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机械设计(第八版)第15章 轴 PPT
机械设计(第八版)第15章 轴 PPT
其它直径
长度: 长度: 毂的长度和相邻零件间必要的间隙决定
轴
装配方案的比较: 装配方案的比较:
轴
四.提高轴的强度的措施: 提高轴的强度的措施:
30˚ B R d/4 d 卸载槽 也可以在轮毂上增加卸载槽 轴 过渡肩环 凹切圆角 B位置d/4 r
三、确定轴的基本直径和各段长度
1.按扭转强度计算(初算轴径) 1.按扭转强度计算(初算轴径) 按扭转强度计算
仅考虑 T 的强度条件 τ T = T ≤ [τ T ] WT
955 × 10 4 P n τT = ≤ [τ T ] 3 0.2d
性,而不是轴的弯曲和扭转刚度。 而不是轴的弯曲和扭转刚度。
注意: )各种钢材、热处理前后其弹性模量差别不大, 注意:1)各种钢材、热处理前后其弹性模量差别不大, 因此要提 的方法获得。 高刚度不能用合金钢或通过热处理 的方法获得。 2)合金钢对应力集中敏感性高,设计时必须从结构上采取措施,减轻应 )合金钢对应力集中敏感性高,设计时必须从结构上采取措施, 力集中,并降低表面粗糙度。 力集中,并降低表面粗糙度。 轴
当轴上有两处动力输出时,为了减小轴上的载荷, 应将输入轮布置在中间。
Ft
T 方案 a 输出 T
Q
方案b 方案 输出 输入 T T2 T T T1+T2
Q
输出
输入 T T
输出
T1
合理
T2
T1+T2轴源自T1Tmax = T1
不合理
Tmax= T1+T2
2.减小应力集中 减小应力集中 合金钢对应力集中比较敏感,应加以注意。 合金钢对应力集中比较敏感,应加以注意。 应力集中出现在截面突然发生变化的。 应力集中出现在截面突然发生变化的。 措施: 措施: 1. 用圆角过渡; 用圆角过渡; 2. 尽量避免在轴上开横孔、切口或凹槽 尽量避免在轴上开横孔、切口或凹槽; 3. 重要结构可增加卸载槽 、过渡肩环、凹切圆角、 重要结构可增加卸载槽B、过渡肩环、凹切圆角、 增大圆角半径。也可以减小过盈配合处的局部应力。 增大圆角半径。也可以减小过盈配合处的局部应力
轴
只承受 按传递载荷分 弯矩不 主要受 受扭矩 心轴( 心轴(mandrel) ) 扭矩或 的轴 传动轴(transmission shaft) 传动轴 弯矩很 小的轴 转轴 既受弯 矩又受 扭矩的 轴
轴
根据承载情况下列各轴分别为哪种类型? 问:根据承载情况下列各轴分别为哪种类型?
0 轴: 传动轴 Ⅰ轴: 转轴 Ⅱ轴: 心轴 Ⅲ轴: 转轴 Ⅳ轴: 转轴 Ⅴ轴: 心轴 如何判断轴是否传递转矩: 如何判断轴是否传递转矩: 从原动机向工作机画传动路线,若传动路线沿 从原动机向工作机画传动路线,若传动路线沿 该轴轴线走过一段距离 则该轴传递转矩。 走过一段距离, 该轴轴线走过一段距离,则该轴传递转矩。 如何判断轴是否承受弯矩: 如何判断轴是否承受弯矩: 该轴上除联轴器外是否还有其它传动零件 该轴上除联轴器外是否还有其它传动零件,若有 除联轴器外是否还有其它传动零件, 则该轴承受弯矩,否则不承受弯矩。 则该轴承受弯矩,否则不承受弯矩。 轴
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轴的强度设计及结构设计。 重点:轴的强度设计及结构设计。 轴 难点:轴的结构设计。 难点:轴的结构设计。
第十五章 轴
一、概述
轴是用来支撑回转零 几何轴线不 件、传递运动和动力 1、分类 在同一条直 、 的,所有回转零件都必 所有回转零件都必 线上的轴 几何轴线在 由多组钢 按轴心线形状分 同一条直线 须支撑在轴上。 须支撑在轴上。 丝分层卷 曲轴( 曲轴(crank shaft) ) 上的轴 绕而成, 绕而成, 直轴 有良好的 挠性 钢丝软轴( 钢丝软轴(flexible shaft) )
典型 轴系 结构
一、制造安装要求 为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为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一般轴都做成从轴端逐渐 向中间增大的阶梯状。 向中间增大的阶梯状。零件的安装次序 装零件的轴端应有倒角,需要磨削的轴端有砂轮越程槽, 装零件的轴端应有倒角,需要磨削的轴端有砂轮越程槽, 车螺纹的轴端应有退刀槽。 车螺纹的轴端应有退刀槽。 倒角
转轴: 转轴: T + M 传动轴:扭矩 传动轴:扭矩T
×
心轴: 弯矩M 心轴 弯矩
轴
按轴的外形分 光轴( 光轴(plain shaft) ) 阶梯轴( 阶梯轴(stepped shaft) ) 形状简单, 形状简单, 空心轴( 加工方便, 空心轴(hollow shaft) ) 加工方便, 能满足定位 实心轴(solid shaft) 实心轴和装配方便 ) ( 轴上零件装 配定位困难 的需要 从加工工艺上考虑,最好做成直轴, 从加工工艺上考虑,最好做成直轴,但 轴上零件不好固定; 轴上零件不好固定; 从受力角度考虑, 从受力角度考虑,最好是等强度的抛物 线回转体,但不好加工,零件也不好固定; 线回转体,但不好加工,零件也不好固定; 所以,轴都做成阶梯轴 阶梯轴。 所以,轴都做成阶梯轴。
