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201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2017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与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

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

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

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看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一下,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立意】统观2017年高考九套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本人认为主要体现两大主旨特点:一是体现社会发展观,二是体现核心价值观。

山东作文考题也不例外,应是二者的综合体现,尤其以后者为主,倡导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今年山东高考依然延续近六年的高考题型“材料作文”。

这一次命题者给出的是一则现象类材料,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大形势,可谓“地气十足”。

本人认为,此次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不外乎有两个大方面。

如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思考:“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已两年”“读者有市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从来不驱赶任何人”“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当今时代“全民阅读”应成为社会生活发展的必需。

由此可重点立意:鼓励并积极参与“全民阅读”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好处与意义。

如从“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思考,立意的方面应更为宽泛:材料分解核心立意衍生立意具体思考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已两年。

敬业奉献尽责服务①读者有市民、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

②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

平等民主尊重共享①从来不驱赶任何人。

②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一下,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友善爱心温暖善意综合思考整体把握材料文明包容理解关怀和谐真诚幸福感动由此看来,考生不管从“社会发展观”的角度立意,还是从“核心价值观”中提取的核心立意和衍生立意,都会有很多的话可说,都可成就一篇美文,前提是“立意准确”“思路清晰”“理性思辨”“处处点题”“力避硬伤”“完整统一”。

【满分作文】不赶走任何人的书店实现了人人读而平等清人张潮谓,有功夫读书,谓之福。

但现代社会,有多少人有这个福分?“挣更多钱”成为多数人最大的人生指挥棒,朝九晚五已是幸运,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寻常。

如果说还能有点读书时间,也就只能在夜晚了。

所以,书店24小时营业,不赶走任何人,对一些人来说就堪称福音。

受益人,可能是刚刚敲完代码的IT民工,刚刚签完版的媒体人,想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保安、电焊工,或者住宿没有着落的流浪汉。

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就这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读书、休憩的福地。

而这完全得益于书店的包容。

这个世界上,谁都可能背叛你,谁都可能歧视你,只有知识不会。

书店作为提供知识的重要场所,全时段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秉持了知识的应有之义。

我想,全时段向所有人开放书店,做出这个决定的人,一定对那些热爱读书的人抱有完全的同情与理解,一定也是热爱读书的人。

虽然他(们)要承担更大的成本压力,但他(们)内心会说,让更多人享有读书之福,没关系。

而且运营得当,也未必就一定会造成损失。

想想台湾诚品书店的情景。

寂静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为读书人、夜归人,点一盏灯。

一排排书柜之间,人们沉浸在读书的海洋。

这种独特的人生经验,没有这家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恐怕不好达成。

不打烊的书店,不拒绝任何人的书店,在某个地方,向人们释放着一座城市的包容与温度。

我们生活的城市,难免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人住七宝楼台,有人夜宿大街;有人鲜衣华食,有人残羹冷炙,阶层标签是如此明显。

但在这个不拒绝任何人、谁都可以进的书店,在丰富的书本面前,人们的身份差别消失了,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读者。

书本面前,没有谁比谁更高贵,也没有谁比谁更低贱。

一个对任何人不打烊的书店,就这样善意地达成了“人人读而平等”。

它是一座城市的阅读绿洲,是每个夜归的人、住宿无着落的人的“接头据点”。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

或许也可以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就是书店的样子。

在这片知识的殿堂里,没有贫富的差距,没有读书时间的限制,众生平等。

唯愿书香满人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博尔赫斯不分昼夜,无论贵贱,只要是愿与书为邻、以墨为伴者,书店皆“蓬门今始为君开”,奉上丰盛的精神大餐。

小门小店,大义大爱,我要点赞。

心无分别,即是佛心。

《论语》有言,“四海之内皆兄弟”;陶潜云,“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卢梭说,“人人生而平等”……一颗平等心,一颗无分别心,古今中外的贤士仁人们倾情呼唤了千年,而世道难免“人敬有钱人,狗咬穿破衣”。

书店既没有以世俗之眼观人——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或从门缝瞧人,也没有以世俗之心待世——计成本,衡得失,而一视同仁,不论童叟贤愚,抑或膏粱白屋。

“唯书有色,艳于西子;唯文有华,秀于百卉”,在超尘脱俗的诗书面前,众生平等。

商贾逐利,天经地义,趋利而不忘义,实乃大商风范。

“一个爱书的人,不会坏到哪里去。

”“人人皆可为尧舜。

”涵养圣人之行、君子之品更需圣人之言的教诲,而“国之基在民众”,唯有最广大、最基层的民众成为“与书为邻”的君子,国家方能成为“君子国”。

曾国藩曾云:“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改矣。

”俗话亦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难于上青天”,而读书可“以学问自敛抑”,涵养性情,近可“修身”,远可“齐家”。

想当今社会。

“路怒族”,暴虐气、唳气冲天干云,加塞、别车不一而足,偶生摩擦,动辄老拳相加,甚至刀兵相向。

唯有读书方知什么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暴粗族”,整天出口成“脏”,臭气熏天,自以为洒脱,接地气,却不知早已成了别人内心的粗鄙之辈、不屑之徒。

