋巴道转移;②血道转移;③种植性转移第五章呼吸系统第一节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部两部分组成1,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其分支组成第二节呼吸生理人的呼吸过程是由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组织换气四个连续阶段构成的1、肺容量、肺活量肺容量是指肺能容纳的气体量,主要由: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四个部分组成。

肺活量:补吸气量、潮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第四节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与体征包括:咳痰、咳嗽、哮喘、咯血、呼吸困难第五节呼吸系统常见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临床表现:①普通感冒;②病毒性咽炎;③细菌性扁桃体炎2、慢性支气管炎:3、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咳嗽、胸闷或连续喷嚏等。

如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喘息。

急性发作时患者有气急、哮鸣、咳嗽、多痰症状。

严重者有唇指紫绀。

第六章消化系统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第一节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1、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2、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胆囊和输胆管道、胰第二节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1、胃内消化胃酸当然生理作用:①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活性的胃蛋白酶;②为胃蛋白酶的作用提供最合适的PH;③促进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之易消化;④高酸度有抑菌和杀菌作用;⑤盐酸进入小肠后,引起促胰腺液、缩胆囊液等激素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⑥酸性环境有助于钙和铁在小肠中吸收。

2、胃运动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在三种营养食物中,糖类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

3、小肠内消化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类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故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和体征①恶心与呕吐;②腹痛;③腹泻;④便秘;⑤呕血与黑便;⑥黄疸(是指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粘膜、皮肤以及其他组织发生黄染的现象。

)第四节消化系统疾病1、消化性溃疡:是指在某种情况下,胃肠粘膜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二形成的慢性溃疡。

临床表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体征不明显。

3、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表现: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腹水。

第七章循环系统第一节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成为心动周期。

2、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P183)…………………………4、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P190)①动脉的特点:②毛细血管的特点③静脉的特点5、微循环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功能①迂回通路: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②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返回心脏,以保证体循环血量的相对恒定③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方面其重要作用第二节循环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心悸、紫绀第三节常见循环系统疾病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收缩压或舒张压高于正常或两者均高,其本身可引起一系列症状,并降低患者的生活、工作质量,长期高血压可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

临床表现:①缓进型高血压:a、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出现头晕、头疼,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b、脑部表现:血压急剧升高,引起剧烈头疼,视力模糊、面色苍白、耳鸣、眩晕,并可出现急性心、脑、肾功能不全。

②急进型高血压:血压明显升高,有头疼、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

2、心律失常定义: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中任一环节发生的异常。

3、心力衰竭定义:是指各种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性障碍,心脏排血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根据心力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急性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根据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可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根据主要受累的心脏不同,可分为左心心衰、右心心衰和全心心衰。

临床表现:左心心衰: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和咯血、疲乏无力、头晕失眠等:右心心衰:上腹部胀满、颈静脉充盈、水肿、胸水和腹水、紫绀、神经过敏、失眠等症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