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五)钢结构受弯构件 型钢梁设计
第二章(五)钢结构受弯构件 型钢梁设计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在最大刚度平面内受弯的构件,其整体稳定性按下式计算:
Mx f bWx
在两个主平面内受弯的工字形截面构件的整体稳定按下式计 算在两个主平面受弯的H型钢或工字形截面构件:
My Mx f bWx yWy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φ b的求法 《规范》 (1)
设计以及受弯构件的构造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应重点
(1) 掌握梁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计算方法,掌
握不需验算梁整体稳定的条件和措施; (2) 掌握型钢梁和焊接组合梁的截面设计方法;
本章提要
(3) 掌握梁腹板和翼缘局部稳定的保证条件和措施, (4) (5) 掌握梁的构造要求。
第一节 概述
1、概述: 受弯构件主要是承受横向荷载的实腹式构件和格构式构件 (桁架); 荷载通常有:均布荷载、集中荷载; 主要内力为:弯矩与剪力,按工程力学的弹性方法计算荷 载效应(弯矩、剪力、变形等) ;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4、梁整体稳定的保证 提高梁的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关键是,增强梁受压翼缘的 抗侧移及扭转刚度,《钢结构设计规范》规定当满足一定 条件,当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阻止梁受压翼缘发生侧向变形, 或者使梁的整体稳定临界弯矩高于梁的屈服弯矩,此时验算 了梁的抗弯强度后也就不需再验算梁的整体稳定。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图
腹板计算高度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4、折算应力 产生的原因和位置:在弯矩、剪力都较大的截面,在腹板的 计算高度边缘同一点上同时产生的正应力、剪应力和局部压 应力。 应按下式验算其折算应力:
eq 2 c2 c 3 2 1 f
钢梁常用的截面形式
第一节 概述
b、按受力和弯曲变形的情况: 1.单向弯曲梁;2.双向弯曲梁(吊车梁、檩条梁) c、按支承条件: 1.简支梁;2.连续梁;3.悬臂梁 不论何种支承的梁,当截面内力已知时,进行截面设计的 原则和方法时相同的。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一、梁的强度 梁在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正应力、剪应力,在集中荷载作 用处还有局部承压应力,故梁的强度计算包括:正应力、剪 应力、局部压应力,在正应力、剪应力及局部压应力共同作 用处还应验算折算应力。 1、梁的抗弯强度 钢材的σ-ε曲线表明,应力在屈服点fy之前,钢材性质 接近于理想的弹性体;在屈服点之后,又接近于理想的塑性 体,所以可以把钢材视为理想的弹塑性材料。
二、钢梁的整体稳定的计算 当梁不满足规范无需验算梁整体稳定的条件时,要计算其 整体稳定性并采用下列原则:梁的最大压应力不应大于对应临 界弯矩Mcr的临界压应力σ cr。 临界应力σ cr与钢材屈服点fy之比为绕强轴弯曲所确定的 梁的整体稳定系数,即 M
b
cr
fy
cr
f yWx
M x cr cr f y b f Wx R fy R
热轧型钢不需要验算,主要讨论组合梁中板件的局部稳定。
防止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加厚钢板,一种是布置加劲肋减 小幅面,即把腹板分成若干带有边框的区格而不失稳。
第四节 梁的局部稳定与腹板加劲肋设计
2、
对于翼缘只能采用第一种方法,梁的受压翼缘的外伸部分 可视为三边简支、一边自由的均匀受压板。用弹性稳定理论, 并考虑钢材的弹塑性工作,推导出局部失稳时的临界应力 σ cr系翼缘厚度t与翼缘外伸宽度b1比值的函数,令σ cr接近 钢材的屈服点可以反算出b1/t的限值,以使局部失稳不先于 强度破坏。
b
第四节 梁的局部稳定与腹板加劲肋设计
1、
为了提高梁的承载能力,节省材料,要尽可能选用较薄
的板件,以使截面开展。但如果梁的翼缘和腹板厚度不适当地 减薄,则在荷载作用下有可能使板件偏离平面位置,产生出平
面的翘曲,导致梁的局部失稳。
b
第四节 梁的局部稳定与腹板加劲肋设计
局部失稳的后果:
恶化工作条件,降低构件的承载能力,动力荷载作用下易引 起疲劳破坏。
2
在主平面内受弯的实腹构件,其抗剪强度按下式计算:
F
最大剪应力可近似按下式计算
VS fv Itw
max
max
max
(1.2 ~ 1.5)V fv hwt w
当抗剪强度不满足要求时最好增加tw。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3
验算条件:梁上有集中荷载(包括支座反力)且此处无加劲 肋);或有移动的集中荷载。 验算的位置:集中荷载作用截面:翼缘与腹板结合处(上、 下),腹板的计算高度边缘。 验算方法:在集中荷载作用下,翼缘类似支承于腹板的弹性 地基。假定压力以一定角度(集中荷载从作用处以1:1在hR 高度范围内扩散,以1:2.5在hy范围内扩散)扩散到计算高 度处。梁的局部承压强度可按下式计算: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② 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时,应取γ x=γ y=1.0。也就是说,对 于直接承受动力荷载以及受压翼缘尺寸接近局部稳定限值 时,不应考虑塑性发展。
