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

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

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柳冠中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社会的分析,探讨知识结构对于知识创新的价值,进而探讨了如何通过系统论的指导进行知识人才培养。

关键词:知识结构创新系统论人才培养在探讨知识结构人才培养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我们所处的知识社会的特征。

只有了解了我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才可能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怎样培养人才。

一、知识社会的一些特征社会通讯的畅通,以及节奏的加快,是导致知识社会到来的原因。

以前的社会也有知识创新,但是消化知识的能力远没有今天这么快,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没有今天这么畅通,所以以前的整个社会形态显得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相对缓慢的形态。

实物生产正是在这种比较缓慢的社会中获得快速发展的,这种实物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流通,对于新知识的消化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加强,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很快就会在全球获得应用。

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人们如果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新知识不断地涌现出来。

这种知识必须是以前没有过的,重复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

在这种理解下,我们来探讨一下实物经济与知识经济之间的差异。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知识经济是从实物经济演化而来的,实物经济中必然的含有一些知识经济的特征,但是知识经济的特征不明显,不占据主要地位,而知识经济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实物经济而存在,只是知识经济相对与实物经济而言,显出其独有的一些特点。

我们将从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的设备、知识生产的原料、知识生产的规模以及知识生产的主体五个方面来探讨知识社会的特征。

1、知识产品的类别知识生产与实物生产有很大的差异,知识类型的产品应该分为三种,第一种融入了很多知识,但产品还有一个物质的外壳,如各种精密仪器;第二种,很多知识产品就是最终的消费品,如各种游戏软件。

第三种知识是观念知识与管理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也可以用各种载体进行记载于传播,但是这种知识关注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用一个饭店作为例子,这种类型的知识不是关于盘子的,也不是仅仅是关于人的,而是如何协调人与盘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协调盘子与碗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切不可小看这种知识,这种知识实际上操控着整个过程的运作。

化腐朽为神奇直接原因往往是观念的转变和管理手段的更新。

2、知识生产的设备第一种知识产品与传统的实物产品还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第二、第三种知识产品与实物产品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了。

无论传统实物生产的投资,还是知识产品生产的投资都要要花很多的资金放在设备上。

但是设备所承载的价值是不同的,以前设备的价值更多地体现的是设备本身的材料价值,无论什么厂家生产同样的产品,都要耗费同样的材料与能源;而进行知识生产的设备也很贵,但是这些设备更多地体现的是知识的价值,其材料本身可能价值并不高,但是如果没有关于这些设备的知识储备,则不可能生产出同等功能、质量的设备。

一旦这种知识泄露出去,很多厂商就可以以很廉价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

3、知识生产的原料实物产品生产每一件东西都要消耗同样多的物质和能源,而知识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这些物质与能源的使用效益,这种知识产品的生产对资源保护是十分有利的。

在同等资源的情况下,采用新的知识产品可以造出更高效益的产品。

知识产品在开发成功前,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但是在开发成功之后,其复制生产的成本几乎为零。

4、知识生产的规模进行实物生产的都是操作工人,只要增加工人数量、投入新的设备、增加劳动时间就可以无限制的生产实物产品。

进行知识生产的都是知识阶层,一件知识产品的生产,不是投入更多的人、更多的设备就能完成的,而是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投入过多的人力可能适得其反,不利于知识产品的生产。

对于生产实物的设备可以进行破坏性地使用,但是对人来讲,不可能对人脑进行破坏性使用,人脑在过度的压力下往往不能有效产出。

脑力劳动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确定一件知识产品什么时候能完成,知识产品的投资是一件风险很大的投资。

5、知识生产的主体在实物生产时代,资金是最为重要的,只要投入了资金,就可以扩大生产,就可以占领市场,就可获得利润。

在知识社会则不同,最重要的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

人才是知识生产的主体和关键要素。

一般而言,这些人应该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和能力,有适合创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能够相互协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实现共同的目标。

在实物经济时代,生产的主体是机器设备,工人仅仅是操作者,产品的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的大规模协同工作,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是刚性,一旦协调好就很少出什么问题。

但是,在知识生产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替代了机器设备之间的关系,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变动的关系,所以如何协调好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实物生产需要机器、设备、生产人员在时间、空间上的一致,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

而知识生产最重要的部分是在开始阶段的研发,知识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是一件消耗很低的工作。

由于知识生产的不确定性与非线性,所有的知识生产这并不一定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进行工作,所以很多从事知识生产的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知识生产者自由上下班,只是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目标。

