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实现高新区争先进位的对策措施近年来,###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的综合排名稳固在第6位,在全国高新区的排名则由2018年的第33位降到2019年的第44位。
关于在全省开发区排位不升和全国高新区排位下滑的现状,区要紧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找问题、查缘故、明计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先进位。
为此,由区党政办牵头,区经发、商务、科技、环保、国土等部门参加,成立了联合调研组,开展了系列分析和研究。
调研报告说明:实现###高新区的争先进位,既要深入研究排名指标体系,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积极做好向上沟通争取工作,更要紧的依旧针对薄弱指标,下猛药、出重拳,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排名得到有效提升。
1.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
围绕开发区评判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核心指标和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全力进行攻坚。
一是做强重点产业链。
坚持以“八大产业链”为导向进行招商引资,同时紧密关注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性能传感器、高效储能电池等前沿领域,让签约落地的每一个项目都成长为一个个高附加值、高利润率、高奉献率的优质企业,成为提升高新区产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支撑。
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产业振兴、“双百”行动、“三位一体”等各类专项扶持政策,加大企业技改投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企业与世界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对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借壳买壳、资产置换等多种模式,快速做大做强。
二是做优高新技术企业。
进一步健全完善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培养服务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总量上进一步做大,积极研究新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治理方法,辅导关心企业把握申报要求、熟悉认定程序、完善证明材料,确保每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低于3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比例每年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
质量上进一步做优,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以时刻换空间、以技术换市场,促进把握行业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企业迅速壮大,重点打造一批营业收入超3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领军型大企业集群。
三是做精现代服务业。
大力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实现服务业投入、服务业增加值等关键指标更快增长,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加快聪慧科创园、科技金融中心、小微金融中心和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发挥###港、航空港、综合保税区“区港联动”专门优势,突破进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高新商务集聚区、航天探究中心、小黄山旅行度假区、孟河历史文化名镇、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提升进展商务服务、旅行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消费性服务业。
四是做快企业股改上市。
全面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全力解决股改上市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政府推上市、促上市、帮上市,企业想上市、争上市、能上市的良好局面。
把握IPO重启有利时机,力促永安自行车成功上市,推动三恒科技、河海新能源、华科聚合物、中简科技、环亚医用科技等股改完成企业尽早报会,加快筑森建筑设计等上市后备企业股改进程。
保持“新三板”挂牌企业全市第一的良好势头,借助其申报门槛较低、融资方式多元、交易方式灵活的优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质成长型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确保每年新增挂牌企业10家以上。
2.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
协同推进创新服务区与创新制造业两大板块,加快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一是提升科技创新区域地位。
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总体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表达国家意图,具有代表性和辐射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研发机构还太少。
为此,要着重结合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骨干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积极向上汇报,加强省、市、区共建力度,布局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并围绕重点进展产业及现有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领域及立即部署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健康保证等领域再适时引进培养建设一批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和研发机构。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
落实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待等政策,力争企业享受科技减免税年均超8亿元。
解读、宣传、发动好中关村试点推广全国的4项所得税政策及立即公布的江苏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建设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为股权、期权等各项政策;鼓舞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鼓舞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
支持创新型企业境内外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或研发型公司,支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挂牌。
努力构建市场导向型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一所两制、项目经理、合同科研、股权鼓舞等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
三是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从宏观形势来看,全球进入了空前的创新密集时代。
