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活之路在远方 (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活之路在远方 (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活之路在远方(附文体详解及范文展示)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

——诗人陈祥炎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汪国真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西游记》
要求:读了上面四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完成一篇以“路与远方”为主题的作文。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审题立意
题目给了四句名言,分别为:
(1)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2)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

(3)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4)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前两句侧重目标、理想、追求为远方,第(3)(4)句从怎么做的角度而言.
要求:读了上面四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立足自身,联系现实,完成一篇以“路与远方”为主题的作文。

这里“路与远方”实际上是话题,主题思想可以结合关系型的短语转化为完整的句子:我要追求路与远方。

据以上分析确定相关立意角度即可。

参考立意:
(1)生活不止于眼前,路在远方;
(2)永远不要失去对远方之路的憧憬;
(3)既然选择了远方之路,便要无畏无惧义无反顾;
(4)怎样才能到达远方之路,脚踏实地;
(5)我爱我路,我爱远方;
(6)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可用素材:
1.近日,一张“7岁女孩在卤菜摊案板下学习”的照片刷屏网络。

据报道,柯恩雅是湖北五峰渔洋关镇一年级学生,父母所在的集贸市场4月3日复工后,她就一直在店铺案板下上网课。

这一幕深深打动了网友:“她眼里的光感染了我”,“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来”。

2. 远方,很遥远,看不到尽头,或许某一天,你踏上了离开家乡的列车,但那不叫真正的远去;远方,或许没有终点,而我们一直在路上,总是在不断的前行,看着路过的风景,擦肩而过的人群,我们都把它封存在记忆,多年后,或许还会再忆起。

我们定义的远方,其实永远只存在我们心里,没有谁可以真正抵达终点,因为那只是我们人生的一种旅程。

3.看惯了城市的喧嚣,看淡了人生的冷暖,疲惫了身躯,疏远了亲情,打拼着貌似属于自己的事业,多少年之后,收获了几多空虚?人生很短,也很长,但我们却总在不该舍弃的时候却舍弃了最重要的东西,幻想着下一次的重来,或许内心安慰着这只是为了将来的美好。

我不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人心总有太多的欲望,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我们却无力选择。

掏空了灵魂,释放了所谓的梦想,带着一具空壳,麻木的行走在喧嚣的城市里,而最终猜不透是什么结局。

4.每个人都希望将生活过成诗和远方,每个人都想去看看贝加尔的湖,看看西藏的云,青海湖的水,但很多人最终只能守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能看看身边的七八九个人。

这些,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而是因为不能。

重复着一天天的生活和工作,慢慢耗去自己的青春时光,远方,早已不知是什么样子,那些所谓的义务和责任,足够让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睡醒而让你久久无法入眠。

没有远方,没有诗,生活依旧继续前行!人生,终如
白驹过隙,总是只有在经历过后才会懂得,驻足停望的瞬间,于苍茫的心之阡陌上站成了一树寂静,浅尝那些所谓的岁月流连,道尽心事,诉尽衷肠。

时光不会重来,如果有,那也只是你所谓的选择,我们终不能填补所有的空缺和遗憾,但终希望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属,在幽幽远方,有一诗伴你随行。

行文思路:
标题切合题意,《生活之路和远方》。

开篇简引材料,引出话题“眼前与远方”,并亮明观点: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路和远方。

首先分析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路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然后分析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关系;接着举例论证能把“路和远方”放在“苟且”之前的人是真正有梦想和追求的人。

结尾总结收束“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和美丽的远方”。

考场作文
生活之路在远方
文| 一考生
这几天突然被网络热传照片上的一个小女孩打动了,她是湖北一年级学生,7岁的柯恩雅。

疫情期间,她跟着复工后的父母忙碌、奔波。

当我们迷失在眼前的慌乱、无助、卑微、苦痛时,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笃定的眼神征服了我。

我相信,她的心中满满的装着通向远方的希望之路。

是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路和远方,那是通往幸福和美好的一条宽敞大路。

同样的雨,有人看到的是愁绪万千,有人看到的是润物无声;同样的落花,有人欣赏它的缤纷美丽,有人怜悯它的柔美无助;而同样的豆浆,当你以不同的心情去品尝时,其味道也并不始终如一。

是的,生活在物质之间,而又在物质之上,是选择眼前的苟且,还是路和远方,只取决于心灵的选择。

诗人荷尔德林曾说:“人生充满劳绩,却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要与物质打交道,总要为生活而辗转奔波,没有人能高居于物质之上,甚至脱离物质而生存,但我们可以选择诗意地生活,以优美的姿态去完成宿命给予我们的任务,去跋山涉水、去翻山越岭、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通往远方的路。

物质是生活的基础,而诗意和远方是生活的本质。

生活并不等价于生存,“活”有生命本身所具有的清新优雅以及其所带来的愉悦鲜活的之感;而生存是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物的状态,它是生命的基本状态,并不需要任何心理素质或是更高的精神追求。

然而,反观今日的人们,却有无数的“生存者”,在物质和欲望之间失去精神的美好,灵魂无所皈依,本已心力交瘁却仍不知疲倦地耕耘着,迷茫成为一种常态的存在,岂不悲哉?
有一种人能把“路和远方”放在“苟且”之前,饿着肚子去写诗为文,衣衫褴褛地奔向远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杜工部住着漏雨的茅草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还诗兴大发,心忧天下;曹雪芹衣食无着,“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仍著述不止,砥砺前行,给世人留下伟大的《红楼梦》;诗人食指的名作《相信未来》,就是写在他生活极度困顿窘迫之时。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在我看来,在生活的各个维度中,总能找到一维,那是梦想的领地,是诗意的栖息地,它超脱了物质的三个维度,是心灵生长的净土。

《华严经》有云: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请不要忘记,还有诗意的梦想之路和通向美丽的远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