齿轮受轴向力时,向右是通过 、 间的轴肩 并由6、 间的轴肩顶在滚动轴承的内圈 间的轴肩, 齿轮受轴向力时,向右是通过4、5间的轴肩,并由 、7间的轴肩顶在滚动轴承的内圈 向左则通过套筒顶在滚动轴承的内圈上。带轮的轴向固定是靠1、 间的轴肩和轴 上;向左则通过套筒顶在滚动轴承的内圈上。带轮的轴向固定是靠 、2间的轴肩和轴 端挡圈。 端挡圈。
轴
价格便宜, 价格便宜,对应 2、轴的材料 、 力集中敏感性小, 力集中敏感性小, ① 碳素钢 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更 为了保证机械性 常用30、 、 号钢 常用 、40、45号钢 好的淬火性能,所以, 好的淬火性能,所以,在 能,应进行调质 ② 合金钢 传递大功率、减轻重量、 传递大功率、减轻重量、 或正火处理。 或正火处理。 提高轴颈耐磨性时采用。 提高轴颈耐磨性时采用价 易做成复杂的外形, 易做成复杂的外形, 。 40Cr、40CrNi、20Cr、38SiMnMo 、 、 、 廉,具有良好的吸振性 ③ 铸铁 和耐磨性, 和耐磨性,对应力集中 QT600—3、QT800—2 敏感性较低, 、 敏感性较低,但铸造品 质难控制, 质难控制 选择轴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时, ,可靠性较差 选择轴的材料和热处理方式时,主要考虑强度和耐磨
轴
2、轴的结构应满足的条件 、
装在轴上的零件有准确的工作位置; 装在轴上的零件有准确的工作位置; 便于零件的拆装和调整; 便于零件的拆装和调整; 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3、轴各段的名称 、 轴颈( 轴颈(neck of shaft) 轴头(axle-neck) ) ) 联接轴颈和 轴头( 轴的直径变化所 非定位轴肩 轴头的部分轴与轴承配合的部分 形成的阶梯处 轴肩( 轴肩(shaft ) 轴和回转零件shoulder) 轴身 的配合部分 定位轴肩
轴
15-2轴的结构设计 轴的结构设计
设计任务:使轴的各部分具有合理的形状和尺寸。 设计任务:使轴的各部分具有合理的形状和尺寸。 设计要求: 轴应便于制造,轴上零件要易于装拆; 制造安装 设计要求: 轴应便于制造,轴上零件要易于装拆;(制造安装 1.轴应便于制造 制造安装)
2.轴和轴上零件要有准确的工作位置;(定位 轴和轴上零件要有准确的工作位置; 定位 轴和轴上零件要有准确的工作位置 定位) 3.各零件要牢固而可靠地相对固定;(固定 各零件要牢固而可靠地相对固定; 固定 各零件要牢固而可靠地相对固定 固定) 4.改善应力状况,减小应力集中。 改善应力状况,减小应力集中。 改善应力状况 轴端挡圈 带轮 轴承盖 套筒 齿轮 滚动轴承
设计:潘存云
设计:潘存云
①
②
③
④
⑤⑥ ⑦
二、轴上零件的定位 轴肩----阶梯轴上截面变化之处。起轴向定位作用。 轴肩----阶梯轴上截面变化之处。起轴向定位作用。 ----阶梯轴上截面变化之处 套筒
轴肩
1~2
1~2
三、轴向固定 由轴肩、套筒、螺母或轴端挡圈来实现。 由轴肩、套筒、螺母或轴端挡圈来实现。
0
d>100mm时: > 时 单键槽增大3%,双键槽增大7%; 单键槽增大 ,双键槽增大 ; d≤100mm时: 时 单键槽增大5~ ,双键槽增大10~ 单键槽增大 ~7%,双键槽增大 ~15%
求出直径作为轴的最小直径d 求出直径作为轴的最小直径dmin
轴
2、确定其余各段直径和长度 、
轴肩的变化
直径:dmin 直径:
键槽应设计成同一加工直线
四、改善轴的受力状况,减小应力集中 改善轴的受力状况, 1.改善受力状况 改善受力状况 Ft
图示为起重机卷筒两种布置方 案。A图中大齿轮和卷筒联成 图中大齿轮和卷筒联成 一体, 一体,转矩经大齿轮直接传递 给卷筒, 给卷筒,故卷筒轴只受弯矩而 不传递扭矩。 不传递扭矩。图b中轴同时受 中轴同时受 弯矩和扭矩作用。 弯矩和扭矩作用。故载荷相同 结构轴的直径要小。 时,图a结构轴的直径要小。 结构轴的直径要小
3、轴设计的主要内容 、 强度和刚度计算; 强度和刚度计算; 振动稳定性计算 ;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
轴
二、轴的结构设计
1、影响轴的结构的因素 、 轴在机器中的安装位置及形式; 轴在机器中的安装位置及形式; 轴上零件的类型、尺寸、数量; 轴上零件的类型、尺寸、数量; 轴上载荷的性质、大小、方向及分布; 轴上载荷的性质、大小、方向及分布; 轴承的类型、尺寸和布置; 轴承的类型、尺寸和布置; 轴的毛坯和加工工艺; 轴的毛坯和加工工艺; 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 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
h C C11 D r
设计:潘存云
轴端挡圈
b
h d D
r R R
设计:潘存云
d
h≈(0.07~0.1 ) d b≈1.4h(与滚动轴承相配合处的 和b值,见轴承标准) 与滚动轴承相配合处的h和 值 见轴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