唯有读书,才会让你“锦心绣口”,才知道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陀螺人”步履匆慌,心忙意乱,为了“生存”丢了“生活”,忘了还有诗和远方……唯有诗书,才会让自己“心归空山”,才明白“此心安处是吾乡”。

普渡众生,泽被千秋,知行合一,书店,早已在路上……学之厚者,家国天下;商之大者,为国为民。

一个书香迷漫的社会,不会差到哪里去。

书店,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大厦的一部分,肩负着文化、文明的传播重任。

以星星之火,点燃全社会的燎原烈焰。

还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社会良心的一面镜子。

不仅显贵达官,布衣裙钗,可到此一游,享受那“坐拥书城”的惬意,那些村氓野老、贩夫走卒,抑或是流民乞儿,亦可到此,享受那片刻的温存。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从来都折射着一个社会的良心。

“山藏千秋不语,水润万物无声。

”和谐社会、幸福国度,从这里启程……心无分别堪作佛,播散火种功德圆。

不辞辛劳月明伴,唯愿书香满人间。

但行善举,莫问前程迪金森曾这样描述生命的意义:如果我能减轻一个生命的痛苦,抚慰一处创伤,或是令一只离巢的小鸟回到巢里,我便不是徒然活着。

这句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行善举,暖人心”,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24小时书店”里,是爱、善、尊重、包容……的栖息地。

店员一句句“欢迎来临”的问候,亲切的目光,瞬间将爱的世界点亮。

柔和的灯光下,拾荒者得到了尊重,流浪者得到了包容。

店员在用小小的善举,温暖了他人的人生,也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小的善事可以低到尘埃里,但我们可以从中窥到行善者海纳百川般广阔的胸襟和兼爱的情怀。

你可知弘一法师圆寂时曾再三叮嘱弟子要在自己身旁放上一碗清水,只怕焚烧尸体时蝼蚁闻味而上葬身火海。

他的心会为一只蝼蚁而颤动,因为在他眼中,众生都是平等的,都是该被尊重。

在他那如一泓清泉般澄明清澈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他”与“我”之分,他用小小的善举去温暖每一个生灵。

当行善成为习惯,我们的世界会更加温暖;当善举不再是偶然,我们的灵魂将会更伟岸。

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就会让行驶了五千年的中国之舟更坚固,因为,大爱无言存希望,善举无痕爱意长。

“天下皆白,唯我独黑。

非攻墨门,兼爱平生。

”这就是墨家。

与儒、道并称“显学”,从儒学中我们可以学到仁、义、礼、智、信。

若将墨家的“兼爱”用实际行动来体现,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体现出价值,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永不凋谢的春色,我们的国家将会更加的繁荣昌盛。

“24小时”书店的店员们从小小的善举中传递了温暖,同时也践行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友善”等等理念则尤为突出。

其实,很多事情的失败,就如《红尘客栈》中所唱的那样:“无非是名和利放不下。

”很多人担心“24小时”书店的经营无法很长时间的经营下去。

但是,哪怕只有一晚,传递了爱与善,体现了尊重与包容,将生命的价值实现,那也是成功了!但行善举,莫问前程。

看世界的路读书,是看世界的路。

世道漫漫,道阻且长。

宋人言:人生在世多艰磨,莫向他人说奈何。

能走得轻松自然是好,可不是谁都能负担得起鸿运当头的价码。

有些人靠鸡汤就能快乐成长,更多人却须跌跌撞撞挣一份命、博一头彩;有些人的世界是香车美女,更多人的世界却是胼手胝足、安身立命。

世界的路走来辛苦。

读书,是看世界的路。

读书自当辛苦。

读书之最苦,难葆爱智求真之心。

读书是寻路,如今多成按图索骥。

我们越来越习惯读些“有答案”的书。

课本、习题集、教辅、专业书,成了我们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读物。

一旦挣脱了考试与论文的束缚,敲门砖便束之高阁,读书成了口头的政治正确,成了闲时的附庸风雅,成了咖啡的调味点心,成了低俗的消遣娱乐。

好奇心早早消磨,知识服务成了终南捷径,百度知乎成了应急法门,初心为何?前路几许?读书之次苦,难耐梦幻泡影之阻。

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娱乐工业蓬勃昌明,服务行业花样迭出,需要觥筹交错的应酬,需要养家糊口的劳碌,需要尔虞我诈的计较,需要精打细算的筹谋,街上有桑拿洗浴,屏中有影视游戏,家中有母呼儿啼,朝中有耳提面命,手机占据着碎片时间,事业霸占着整个白昼,要从这重重阻挠中挤出时间读书,谈何容易。

读书之三苦,难见当世立时之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浅显而论,言情小说读再多也谈不出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厚黑成功读再多也闯不出一份繁花似锦的前程,遑论从艰深晦涩的文史哲旧字纸中悟出什么经世致用的妙法奇功,对付考试尚且需要多方打探画个重点,应付人生宇宙可就苦煞众生了。

人常叹读书无用,书常写人性太浮。

读书,是看世界的路,别听信那些鼓励,说什么只看一页、只看一行也是有意义,试问蜀道之难,只行一里、只跨一步又有何用?别提什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诚然始于足下脚步,但更重要的是决绝坚韧的心志,是付出代价的觉悟,是一往无前的颟顸,是百尺竿头的执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