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区,简称大区(图7、图8、表2)。
华北由中央直辖,东北设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
会。
大区设人民政府或军政委员会,是一级地方政府,分别管辖若干省级行政单位。
1952年,六大行政
区改设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监督地方政府,本身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
为了加强集中统一
领导,1954年,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
图7:1949年中国行政区划
表2 :1949年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
6大行政区、30省、12直辖市、5个行署区、1个自治区、1个地方
华北行政区辽西省华东行政区河南省北京市吉林省上海市湖北省天津市黑龙江省南京市湖南省河北省松江省山东省江西省山西省热河省苏北行署区广东省平原省旅大行署区苏南行署区广西省察哈尔省西北行政区皖北行署区西南行政绥远省西安市皖南行署区重庆市东北行政区陕西省浙江省四川省沈阳市甘肃省福建省贵州省抚顺市宁夏省台湾省云南省鞍山市青海省中南行政区西康省本溪市新疆省武汉市内蒙古自辽东省广州市西藏地方
* 台湾省的行政区划资料暂缺。
三、中国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的概念和意义
经济区划指根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特点,对全国领土进行战略性的划分,包括综合经济区、部门经济区和经济类型区。
它根据国家或地区生产发展的要求和条件,参照业已形成的地区经济类型,全面规划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体系:如科学地划定各级部门或综合的经济区的区域范围;确定各经济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对区内各生产部门的合理结构、发展规模和地区布局等提出建议。
经济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专门化部门和产业结构。
对全国进行战略性的经济区划分,需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制定原则。
(二)经济区划的演变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地理学者与经济学者也对中国经济区划提出过许多方案。
我们主要介绍由政府公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以下三种中国经济区划。
1.1958年的经济协作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958年,国家计划委员会为了逐步改变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和不合理状态,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人力、物力资源,在全国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试图在地方上也建立不同水平、各具特点的工业体系,于是在六大行政区(1954年撤消)的基础上,将全国划分为七大经济协作区。
七大经济协作区包括:东北经济协作区(黑、吉、辽)、华北经济协作区(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经济协作区(陕、甘、宁、青、新)、华东经济协作区(鲁、苏、皖、沪、浙、赣、闽、台)、华中经济协作区(豫、鄂、湘)、华南经济协作区(粤、桂)和西南经济协作区(川、贵、滇、藏)。
1961年,国家将华中和华南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于是全国调整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各大经济协作区均设有中央局和大区计委,负责协调大区内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组织各种经济协作。
因此,这是一个按行政系统组织起来的经济区。
中国的经济协作区方案,对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起到了一定作用,也为后来的经济区划积累了经验。
2.“七五”计划提出的三大经济地带
中国在“七五”计划(1986-1990)期间提出了地区经济的梯度开发思想,以沿海为基地,以其经济技术优势开发内地资源,进而再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形成东部沿海、中部内陆、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图10)。
东部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暂不包括港、澳、台),是全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最大、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经济发达的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