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5-1-2第5章 幼儿期的发展--- 认知及语言
5-1-2第5章 幼儿期的发展--- 认知及语言
不同文化看待心理理论的方式不同,这些态度也影响
了儿童。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心理理论
3、幼儿期心理理论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拥有发展良好的心理 理论,就能使个体更好地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 会环境,较准确地预测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和情 感状态,并协调相互间的关系。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皮亚杰在桌子上放三座山的塑料模型,他自己坐在一侧, 让儿童坐在对面,然后要儿童从4张图片中挑出他(皮亚
杰)所看到的山的样子。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2、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思维有两种形式:缺乏对他人从不同物理角度看待事物
的意识;不能意识到他人或许持有不同的想法、感受和观点。 (注:自我中心思维并不意味着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故意以自私或 不考虑他人的方式思考问题)
(二)心理理论
在研究心理理论问题时,心理学家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何 时产生心理理论能力。为此,心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主要 集中在儿童对他人的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认知 发展方面。所谓信念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心理认识或态度, 是对客观世界的心理表征。一般而言,人们都想正确地表 征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人们依赖信念对现实世界的表征 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为此,心理学家较为 一致地认为,如果儿童能够正确地理解他人会拥有“错误 信念”(false belief),那么,就可以判断这时的儿童已 具有了心理理论能力。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心理理论
1、心理理论的发展(三个阶段)
在最早的阶段,2岁大的儿童会意识到愿望,也经常会
讲出他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的 愿望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大约3岁的时候,儿童能够清楚地区分心理世界和物理
世界。
到4岁时,心理状态才能真正在幼儿理解自己以及他人
对于私人言语的由来,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学习是
在最近发展区中实现的。
研究焦点:自我中心言语
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言语可分为自我中心语言 和社会性言语两种形式。 自我中心言语即个人的言语,是儿童对自己说的, 是非交流性的、非社会化的。 “社会性言语”是儿童用以与别人交流思想、进 行交际的言语。 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从自我中心言语发展到社会性 言语。
的行为中起到中心作用,他们认知到信念和愿望都会 决定行为。(错误信念)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心理理论
2、影响幼儿心理理论的因素
大脑的成熟和认知能力的改善(生理); 语言的发展; 社会经验也促进了心理理论的发展(如假装游戏);
幼儿也有很多机会从家庭谈话中学到心理活动规律;
研究焦点:自我中心言语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认为言语有三类:外部的、自我中心的 和内部的。 儿童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过渡中产生的自言自 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有特性的 个人言语,这种言语有助于指导儿童的行为,并 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3、中心化
儿童常常集中注意于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完全忽视其
它方面。这种思维特征反映在守恒实验中。 幼儿守恒任务上的错误,也反映了前运算思维最重要 的逻辑特征-不可逆性。
注:前运算阶段结束的时候,学龄前儿童开始知道功能性 的概念,即行为、事件和结果在固定的模式中是彼此相关 的。开始理解同一性概念,不论事物的形状、大小和外形 如何变,它们仍然是原先的那个事物。
戏。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2、自我中心 别人看到的世界和他们自己看到的完全一样。
“自我中心”
就是指这时候的儿童难以从他人的观点 看世界,无法区分他人的视角与自己的视角。 皮亚杰认为,幼儿自我中心阻碍了他们的适应过程, 即妨碍了他们对自己在物理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的错误 推理进行反思和修正。
怎样帮助儿童提高心理理论能力?