以资本与技术结合、国际科技合作为重点的开放创新,将是建设与国际接轨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要围绕高端装备、航空、印刷电子、生命健康等重点进展领域,推动载体与重点企业,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研发、检测、外包服务等分工,争取在中俄国际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上有突破,在扩大开放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全区重点进展产业,进一步加强与区内的独立研发机构或一流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
连续深化科技金融长效合作平台,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保证保险、设备租赁等创新金融模式及产品。
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加快建设成世界一流创新创业载体,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在评判体系中,对各开发区“开放水平”排名起决定作用的是外资、外贸、外经等总量指标。
为此,要狠抓四类工作:一是保持总量稳步增长。
以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境外上市公司为重点招商对象,全力突破总投资超10亿美元的龙头型、支柱型重大外资项目,实现外资总量的有力保证。
重点扶持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外贸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在“品牌塑造、转型升级、增强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规模”上实现大提升,实现外贸总量的稳固增长。
二是加大转型升级力度。
要推动外资招商由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大迈进,依靠现有外资企业,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销售、服务、研发等功能性机构;利用发达的制造业优势和口岸功能平台,进展保税物流、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依靠北部新城和金融集聚区,引进外资投资性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金融(类金融)企业;利用小黄山、环球恐龙城、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引进教育、文化、创意、医疗、旅行、养老等领域的外资项目。
要关心传统外贸企业借力跨境电商拓展市场空间,引导外贸企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
“走出去”是考量一个开发区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较大提升空间的指标。
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鼓舞机械、光伏等优势产业、支柱企业在境外设立办事处、营销机构、采购中心、生产加工基地;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境外项目合作,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源,并返程投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境外融资上市,全力培养本土化跨国公司。
四是促进“三外”有效互动。
通过引进一批进出口体量大的制造业企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出口规模和质量。
发挥外贸企业信息广、渠道多、客商密集的优势,开展“以贸招商”,鼓舞区内产品质量优、技术含量高的外贸企业,通过新建、扩建、联营、并购、租赁等方式,引进资金密集、科技含量高的外资企业,带动外贸企业设备更新、产品升级。
组织企业参加中央、省、市的境外展会和投资贸易促进活动,扩大境外投资合作,带动设备和原材料出口。
4.进一步推进集约进展。
加快推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的集约高效进展,通过“招商选资”,强化引进投入强度大、经济效益好、集约水平高的项目,提升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
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深化“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形成一张蓝图统一管控。
争取各类国际级、省级特色园区试点工作,推动产业特色化进展。
严守“四条红线”,对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确保各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定位明显,差不多农田集中连片。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建立重点项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沟通和谐机制,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为承载重点项目拓展空间。
二是强化土地高效利用。
采取差别化供地治理措施,保证重点项目进展。
探究建立新增工业用地供应前节地审查制度和供应后绩效评判制度。
进一步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全区八大专题园区及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必须分别达到400万元和350万元。
企业注册资本原则上不得少于投资总额的30%。
内资总投资5000万元以下、外资总投资800万美元以下或用地规模20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引导进入标准厂房。
三是创新用地治理方式。
科学编制土地供应、储备年度打算,完善土地利用年度打算分配方法。
新增建设用地打算指标优先保证全区重点工程建设。
建立重大项目申报机制,争取“点供”打算。
积极探究实行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出让等多种供地点式。
加强储备土地治理,科学编制土地储备规划和年度土地储备打算,保证土地储备工作健康运行。
四是加强存量盘活利用。
对低效用地实施收购、收回和征收,加快城区功能布局完善。
进一步加快全区旧城改造、“退二进三”和化工污染整治等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城镇土地的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专项清理工作,倒逼存量建设用地的盘活利用。
5.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工程,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一是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绿城建设。
以中欧低碳生态都市合作、省绿色建筑示范区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垃圾处理处置、绿色建筑、绿色交通三大领域进行项目规划与建设,力争为全市乃至全省低碳生态都市进展提供示范。
按照“增核、扩绿、连网”要求,加快新龙生态林二期、城北郊野公园和中央艺术公园建设,重点推进藻江河、东支河等生态绿道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区的绿色生态网络。
二是更大力度推动环境综合治理。
立足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剔除落后产能,进一步实施对化工企业的关停并转。
大气污染防治全力攻坚,力争PM2.5浓度进一步下降。
严格落实“河长”负责制,连续推进清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柴支浜等整治工程。
对长江魏村饮用水水源爱护区、小河水厂饮用水水源爱护区和长江(###市区)重要湿地等6个生态红线区域,开展生态补偿、提升整治。
三是更大力度促进资源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