二、传统人才与新人才的比较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人才标准,那么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张屹教授在2001年第11期《全球教育展望》的《信息时代全球化教育的知识结构》一文中对传统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了归纳和比较。

对于其图表中的一些内容,有一些是赞同的,有一些是不赞同的。

根据这张图表,我们对于传统人才与新人才进行了以下的对比,其中有一些是直接引用了上面的图表,有一些是基于自己的判断加以补充:表2、传统人才和新人才的比较(打星号*是直接引用的)知识型、技巧型的人才是适合于工业社会的大机械工业生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枚螺丝钉。

社会要求这枚螺丝钉在为它设定的范围内工作。

如果,这枚螺丝钉不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正常工作或在自己的工位范围之外也工作,将会给整个社会大机器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

当时的工业社会是在牛顿的静态力学体系下建构的,把这些不老实的螺丝钉看成是负面因素,是要清除的。

基于此,整个社会就要求培养知识型、技巧性的人才,要求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居有长久的稳定性。

在工业时代,知识过时的速度远没有今天这么快,学校传授的知识都是以前经验的总结。

学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尽可能好的学会这些知识,而不用思考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

因为学习是获得已有知识最有效率的方式,远比自己摸索获得节省成本。

所以学校传授的是经典的、长久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不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

既然学校教授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当然可以采用工业化的手段生产人才,而灌输就成为十分高效的手段,可以面对大量的人群进行一次性教育。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技术的累积性发展,造成了今天的社会,知识获得渠道十分畅通,实物生产的主导地位让位于了知识生产。

社会关联度的增加就使得一些问题超出了传统的学科范围,仅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可能单独完成问题的解决。

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得再也不是把这种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之能够完成工业化的生产,而是要应用以前已有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来,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上。

但是,传统的知识教育不可能对于新问题做出回答。

于是,创造出新的知识以解决问题就成为了必需要做的事情。

这种新的知识在形态上与传统的知识形态不一样。

这种新的知识形态不是从外部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机械地添加”,结果产生“一个笨拙不堪、负重前行的知识怪物”,而是对于知识形态进行“内部的重新构建”,使之适应新的条件。

针对这种新的社会条件,大规模灌输的方式显然就不合适了,必须是根据对问题的判断,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团队。

老师并不能给出问题的答案,因为老师也不可能知道答案。

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启发与诱导这些学生产生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有绝对的标准,只是有相对合理的。

毋庸置疑,知识结构创新将在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

三、知识结构创新的含义知识创新主要包括知识系统中知识要素和知识结构的创新。

知识要素是指分别针对解决的特定问题所需的陈述性(如概念、定义、原理等)知识与程序性(如操作过程等)知识。

“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构成状况,其中包括各种知识间的相互比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整体功能。

由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的不同,人们形成的知识结构总是形态各异的[1]。

”人类社会的知识存量越来越大,现代社会不可能出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是人们又必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由于社会是变动不居的,那么人们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处于一种静态的平衡、静态的稳定性,而必须是动态的平衡、动态的稳定,是一种不断地打破、重建的过程,那么必须调整知识结构。

因为一个人所有知识组成了一个知识系统,在其中,孤立、破碎的知识单元是没有意义的。

知识单元在相互作用中产生意义,知识单元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形成了知识结构,而特定的知识结构能够实现特定的知识功能,解决特定的问题,从而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的接受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等都是通过知识结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知识单一地起作用。

知识结构决定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一定的知识结构所能容纳的知识存量是有限的,所具备的潜在功能也是有限的,如果遇到新的问题就需要重组知识单元,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具有解决问题的功能。

结构的创新是一种方向性的创新,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

没有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要素也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

以专业为例,对于专业结构的了解也是专业知识的一部分,知识结构与知识单元在任何一个层次都是水乳交融的,不存在没有结构的知识。

今天之所以再次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是因为以前社会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进一步造成的知识的细化,已经不适应今天社会的发展了,需要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目前的知识结构。

没有昨天的社会分工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发展,但是如果还要使用以前的社会分工,则不会有未来的社会发展。

社会的结构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

结构性的变化可能带来全行业的萧条,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失业。

一个人在这种被淘汰的行业中,知识再丰富,水平再高,也不可能避免失业,因为社会不需要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人们必须经常地了解社会的发展,进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系统论指导下的知识结构创新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而是要有的放矢的。

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这个“的”是很难确定的。

系统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