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恨歌》之主旨唐玄宗与杨贵妃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
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
咸宜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
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逝世,李瑁的母亲武惠妃是玄宗最为宠爱的妃子,在宫中的礼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当时后宫数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唐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之中。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为玄宗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
其时唐玄宗56岁,杨玉环刚22岁。
我认为,杨贵妃对唐玄宗并没有多么深的爱。
而且杨贵妃不太可能是因为爱情才进入皇宫的,更可能是为了权势和富贵,亦或者是为了她的家族。
试问有多少青春正好,德才兼备,并且已为人妇的女子能对一个能当自己父亲的男人会动心动情呢更何况对方已经拥有万千佳丽。
《长恨歌》一开始就说唐玄宗好色,想寻找一个“倾国”女子来安慰自己的暮年。
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多年不得,杨玉环却恰好出现了。
在我看来,杨玉环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难自弃”三个字是她主动的最好说明。
虽然“为尊者讳”作者隐去了杨玉环是玄宗儿媳的历史事实,但是“难自弃”却暴露了蛛丝马迹。
“难自弃”是杨玉环成为贵妃的关键。
有人说,皇帝选妃子,女人没有拒绝的权利。
这话不对。
一般的女人的确没有权利拒绝,但是,杨玉环完全有权利拒绝,因为她是玄宗的儿媳,是玄宗亲封的寿王妃。
她如果拒绝玄宗,玄宗会强迫吗可能性不大。
问题是杨玉环没有拒绝,而是主动迎合。
这说明在“难自弃”的动力之下,杨玉环忘记了伦理大节。
有人又说,是玄宗首先乱了伦理的。
当然,乱伦理大节的责任首先应该是玄宗。
但是,玄宗老昏了,玉环却没有老昏。
一个巴掌拍不响。
玉环如果拒绝了,玄宗就不一定终于乱伦。
玉环主动迎合,乱伦就不可避免了。
玉环为什么主动背上乱伦的骂名呢富贵和权势的欲望支配了她。
追求最高权力和享受最高荣华富贵是杨玉环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成为玄宗最宠爱的妃子。
玄宗对她的宠爱是她实现目的的最好的手段。
知道了这一点,杨玉环就主动迎合了。
在思想上说玉环主动迎合的证据是“难自弃”,即追求富贵与权势。
而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刻苦练习《霓裳羽衣曲》这个舞蹈。
作为寿王妃,她没必要跳舞,即使是爱好,也没有必要刻苦练习。
她刻苦练习这个难度极大的舞蹈也是有目的的,就是投玄宗所好。
《霓裳羽衣曲》是玄宗修改过的他最喜爱的舞曲。
作为妃子,如果能把这个舞曲跳得出神入化,那获得玄宗的宠爱就基本不成问题了。
杨玉环在作寿王妃的时候就做到了出神入化,说明她早就在准备着。
因为杨玉环明白,要想得到玄宗的宠爱,只有“天生丽质”是远远不够的。
在“天生丽质”的基础上,加上“回眸一笑百媚生”,再加上出神入化的舞蹈技艺,玄宗就成了囊中之物了。
杨玉环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到投玄宗所好上了,岂有不成为贵妃的道理成为贵妃也就有了富贵,但还缺少权势。
于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就成了进一步追求的目标,而且以杨贵妃的聪明才智这一目标很快就实现了。
有人说,这不是杨贵妃的错,而是玄宗的错。
这种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
姊妹封了国夫人,堂兄当了宰相,而且是奸相。
姊妹兄弟胡作非为,路人侧目,没有杨贵妃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总之,玄宗因为美丽、聪明和高超的舞技而爱上杨玉环,是正常的。
而要说杨玉环是为了爱情而爱上玄宗,是缺乏根据的。
因此,我觉得作者的真正用意在于批判,长恨歌是作者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有人说,《长恨歌》的后面部分描写了杨贵妃在仙界对玄宗的思念,说明杨贵妃对玄宗是有爱情的。
在我看来,并不尽然。
其一,世界上是没有仙界的,这个故事是根据民间传说杜撰的,所以杨贵妃的思念是乌有的。
其二,贵妃对于玄宗不可能一点怨都没有。
因为如果她并不爱玄宗,却如此被逼死,怎么可能一点都不怨。
在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有一句话“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
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意思是:皇上知道难以改变,可又不忍心看见贵妃死,就扯起袖子挡住脸,让人把她拉走。
贵妃慌张挣扎,最后死在三尺白绫之下。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贵妃不是自愿死的,那么她怎么可能没有怨呢如果说《长恨歌》应该是以讽劝君王“不惑”为主要目的的。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诗歌后半部分李、杨缠绵爱情描写的理解。
这也是历代学者矛盾集中的所在。
因为,此部分与前部分的主旨似乎不太相符。
是白居易创作至此时被李、杨的爱情故事所感,而转变了诗的主题吗这正是双重主题说的观点。
然而,如果对白居易的创作特点进行一下研究,就可以发现,双重主题说是站不住脚的。
