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渗析技术ppt讲解

电渗析技术ppt讲解


18
电渗析的规律:
异性电荷相吸; 膜中固定离子越多,吸引力越强,选择性越
高;
在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阳离子作定向连续
迁移通过带负电的阳膜。
19
(2)Donnan平衡理论
Na+ = a R= a
(1)
Cl- = b Na+=b
(2)
Na+ = a+x Cl-= x
(1)
Cl- = b-x Na+=b-x

1952年2月,美国首次将电渗析咸水淡化器的样 机公开展出。同年,美围、英国均研制出实用的离 子交换膜并于1954年正式用于淡化苦咸水制取饮用 水和工业用水的生产实践。
1959年苏联开始研究和推广应用电渗析技术。日本 引进电渗析技术后,首先并且主要用于海水浓缩制 盐。
2

2.主要用途

主要是咸水淡化,可将含盐量为6000mg/L的咸水淡化



现有电渗析淡化器估计有5000多台。淡水产量在 1000m3/d以上的电渗淡化站有数十个。
7

我国电渗析水质除盐技术在工业生产上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电渗析主要用在如化工、医药、电力、电子、 轻工、饮料、纺织、印染、锅炉、化学分析等。


工业生产中大多以自来水为原水。利用电渗析 可以直接制取除盐水。 在需要纯水的场合,电渗析可以作为离子交换 的预处理手段。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电渗析除 盐均可取得降低制水成本、减轻污染的效果。
26
五、浓差极化现象
以阴膜为例说明电渗析的极化过程。见下图
c1’

c1
σ
σ
c0 c

c’

阴膜 阳膜 电渗析器通电之前,阴膜两侧水的含盐量均为Co。通电一段时间后,阴膜右侧淡 室中水的盐量为C,左侧浓水室中水的含盐量为C1。由于离子在膜内的迁移速度大 于在水中的迁移速度,因而在淡室中阴膜与水界面上的淡水含盐量为C’,C’﹤ C 。
电渗析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1) 耗电低,经济效益显著。实践证明将2000-5000mg/L的苦咸水 淡化成500mg/L的淡水最经济;
(2) 系统应用灵活,操作维修方便。根据不同条件要求,可以灵活 地采用不同形式的系统设计,并联可增加产水量,串联可提高脱 盐率,循环或部分循环可缩短工艺流程。
在运行过程中,控制电压、电流、浓度、流量、压力与温度几个 主要参数,可保证稳定运行; (3)不污染环境; (4)使用寿命长。膜一般可用3—5年,电极可用7—8年,隔板可 用15年左右; (5)原水回收率高;海水、高浓度苦咸水原水回收率可达60%以 上。一般苦咸水回收率可达65%-80%。
6



1978年郑州铁路局商丘电渗析淡化站建成投产。由地 下苦咸水制取蒸汽机车锅炉用水。产水量为1200m3/d 以上。1982年商丘西站建成电渗析淡化站,产水量为 2400m3/d。
1981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在我国西 沙群岛的永兴岛上建立了我国规模最大的电渗析海水 谈化站,将海水淡化成饮用水。产水量为200m3/d。 我国电渗析器单台产淡水量可达50m3/d。制造电渗析 淡化器的工厂有20多个。
27

极化的影响:
1.膜介面的电阻升高(C’ →0);
2.浓差膜电位升高,使电耗增大; 3.高浓端膜面上会析出难溶性盐类; 4.同电荷不同离子间的选择透过性下降; 5.由于水被电离,并参与导电,使能耗升高,电流效 率下降; 6.外液的PH值变化明显,对PH值有敏感的产品生产不 利,对设备有腐蚀作用。
(2)

开始时 平衡时 杜南平衡理论是讨论半透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的问题。 若膜的一侧有一种离子R不能透过膜,而另一侧的离子都可以透过膜,则 如上图所示(1)侧R不能透过膜,Na可透过,两离子浓度均为a;膜的(2) 侧NaCl浓度为b.当平衡时,设有x浓度的Na离子自(2)侧进入(1)侧, 为保持电中性,必有x浓度的Cl也进入(1)侧。
4
3.电渗析技术的发展特点
采用电渗析法进行海水深度除盐,制取含盐量约为 500mg/L的初级纯水。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联合应用, 制取高纯度水。

电渗析谈化水站向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无人操 作方向发展。 为了降低海水淡化的能量消耗,研究高温电渗析和 中温电渗析。研究利用太阳能加热海水和太阳能发电。 此外,也利用风力发电机取得廉价电能。 离子交换膜可称为电渗析器的心脏。研制各种性能的 离子交换膜就可以扩展电渗析的应用领域。
25
6. 水的分解 在电渗析过程中,由于发生电流密度与离子扩 散速度不相适应的情况,导致膜与水的界面上 的水分子解离成H+和OH-,并参与传导电流。水 的分解影响水的pH值,也使淡水量减少。 7. 压差渗漏 当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时,溶液由压力大的一 侧向压力小的一侧渗漏。 可以看出,电渗析过程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在 实际应用中,应设法减小次要过程的不利影响。

