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虞美人》公开课一等奖

《虞美人》公开课一等奖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 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D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 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 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 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 可再得。
曲折道出天。地之常有与人事之难测之感。其感受起于问,结于答,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将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灵波涛,曲折道出。



何时了 知多少
又东风 不堪回首
应犹在 朱颜改
几多愁
江水
……
① 讨论:词中两次提到“月”,诗人所表 达的情感相同吗?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 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 体指 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李煜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他既是个昏
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位多愁善感的 词人,因而他得以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楚, 生动而细致入微地反映在词作中。
宋太宗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 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着 “日 夕只 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三年后,李 煜四十二岁生日时,作《虞美人 》词,并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 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 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 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 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这首词主要写什么?
明确:这首词主要是写愁怨的。. 词的上片着重抒写囚居生活的痛苦和 对故国往事的思念。下片表达了一种 失落的愁苦之情。这种思想情感在词 的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可以看出。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 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简评:这首词写离情。造语平淡,意思曲折。 其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是说离 愁不断,如满地春草。——形象生动,历来被人 们所称道。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①清新自然的语言(没有半点雕琢痕迹) ②真实朴素的情感(如清泉汩汩流淌) ③多种多样的手法(比喻、象征、对比、
设问)
点评:此词精彩之处在最后几句。“愁”有 多少?”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写出“愁”之多,“愁”之广。
阅读下面两首词,将它们与李煜的《虞美人》作一比 较分析,归结出李煜词的总体风格。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简评:这首词写离愁。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 词明白如话,情深意切。其中,“剪不断,理还乱”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宋太宗,不久,李煜 便被毒死。这首《虞美人 》也便成了李煜 的绝笔之作。
本词问答与对应的脉络清晰,而且隔句相承,
三度对比,写尽了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天地
之常有与人事之难测之感。其感受起于问,结于答, 回环往复本 写,词尽问了一答宇咏与宙对之三应永叹的恒脉与,络人将清生晰之词,短而暂人且,悲隔句恨相相承,续三的度对心比灵, 波涛,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点评:“愁”本无形,着一“载”字, 便觉有形。“载不动许多愁”极言“愁” 之重。
比较阅读二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 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 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
虞美人
李煜
电影《开国大典》剪辑: 浙江奉化。溪口。妙高台。 蒋介石和他的孙子蒋孝文对弈。
蒋心事重重,竟将老帅走出城外。蒋 孝文指出其祖父的失误。蒋介石不再 下棋,问蒋孝文最近学了那些新诗。 蒋孝文于是背诵李煜的《破阵子·四 十年来家国》。正背得起劲,蒋经国 出场,呵斥并赶走蒋孝文。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 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
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 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 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 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 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 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 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这首词是怎样表达词人的思想和情感的?
这首词抒通过对故国的思恋和对现实 的思考(今昔对比)及以乐写哀的手法, 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愁怨。
乐景:春花、秋月、小楼、雕栏、 玉砌、江水等
哀情:何时了,知多少,又东风, 不堪回首,向东流
比较阅读一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 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么呢?
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物质上 的需求,但更有可能是精神上的,诸如 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等等。精神的需要已经超过了物质需要。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 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 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 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 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 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 处。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只 是 朱 颜 改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演唱 邓丽君
春花
秋月
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只 是 朱 颜 改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词中两次提到“月”,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相 同吗?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 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东西,但李煜降宋后被 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 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 烦。
“故国明月”则是表达词人对故国的怀念。 月的意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 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 月”等名句,月主要用于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 人的主题 。
雕 栏
玉 砌
应 犹 在
只 是 朱 颜 改
问 君 能 有 几 多 愁
恰 似 一 江 春 水 向 东 流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 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 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 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 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
回环往复,一唱三
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
波涛起伏和忧思
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赏析
恰问 似君 一能 江有 春几 水多 向愁 东 流
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
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 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 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 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 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 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 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 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 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 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 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 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 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简评:这是李煜做了亡国之君后写下的一首 词。其中,有几多哀叹,几多无奈!
词学常识
作者简介 配乐朗读 内容研习 课堂小结 能力训练 音乐欣赏
演唱 邓丽君
春花
秋月
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 楼 昨 夜 又 东 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话 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慨?与哪首诗句有异曲同 工之处 ?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 “诗眼”?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 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⑥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
“人生之短暂无常”?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
“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
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
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
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
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
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
着花谢月残而
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
随着花开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