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后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甲)陈胜者。

阳城人也,字涉。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

已为王,王陈。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

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官门今欲缚之。

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

陈王出,遮道而呼涉。

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

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

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

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

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

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比.至陈()(2)被.坚执锐()(3)苟.富贵()(4)客出入愈益发舒.()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辍耕之.垄上B、或.说陈王曰或.以为亡C、故.天下传之扶苏以数谏故. D.、杀之以.应陈涉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2分)(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分)①原因:②启示:(二)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6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①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②成列:指摆好阵势。

③既济:全部渡过河。

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君的卫士。

⑦重(chóng):重复,再次。

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写出一个含“咎”字且义项相同的成语(2分)国人皆咎公()3 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何以.战②又以.告B.①既济而.未成列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①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②今有人于.此D.①既陈而后击之.②望其旗靡,故逐之.4、请用“/”给划线的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只划一处)(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5、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三)【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用“/”给划线的句子划分停顿。

(划一处)(1分)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3.翻译句子。

(2分)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4.下列句中加点的“于”与“苛政猛于虎也”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昔者吾舅死于.虎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D于.舅家见之5.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四)【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乙】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黄生借书说》注释:庋,音guǐ,置放,收藏。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2分,每小题1分)①天大寒,砚冰坚..②惴惴焉摩玩之不已.2.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贤于.材人远矣B.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手自笔录,计日以.还C.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②吾不得.而见之矣D. ①若.业为吾所有②若.为佣耕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均以“读书”为话题,但采用的表达方式....却不同,【甲】文主要是,【乙】文主要是。

(2分)5. 用【乙】文中的哪句话可以解释【甲】文中“余”借书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样做的心理(请用“——”在文中标画出来)(2分)(五)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

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 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

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⑺其谢.也2、翻译下列句子⑴嗟,来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4。

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六)【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选自《初潭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分)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枉.于法,则免于相2.下列句中加点的“则”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枉于法,则.免于相C余则.袍敝衣处其间D入则.无法家拂士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与【乙】文公仪休所讲一番话意思最接近的一句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两文告诉我们的共同道理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