三室式:
NaCl
Cl2
H2
Cl
盐 水 精 制
+
Na


阳 NaOH
15
三、基本理论

(1).Sollner双电层理论 以阳离子交换膜为例,当离子交换膜浸入电解质 溶液中,膜中的活性基团在溶剂水的作用下发生解离 产生反离子,并进入水溶液。 膜上活性基团在电离后带有电荷,以致在膜表面 附近,电解质溶液中带相反电荷(可交换)的离子形
10
电渗析分离原理
料 液
阴极
阳极
阴离子交换膜
盐水
淡水Biblioteka 盐水阳离子交换膜11
原理图示:
咸水(Na+ Cl-)

Na+

Na+ Na+

ClCl-
Na+
ClCl-
Na+ Cl-

阳极水 浓缩水
阴极水 阳极水
12
电渗析的流程
(1)电渗析器的构成: 膜堆、极区和夹紧装置 (2)电渗析器的组装方式
14
膜法制碱原理图示:
28


极化现象的控制
成双电层,如下页图所示。
双电层的强弱与膜上荷电活性基团数量有关,膜-溶 液界面离子分布及其相应化学电位与距离有关。
16
膜与溶液介面离子分布 及相应化学位与距离的关系图示:

电 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距离
17
阳离子交换膜上固定基团能构成足够强烈的负 电场,使膜外溶液中带正电荷离子极易迁移靠 近膜并进入膜孔隙,而排斥带负电荷离子。 如果膜上的活性基团少,则其静电吸引力也随 之减少,对同电荷离子的排斥作用也减少,降 低了对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 如果膜外溶液浓度很大,则扩散双电层的厚度 会变薄,一部分带负电荷的离子靠近阳膜的机 会增大,并导致非选择性透过阳离子交换膜; 对阴离子交换膜的情况恰好相反。 由此可得电渗析的规律:

21
结论:

当膜的活性基团多,即a很大时,膜外的CI离子几乎不 能进入阳膜,膜即具有了选择透过性。 当膜外溶液浓度提高时,则进入阳膜的CI离子也增多。 所以说选择透过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而是随着溶液

浓度的提高而下降。对于阴膜也有类似结果。
其理论对选择透过性作了定性解释有些现象也不能 很好解释。如:交换基团越多,选择透过性趆高,但 实际高到一定量时选择性反会下降,所以说还需进一 步完美。
3
苦咸水淡 化 深度除盐 水的软化
5000 500 500
500 10 <20
1—5 <1 <1
<5×10
6
1—2
采用树脂电渗析方法或采用 电渗析—混合床离子交 换工艺。
废水的回 收与利用
含盐量 mg/L
5000
500
1—5
用于废水二级处理后的除盐。
9
二、电渗析过程原理
在物理化学中,将溶质透过膜的观象称 为“渗析”,将溶剂透过膜的现象称为“渗 透”。对电解质的水溶液来说,溶质是离子, 溶剂是水。在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透 过膜进行的迁移可以称为“电渗析”。 电渗析是指在直流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的 荷电离子选择性地定向迁移透过离子交换膜并 得以去除的一种膜分离技术(见下图)。
23
2.

同名离子迁移
同名离子迁移是指与膜的固定基团电荷符号相 同的离子迁移。 例如水中的氯离子带负电荷,与阳膜的固定基 团的负电荷同名,浓缩室中的氯离子由于浓度 大,会闯入阳膜进入淡化室,抵消淡化作用。 浓差扩散 由于浓缩室中氯化钠浓度比淡化室高,在浓度 差的作用下,氯化钠由浓缩室向淡化室中扩散。
在浓室中阴膜与水界面上的浓水含盐量为C1’, C1’﹥ C1。在膜的两侧出现两个厚
度为δ的扩散层。随着电流的增加,淡室中C和C’不断下降。

当C’=0时,阴膜与水界面上的阴离子全部参加了电迁移,这时的电渗析过程处于 临界状态。如果继续增加电压,使操作电流超过极限电流时,迫使界面处的水分
子解离成H+和0H—参加电荷的传递,即产生了“极化”。


5
4.

我国发展概况
我国1957年开始研制离子交换膜。最早研制成功了牛 皮纸膜和羊皮纸膜。 1966年聚乙烯异相膜在上海化工厂投产。成为我国第 一代具有实用性的商品膜,并且使用至今。年总产量 已超过20万m2。 我国第1台小型实用化的电渗析谈化器是在1964年由解 放军海军医学科学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 1969年在北京化工厂内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工业用水淡 化站。该站将地下水经电渗析和离子交换,制成化学 试剂用的高纯度水。100m3/d以上,供水至今。 可以认为1970年标志着我国电渗析技术进入了生产实 用的成熟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