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阅读方法技巧 - 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方法技巧 - 答案版

记叙文阅读中考考情分析:一.基础积累二.现代文阅读三.古诗文阅读四.作文记叙文考点类型总结:例文一:2019年河南中考给母亲梳头发①这一把用了多年的旧梳子,滑润无比,上面还浸染着属于母亲的独特发香。

我用它给母亲梳头,小心谨慎,尽量少让头发掉落。

母亲背对我坐着,花白的发根清晰可见。

唉,曾经多么乌黑浓密的长发,如今却变得如此稀薄,只余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

②小时候,最喜欢每天早晨睁眼时看到母亲梳理头发。

那一头从未修剪过的头发,几乎长可及地,所以她总是站着梳理。

一把梳子从头顶往下缓缓地梳,还得用左手分段抓着才能梳通。

全部梳通之后,就在后脑勺用一条黑丝线来回地扎,扎得牢牢的;再将一根比毛线针稍细的钢针穿过,然后便把垂在背后的一头乌亮的长发在那钢针上左右盘缠,梳出一个均衡而标致的髻子;接着套上一个黑色的细网,再用四只长夹子从上下左右固定形状;最后拔去钢针,戴上有翠饰的簪子。

对于母亲梳头的动作,我真是百看不厌,心里好羡慕那一头长发,觉得她那熟练的一举一动很动人。

③母亲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可是自我记事以来,她似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了。

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她对子女们也照顾得十分用心,向来是亲自上市场选购食物。

她还要在周末给我们洗晒球鞋,那些大大小小、黑黑白白的球鞋经常被整齐地放在阳台的栏杆上。

④母亲也很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她不一定指导每一个人的功课,只是尽量替我们处理好课业外的琐事。

我们房间里有一个专放文具的五斗柜,最上面的两个抽屉里,左边放着削尖的铅笔,右边则是用过的磨钝的铅笔。

兄弟姐妹放学后,每个人只需放入写钝的,取走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做功课了。

每一支铅笔都是母亲用小刀削好的。

现在回想起来,母亲未免太过宠爱我们了,然而我们当时却视此为理所当然而不知感激。

有一回,削尖的铅笔已被拿光,我竟为此与母亲斗过气。

家中琐碎事那么多,我真想象不出,母亲是在什么时间做这些额外的事情的。

⑤岁月流逝,子女们都先后长大成人,而母亲却在我们忙于成长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衰老,她的一头秀发也逐渐变得花白而稀薄。

这些年来,我忙着养育自己的儿女,更能体会往日母亲的爱心。

我不再能天天与母亲相处,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样子,只是惊觉那发髻已明显变小。

她仍然梳着相同样式的髻子,但是,从前堆满后颈的乌发,如今所余已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

⑥近年来,母亲的身体已大不如前。

由于心脏机能衰退,不得不施行外科手术。

她十分害怕,幸而一切顺利,经过一夜安眠之后,母亲终于渡过难关。

数日后,医生准许母亲下床活动,以促进伤口愈合。

可是,母亲忽然变得十分软弱,不再是从前翼护着我们的那位大无畏的妇人了。

每隔一日,我便为她擦洗身体。

起初,我们两个人都有些忸怩。

母亲一直嘀咕着:“怎么好意思让女儿给我洗澡呢!”我用不太熟练的手法,小心地为她擦拭身子。

没想到,她竟然逐渐放松,终于柔顺地任由我照料。

我的手指遂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母性的慈祥和温柔,爱怜地为母亲洗澡。

我相信,我幼小的时候,母亲也一定是这样慈祥温柔地替我沐浴的。

我突然分辨不出亲情的方向,仿佛眼前这位衰老的母亲是我娇宠的婴儿。

⑦洗完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母亲觉得舒畅无比,更要求我为她梳理因久卧病床而蓬乱的头发。

我们拉了一把椅子到窗边,闲聊着,不久,就变成我一个人的轻声絮聒。

母亲背对我坐着,我看不见她的脸。

许是困了吧?我想她大概舒服地睡着了,像婴儿沐浴后那样……嘘,轻一点。

我轻轻柔地替她梳理头发,依照幼时记忆中的那一套过程。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让地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

7.本文由“我”给母亲梳理头发写起,主要回顾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情?请从母亲的角度简要概括。

(4分)8.第②段为什么用大量笔墨描写母亲在晨曦中梳理头发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分)(一)(共16分)7.①母亲总喜欢在清晨梳理头发。

②母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事上。

③母亲关心子女的读书情况。

④母亲手术后接受“我”的照料。

(意思对即可:一方面1分,共4分)8.①突出母亲长发的乌黑浓密,表现了母亲年轻时的优雅、美丽。

②表达了“我”对母亲长发的羡慕,对母亲梳理头发动作的喜欢。

③与母亲后来头发的花白、稀薄形成鲜明对比。

④为母亲手术后要“我”为她梳理乱发做铺垫。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考点分析及方法总结: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总结:1.六要素法2扩展文章标题法3关键语句法4归纳法5叠加法6线索法(一线串珠法)二.句段的作用1结构上: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2内容上:(表情达意上)3特殊的句子/段落结合人物/情节/主旨例文22018年河南中考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共16分)父亲的长笛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

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

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

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

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

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

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

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

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

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

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

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

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

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啊,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

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

“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

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

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

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

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

”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

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

”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

”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

“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

有删改)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4分)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4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

将长笛横放嘴边。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分)7.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

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

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

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4分)9.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

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而欣慰。

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共4分)10.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

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

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

第①点2分,第②③点一点1分,共4分)考点分析及方法总结考点3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人物描写/人物事件/环境描写/他人评价注意事项:课堂训练7. 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踝,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似的乌黑锃亮。

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

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

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急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

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

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

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

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

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

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