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介绍分析

中科大科技英才班介绍分析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
英才培养的举措与思考
陈初升
2013年7月18日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是科大的传统!
钱学森在给学生上课
老一辈科学家主持设置系科专业,制定培养方案,亲自讲授 课程,形成了专业“精新活”和基础“宽厚实”的特点;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形成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
钱学森亲自指导学生火箭小组的科研活动,第一届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 夏培肃主持的107计算机的研制。
在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使用原版教材,推进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6
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

典型举措(计算机类) 明确培养定位
充分发挥研究所和我校的学科优势,重点培养计算机系统结构方面的 一流人才
制定培养方案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分析借鉴Stanford等国际一流学府的做法,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立足科大校友和研究所资源,建立国际化教学指导委员会 参考MIT, UC Berkeley, Stanford, CMU等做法,建立国际一流的高层 次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和环境 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来校开设“龙星计划”系列课程
科教结合 给予学生面向科技 前沿的机会
国际化
课程体系:数学(参照 法国、俄罗斯),化学、物 理(参照 英国剑桥大学) 邀请国外名家授课 与国外大学开设异地同步课程,通过网络同时上课 学生出国游学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6
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 两段式
两段式 双通道
在科大学习 基础课
中国科学院 科发人教函
科技英才班
天文科技英才班
字【2010】
68号
从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选拔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8
英才班基本概况

4个高技术类
英才班名称 师昌绪材料科学英才班 王大珩光机电英才班
(材料、光机电、应用物理、计算机与信息)
所在院系 化学院材料科学 与工程系 工程学院、信息 学院、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 计算机学院 信息学院 合作单位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 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批复文件号
依托中国科大成立“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9
核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0
科技英才班人才培养进展 科技英才班人才培养初见成效:
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科技英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了特 色,受到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放射化学与辐射化学系
2008年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为依
托设立核科学技术学院 为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核电、热核聚变和核科学技术 及其应用培养高端科研、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扩大了所系结合的创新单元,由办英才班模式 扩展成办学院。
强-强联合发挥效益,2009年教育部学科排名第二,2010年3月
办学方式有别于当年占主导地位的理工分家的苏联模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
办学初期,研究所科学家参与办学、授课情况
严济慈
应用物理研究
所所长
科大副校长
连续6年、每周3次给500多名学生讲授《电磁学》和《电动力学
》课程,并撰写《普通物理学》教材
赵忠尧 郭永怀 钱学森 华罗庚
原子能所副所 原子核物理和原子核工 编写讲义并讲授《原子核反应》课程,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运 到学校进行实验和培养人才。 长 程系主任
2012年,在教育部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教30条)
工作会议上,中国科大校长侯建国院士代表学校作大会发言, 介绍了中国科大“发挥科教结合、协同创新优势,培养拔尖人 才”创新实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1
科技英才班人才培养进展
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地
在教育改革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中国教育 前沿丛书,在《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一书中,编委 会以“科教结合,协同创新,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为题,介绍了中国科大实施“ 拔尖计划”的础上,课程学时数均有
压缩,一般都在20至40学时之间。课程模块化后,可以挑选直接 从事有关教学内容最合适的科研型教师授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5
贝时璋生物科技英才班

认真调研世界一流大学,对课程内容按知识层次和研究层次进行
分级、实现本研课程长周期的衔接贯通、兼顾实验课程与理论课 程对应调整,完成了生物学类核心课程的梯度化设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7
英才班基本概况
7个基础科学类 英才班名称
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 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 贝时璋生命科技英才班 力学科技英才班 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 赵九章现代地球和空间
(数、理、化、天、地、生、力)
所在院系
少年班、数学系 少年班、物理学院 生命学院 工程学院近代力学
王志珍: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惠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 赵忠贤: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十届
全国政协委员。
常永福:少将军衔,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参加了44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0
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
典型举措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数学核心课程小班教学,体现英才培养 正在调研俄罗斯和法国的做法,探索数学英才培养模式,设计课程体系
精炼必修课程,留足自主学习空间,组织课外读书班,精读数学名著
设立8门荣誉课程,强调深度广度,部分荣誉课程使用Princeton原版教材 充分利用夏季学期,引入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设提高课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2
体会和思考
如何发挥大学和研究所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各自的优
势,共同培养科技英才?
如何引导学生立志成为科技英才? 如何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培养? 如何更好地参与学生的培养,把一部分最优秀的本 科生留在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和大学深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3
谢 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24
力学所副所长 力学所所长 数学所所长 生物物理所所 长 地球物理所所 长 化学物理系主任 讲授《边界层理论》课程
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主任 亲自给学生开设和讲授《火箭技术概论》。 应用数学和计算技术系 亲自为58级学生讲授高等数学课,编写《高等数学引论》、《 主任 生物物理系主任 从单位圆谈起》 创建生物物理系,提出加强基础教学,强调学科交叉。
所系结合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4
卢嘉锡化学科技英才班
仔细研究了剑桥大学的化学基础课程,结合科大的特点,对化学英
才班化学基础课程体系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采用模块化设计,循环提高的模式,对五大化学基础课程教
学内容切块、重组,将知识点重新分类,形成模块,明确各模块
的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学期、教学周及任课教师,由此组 成新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
贝时璋
赵九章
地球物理系主任
担任《高空大气物理学》《大气振荡和高空大气中潮汐现象》 的主讲,组织编写《高空大气物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3
在北京办学期间培养的7700多毕业生中,已有34名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20多位科技将军和一大批国防科技中坚,他们为 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年与所里开两次联席会议,探讨英才培养模式,落实实施方案
数学科学学院和数学院成立联合工作小组: 华罗庚班管理委员会 华罗庚班教学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1
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
所系结合系列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12
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

典型举措
制定联合管理制度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在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学 习专业选修课,参加科 研活动,攻读研究生。
第四年
……
第八 年
科大+研究所+国际化
本硕博长周期培养
一、二年级 在科大上基础课,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接受通识教育; 三年级开始 与研究所共同培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入研究所的科研一线,开展大学 生研究计划; 学生到研究所、国外大学学习专业选修课、参加科研活动、接触前沿研究 领域。
焦安昌:中将军衔,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29基地司令员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4
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的新探索
中国科学院“科技英才培养计划” (2009年启动)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10年 启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011
5
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 三结合
所系结合 优化学生培养过 程的成长条件 理实结合 提升学生的原始 创新能力
合作单位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 上海天文台
批复文件号
中国科学院 科发人教函
字【2009】
107号

化学院 地空学院 物理学院天文与应 用物理系

毕业生中有459人毕业当年选择继续深造,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大学、麻 省理工、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巴黎高工等国际一流 名校。英才班毕业生继续深造率达96%,其中出国读研196人,国内高校 读研112人,保送到科研院所读研151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