白居易在创作上,主题有单一性和单纯性的特点,所以在写《长恨歌》时也不大可能会违背自己的习惯,因此《长恨歌》也不应是双重主题的。
作者写的好像是杨贵妃非常思念玄宗,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曲折表达批判的手法。
“回头下望人寰出,不见长安见晨雾。
”这一句是作者批判意识的明显表露,是说长安城看不见了,只看见晨雾,就是指战争的晨雾,批判了玄宗不理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的错误。
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唐朝边境危机,吐蕃贵族趁机入侵,回鹘也在制造摩擦,国家一直动荡不安,而藩镇割据让皇帝只能依靠宦官导致宦官专权。
在德宗即位时,各镇已经不听朝廷号令,武力也无法解决。
唐朝廷的疆域缩小至长安附近,顺宗即位后王叔文改革失败,顺宗被废。
唐宪宗被宦官扶植上台,对宦官很信任,但他很厌恶节度使,于是从淮西下手打仗。
虽然胜了几次,但是根本没有解决藩镇割据,不久宦官内讧,一派杀死了宪宗,此时藩镇割据恢复。
到文宗时,甘露之变除宦官的计划失败,文宗被软禁,朝中大臣也搞朋党,各地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朝名存实亡。
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烜赫一时的大唐帝国宣告灭亡。
下面,作者的批判意识通过杨贵妃的恨来表现。
“但令心思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说的是杨贵妃埋怨玄宗没有“金钿坚”。
正因为没有金钿坚,所以他们现在不能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八句是最著名的,有人认为它表达了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其实,我认为表达的是对玄宗对爱情不坚贞的埋怨。
或者说,表达的是对玄宗缢死贵妃的“恨”,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
为什么恨呢因为玄宗违背了自己的爱情誓言缢杀了贵妃,贵妃不愿意死而被迫死了,岂能不恨反过来说,玄宗对死后的杨贵妃的思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责。
他思念得越深,说明自责也越深。
因为玄宗对当年的爱情誓言是牢记着的,是准备牢守这个爱情誓言的。
不想在生命和皇位面前,他最终放弃了爱情誓言。
前面说过,玄宗在心里是爱杨贵妃的,因为爱,所以才会自责:因为自责,所以才更思念。
作为一位皇帝,对妃子宠爱到不分清红皂白的地步,是绝对不应该的。
更何况唐玄宗是一个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
却因为一个女子“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批判的句子,例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等,几乎句句都含有批判的意味。
所以,作者写《长恨歌》的真实用意在于批判不合常理的爱情。
皇帝与妃子之间应该有真正的爱情,但是,这种爱情不应该超出常理。
如果杨玉环真的爱唐玄宗,她便一定会为玄宗着想,不可能让玄宗因为她抛弃他的国家,让他的一世英名毁于自己。
由“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可以看出杨玉环并不爱玄宗,甚至她的出现很可能是为了毁灭唐玄宗。
从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他们的爱情明显是不赞同的,是批判的。
唐宪宗元和初,白居易任盩厔县尉,陈鸿与王质夫居该县,三人同游,话及唐玄宗、杨贵妃事,白居易遂作《长恨歌》,而陈鸿作《长恨歌传》。
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时候,陈鸿、王质夫是和他在一起的,所以可以从《长恨歌传》中揣摩白居易当时的感情。
自居易的好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末尾说过:“乐天因为《长恨歌》。
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歌既成,使鸿传焉。
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
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这段话的意思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读懂的人不但被这事所感动,还警告了特别漂亮的女人,是阻塞皇帝视听、祸乱朝廷的祸根,留传给后人。
诗写好后,让我作传。
世上的人不知道,我不是开元年间人,不知道这事,世人所知道的,都是《玄宗本纪》上的那些事,现在作《长恨歌》以传世。
这段话的意思有两点,其一,自居易是在批判杨贵妃的,其二,为《长恨歌》里被掩盖的历史事实作传。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表达一种讽刺的主旨,但作者表达讽刺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曲折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曲折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呢我认为其原因在于讽刺玄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情,自居易应该考虑到。
如果自居易直接讽刺玄宗荒淫误国,政治冒险太大,所以他选择了爱情的角度。
因为爱情而宠幸贵妃,就委婉多了。
极力铺写玄宗的因自责而思念,就塑造了玄宗的重情的形象,批评的意味就更委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