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宜兴茶文化的介绍
大致在唐代肃宗年间,常州剌史李栖筠开始,每当茶汛季节,常州、湖州两地太守集会宜兴茶区,并且唐皇特派茶吏、专使、太监
到宜兴设立“贡茶院”、“茶舍”,专司监制、品尝和鉴定贡茶的
任务。

采下来的嫩茶,经焙炒好后,立即分批通过驿道,快马日夜
兼程送往就京城,赶上朝迁的“清蝗宴”。

当时称此种茶为“急程茶”,一刻也不能延误。

诚可知,江苏宜兴距京城(今北京)有数千里之遥,不知累坏了多少驿役?累死了多少骏马?……正如唐代诗人李郢(茶山焙焙歌)诗曰:
“阳羡贡茶”,产于宜兴的唐贡山、南岳寺、离墨山、茗岭等地。

“阳羡茶”以汤清、芳香、味醇的特点而誉满全国。

明代周高起,
在他的《洞山茶系》中赞曰:“阳羡茶”以“淡黄不绿,叶茎淡白
而厚,制成梗极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深永,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

1.赏茶:由茶罐直接倒茶入茶荷,利于我们观赏茶叶。

宜兴式泡法将用手抓取茶叶的方式改进,用来赏茶的茶具叫“茶荷”,取其
清新脱俗之意。

2.温壶:将热水冲入壶中至半满即可,再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池中。

3.置茶:将茶荷的茶叶拨入(置入)壶中。

4.温润泡:注水入壶至满,盖上壶盖后立刻倒入茶海或茶盅。

(目的是让茶叶吸收温度和湿度,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有助于第一
泡的茶性展现。

5.温茶海:将温润泡的水倒入茶海中温热。

6.温杯:利用茶海中的茶水温茶杯。

有温杯跟没温杯,会影响倒茶汤温度,温度约相差3-5℃。

7.第一泡:将适温的热水冲入壶中,时间依所冲泡之茶叶而定。

8.干壶:执起茶壶,先将底部在茶巾上沾一下,沾去壶底的水滴。

9.倒茶:将茶汤倒入茶海(茶盅)中。

10.分杯:将茶海(茶盅)中的茶水倒入茶杯中之八分满为宜。

11.去渣:
(一)先清洗壶盖;
(二)以渣匙将壶中之茶渣清出。

12.洗壶:冲水入壶约二分之一,将剩余茶渣清出。

13.倒渣:将余渣倒入池中。

14.倒水:将茶池中的水倒掉。

15.还原:客人离去后,去渣、洗杯、洗壶,一切归位,以备下
次再用。

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
江南地区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地区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而且年代更为久远。

在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就出土了六千年前的古茶树。

现在中国
的野生大茶树集中在云南等地,其中也包含甘肃、湖南,湖北的一
些地区。

十五世纪初,名僧村田珠光(1423-1502)采用“茶寄合”的大众
化形式。

吸收“茶数寄”的品茶论证和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
庄严肃穆的仪式。

创立了茶道艺术。

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


后由禅门逐渐普及民间,形成20多个流派。

如内流、乐流、细流、
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十六世纪后期丰臣
秀吉时代的茶道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

创立了最大众化的
“一派茶道”又称“千家茶道”后来,千利休子孙分三支,又称
“三千家”。

“一派茶道”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深。

千利休也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宗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