当抗弯强度不够时,增大梁的高度最有效,可尽可能提高 截面的抗弯刚度(惯性矩I、弹性抵抗矩W),充分发挥材 料的受力性能。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规范》规定:计算抗弯强度时,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受弯 构件,不考虑截面塑性变形的发展;对承受静力荷载或间 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受弯构件,考虑截面部分发生塑变。 ① Mx 单向弯曲 f
xWnx
双向弯曲
My Mx f xWnx yWny
γ x、γ y为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对工字形截面, γ x=1.05,γ y=1.20;对箱形截面,γ x=γ y=1.05;对其他截 面可按查表采用;
然发生侧向的弯曲和扭转,使梁丧失继续承载的能力,这种 现象即为梁的整体失稳。 梁丧失整体稳定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叫做临界弯 矩,与临界弯矩相应的弯曲压应力叫做临界应力。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2、失稳机理:梁受弯变形后,上翼缘受压,如果梁的侧面没 有支承点或支承点很少时,由于梁侧向刚度不够,就会发生 梁的侧向弯曲失稳变形,梁截面从上至下弯曲量不等,就形 成截面的扭转变形,同时还有弯矩作用平面内的弯曲变形, 故梁的失稳为弯扭失稳形式,完整的说应为:侧向弯曲扭转 失稳。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3)梁的侧向刚度Ely
提高梁的侧向刚度EIy可以显著提高梁的临界弯矩,而增大 梁的抗扭刚度GIt和抗翘曲刚度EIw虽然也可以提高Mcr,但 效果不大。
4)受压翼缘的自由长度l1(侧向支承点之间的距离) 减少l1可显著提高梁的临界弯矩Mcr,这可以通过增设梁的 侧向支承来解决。无论跨中有无侧向支承,在支座处均应 采取构造措施以防止梁端截面的扭转。 问题的关键: 提高梁受压翼缘的侧向稳定性是提高梁整体稳定的有效方 法。
c
F
t wl z
f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c F
t wl z f
F—集中荷载,动力荷载乘以动力系数; —集中荷载增大系数,对重级工作制吊车轮压,取1.35, 其他取1.0; Lz—集中荷载在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假定分布长度, 跨中 lz =a+5hy+2 hR;支座 lz =a+ 2.5hy+a1 a —集中荷载沿跨度方向的支承长度,轮压a=50mm; hy —自梁承载的边缘到腹板计算高度边缘的距离; hR —轨道高度,无轨道时取0; a1 —梁端到支座板边缘的距离,按实际情况取,但不大于 2.5hy. 若 f 则加支承加劲肋,或修改截面(移动集中荷载), c 增大tw。
图
梁受荷时各阶段弯曲应力的分布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截面弹性工作阶段的最 大弯矩 截面塑性工作阶段的 最大弯矩 截面形状系数
M y Wn f y
M p f y (S1n S 2 n ) f yWpn
F
Wpn Wn
Wpn f y Wn f y
Mp My
截面抵抗矩 抵抗矩就是面积矩!
1 ——强度设计值增大系数, σ 和σ C同号取1.1, 异号取
1.2;σ 、τ 、σ C分别为腹板计算高度边缘处同一点上同时 产生的正应力、剪应力和局部压应力。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二、梁的刚度
控制梁的挠跨比小于规定的限制(为变形量的限制)
得,计算时荷载取标准值;
v —梁跨中的最大挠度,根据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知识求
v [ ] l l
v — 梁的容许挠跨比,查表。 [ ] l
均布荷载作用下跨中挠度,E=2.06X105N/mm2
vmax
5q k l 4 384 EI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一、钢梁的整体稳定概念
1、定义 梁在弯矩作用平面内弯曲,但当弯矩逐渐增加,达到某
一数值时,窄而高的梁将在截面承载力尚未充分发挥之前突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注意: 当上述所得的φ b值大于0.6时,认为梁进入弹塑性工作 阶段,其临界应力要比按弹性工作的计算值降低;同时考虑 梁的初弯曲、加荷偏心及残余应力等缺陷的影响, 《规范》 规定,应以φ b′代替φ b,而φ b′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0.282 b 1.07 1.0
第三节 梁的整体稳定
3、影响梁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 1)荷载类型; 纯弯:沿梁长方向弯矩图为矩形,受压翼缘的压应力沿梁长 保持不变,梁易失稳; 跨中集中荷载:弯矩图呈三角形,靠近支座处M减少,受压 翼缘的压应力随之降低,提高了梁的整体稳定性。 2)荷载的作用位置; 横向荷载作用在上翼缘,荷载的附加效应加大了截面的扭转, 降低了梁的临界弯矩。反之,可提高梁的稳定性。Biblioteka 第二节 梁的强度与刚度
梁在弯矩作用下,随弯矩的逐渐增大,梁截面上弯曲应力的 分布,可分为三个阶段:a)弹性工作阶段 ;b)弹塑性工 作阶段 ;c)塑性工作阶段。 把边缘纤维达到屈服点视为梁承载能力的极限状态而作为设 计时的依据的叫做弹性设计;在一定的条件下,考虑塑性变 形的发展,称为塑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