成人的帮助。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推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例如,与他们玩假装游戏和角色游戏,就能促进儿童将 自己与物体和角色的状态区分开来。因为为了完成这样 的活动,儿童需要在现实和想象的事物中创造出分离的
认知表征。
与儿童讨论过去的事件。或许因为现实中有许多需要儿
童讨论的表现不一致的事件。
不过幼儿很容易因为新异刺激而分心。
幼儿注意改善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抑制自己冲动的
能力提高了,使他们能够把心思放在目标上。同时,这 时候的幼儿也能更好做计划,会三思而后行,会对注意 进行分配以实现目标。
要帮助幼儿集中注意力,可以通过突出需要注意的信息。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三)幼儿的信息加工
进行语言训练或思维练习。在发展儿童基本的社会及认知 能力时,语言担任重要角色。因此,提高儿童的心理理论 能力,必须与儿童的语言训练及思维练习结合起来进 行。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三)幼儿的信息加工
1、注意
与婴儿期相比,幼儿逐渐学会了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掌握幼儿期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其中“前运算” 阶段是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年龄大约在2-7岁。
儿童学会如何使用符号(比如词汇和数字)来反映外部世 界的各个方面,反映他们之前感觉运动时期的认识。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二)心理理论
1岁的儿童就能够对人的意图有所理解,以此为起点,儿 童的朴素心理学开展快速发展。儿童发展了心理理论,即 对心理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朴素理解,是儿童对人的心理过 程的理解。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思考题
儿童对数字的理解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四)社会文化观
皮亚杰否认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而维果茨基的观点 则针锋相对,他强调认知发展的社会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区别 维果茨基把私人言语看成儿童认知技能迈向自我调节 之前的垫脚石。
对儿童而言,拥有良好的心理理论,可促进儿童诸多社会认 知能力的发展,这些能力是他们与同伴、父母、兄弟姐妹以 及陌生人相处所必需要的。例如,儿童若提高了对相互矛盾 的心理表征的认识水平,就可以理解看法、偏见、信念、欺 骗、争执、印象、反语、讽刺、错误观念和解释等概念的含 义,并且认识到,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可能持有不同的认知 表征,因此每个人自己也就可能出现错误信念,即自己关于 某事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他们在认识到外表与真实有差异 后,就可把这种认识应用于对关系的认识上,比如意识到 “他们表现得好像彼此喜欢,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喜欢对 方……”
此外,心理理论能力在儿童的理解及叙述的产生上很可能 扮演一个中心的角色。实际上,在学前儿童的故事书里有 大量与角色的愿望和信念有关的内容。例如,小红帽的故 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小红帽有一个错误信念,即认为狼是 她的外婆。作为读者(包括幼儿),我们都知道狼是在欺骗 小红帽。但为了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幼儿必须能够超越 现状,理解到小红帽是不知道我们所知的,否则,这个故 事的许多意蕴就丧失了。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4、以外表做真实 幼儿认为物体的外表就表明了其真相正的样子。
对外表和真实的混淆,是前运思维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幼儿期的认知及语言发展
一、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前运算思维
皮亚杰观点的评价 ①其理论的主要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去思考学龄前 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 ②在某些方面,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③对于皮亚杰所认为的思维是一种质变的观点为,有人提 出了不同的解释; ④总的来说,皮亚杰倾向于关注学龄前儿童逻辑思维上的 不足,而现在的理论家通过更多关注儿童的能力,找到越 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学龄前达到了令人惊讶的能力水平。
课例
给不同年龄的小朋友讲故事:小明把巧克力放到 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 橱里有巧克力,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 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巧克力。 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巧克力?是 碗橱里,还是抽屉里?
实际结果是,对3岁多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很难区分自己所知 与他人所知的不同,因而他们的典型反应是:小明将到抽屉里 找巧克力,因为巧克力现在就放在里面(这是他们所知的)。 然而,对4岁左右的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已经可以将自己所知与 他人所知区分开来,他们可以正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依赖 该人所想或所知的,因而大多可以正确地预测:小明将到碗橱 里找巧克力,因为小明以为巧克力还在里面(小明有了错误信 念)。许多研究认为,由于儿童在4岁左右理解了错误信念,因 此该年龄是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但是,也有一些研究通过改变提问内容和形式、让儿童参与活 动、研究儿童的欺骗行为等,发现3岁前的儿童也能理解错误信 念。目前,研究者们正从多种研究模式和研究内容(甚至从脑神 经机制的角度)来进一步探究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特点。
发展异般迟于正常 儿童。为此,研究者们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可 能要依赖听别人谈论心理状态,一些聋童受对话 世界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他们特别难以理解他人 不可见的思想。但也有研究表明,父母能熟练使 用手势语的聋童比父母不能熟练使用手势语的聋 童的错误信念问题测验成绩好,这也许是因为父 母会手势语能使聋童更早地接触有关心理内容的 讨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