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与认知1

语言与认知1


• 近年来,北大的跨学科认知研究有了新的 发展,在传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合 作队伍。2012年6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 研究中心、外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研究所、哲学系、心理学系、信息科学技 术学院计算语言研究所、言语听觉研究中 心、数学学院信息科学系等单位决定联合 举办“北京大学语言、逻辑、认知与计算 跨学科论坛”(Language, Logic, Cognition and Computation,简称LLCC),并建立了 网站/llcc/。
1.2 中国的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在国际上兴起以后,中国科学家 也积极响应。钱学森(1911-2009)、周光 召(1929-)等都曾呼吁、推动认知科学在 我国的发展。新一代研究者中比较突出的 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陈霖 (1945-)。他1980至1983年在美国访学, 参加了斯隆基金会的研究项目,首次接触 了认知科学。
• 本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用汉语授课,但 要求阅读英语文献。具体计划如下: • 认知语言学概貌:简单介绍认知语言学的 历史及主要内容。(一讲)(姜望琪) • 第一代认知语言学: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有关语言与心智的研究。 (一讲)(姜望琪)
• 莱考夫(George Lakoff,1941-)的隐喻理 论(两讲)(姜望琪) • 费尔墨(Charles Fillmore,1929-2014)的框 架语义学(两讲)(姜望琪) • 兰盖克(Ronald Langacker,1942-)的认知 语法(两讲)(李奇楠,日语系) • 泰尔米(Leonard Talmy,1942-)的认知语 义学(两讲)(李奇楠)
• 1977年,三个美国学者发起出版了《认知 科学》刊物。他们是:诺曼(Donald Norman,1935-,时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教授)、柯林斯(Allan Collins, c.1937-,时任BBN(原名Bolt, Beranek and Newman)技术公司高级科学家)、尚克 (Roger Schank,1946-,时任耶鲁大学教 授)。由柯林斯任主编。
• 1992年,陈霖担任八五攀登计划“认知科学若 干重大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后又担任国家 自然基金委九五重大项目“知觉信息的基本表 达及其无创性脑认知成像研究”主持人、中国 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交叉学科方向性项目“图 像与语音识别的认知机理和计算方法”首席科 学家。200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11年11月,在陈霖等人的推动下,中科院生 物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5个单 位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认知科学学会,陈霖担 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1 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 研究门类,是探究人脑(brain)或心智 (mind)工作机制的前沿性尖端学科。一 般认为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最初于二十世 纪40年代到50年代散见于一些各自分离的 特殊学科之中,60年代以后得到了较大的 发展。70年代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认 知科学得以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 该论坛每两周举行一次报告会,从哲学、 语言学、人工智能、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探 讨语言信息的认知处理。 • 这种合作的一个成果是:我们成功申请到 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学科视 域的认知研究”(12&ZD119),由哲学系 周北海教授任首席专家。 • 本课程也是该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1.4 语言与认知课程 • 1.4.1 课程安排
• 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1944-)的心 理空间(两讲)(姜望琪) • 戈德伯格(Adele Goldberg,1963-)的构式 语法(两讲)(姜望琪)
• 另有一周时间,由同学提交自己的读书报 告。
1.4.2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 我们用德国学者温格瑞尔(Friedrich Ungerer, 罗斯托克(Rostock)大学教授)和施密德 (Hans-Jorg Schmid,慕尼黑大学教授)合写的 《认知语言学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作教材。该书第一版1996 年问世,是第一本认知语言学教材。2006年作 者推出了第二版。北京外研社分别在2001年、 2008出了引进版。由浙江大学彭利贞、许国萍、 赵薇翻译的中文版2009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 版,书名译作《认知语言学导论》。
• 布鲁格曼(Claudia Brugman)和莱考夫 1988年合写的文章“认知类型学与词汇网 络”(Cognitive topology and lexical networks); • 希拉茨1989年发表的文章“原型理论的前 景及问题”(Prospects and problems of prototype theory); • 塔齐(David Tuggy)1993年发表的文章“歧 义、多义及模糊性”(Ambiguity, polysemy, and vagueness); • 莱考夫1993年发表的文章“当代隐喻理论”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 1973年,时任英国爱丁堡大学人工智能系 教授的朗盖特-希金斯(Christopher LonguetHiggins,1923-2004)在评论“莱特希尔报 告”(Lighthill Report,由时任英国剑桥大 学教授的莱特希尔(Michael James Lighthill, 1924-1989)负责撰写的关于人工智能研究 前景的报告。)时首次使用了“认知科学” (cogniΒιβλιοθήκη ive science)这个术语。
语言与认知
姜望琪 jgwgq@
• 语言与认知是目前国际学界的前沿交叉领域。 人类的所有学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或文科、理科,归根结蒂, 都是“人学”——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人的 生存空间(物理、化学、数学)、人的自然 属性(生物学、心理学)、人的社会性和人 文性(社会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 学等)。而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是人类区别 于其他动物的两大基本能力:人类是“会说 话的动物”,“会思维的动物”。开设“语 言与认知”课程能弥补我校这方面的课程空 缺,满足学生对认知科学(特别是认知语言 学)的历史、现状的兴趣,以利于跟上国际 学术思想的发展。
• 1979年,诺曼、柯林斯、尚克等又发起成 立了认知科学学会,并在加利福尼亚大学 圣地亚哥分校召开了第一届认知科学研讨 会。(会议得到了斯隆基金会的资助。会 后,诺曼主编了会议论文集《认知科学大 家谈》(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Science), 1981年出版。)《认知科学》随即成为学 会会刊。
• 这6个支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产生出11 个新兴交叉学科:①控制论(cybernetics)、 ②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③神经 心理学(neuropsychology)、④认知过程仿 真(cognitive system simulation)、⑤计算 语言学(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⑥心 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⑦心理哲学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⑧语言哲学 (philosophy of language)、⑨人类学语言 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⑩认知人 类学(cognitive anthropology)、(11)脑 进化(brain evolution)。
• 吉布斯(Raymond W. Gibbs, Jr.)和科尔斯顿 (Herbert L. Colston)1995年合写的文章 “意象图式的认知心理现实及其转换” (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image 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 克罗夫特(William Croft)1993年发表的文 章“认知域在隐喻和转喻解读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 福柯尼耶和特纳(Mark Turner)1998年合 写的文章“概念整合网络”(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 四川外国语学院的王寅教授(1950-)2006年出版 的《认知语言学》。该书一共17章,第一章是 “认知研究简介”,然后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理 论基础讲起,涉及了范畴化、原型、意向图式 (image schema)、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 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等概念,讨论了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认知与 语篇、隐喻、象似性、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等问 题,是一部比较全面的认知语言学专著。封底的 介绍说,作者“追求用有限的认知方式对语言各 个层面作出统一解释,包括语音、词汇、词法、 句法、构造、乃至语篇(首次尝试运用这些认知 方式来解释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1.3 北京大学的认知研究
•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认知研究的单位之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中 文系合作,建立了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以大 规模文本内容计算和跨语言信息处理为应用 目标开展研究,取得了综合型语言知识库 (Comprehensive Language Knowledge Base, CLKB)等研究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获得中国电 子学会信息技术类一等奖。
• 1975年,由于美国著名的斯隆基金会的投 入,美国学者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 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6大学科整 合在一起,研究“信息是如何在认知过程 中传递的”。 • 艾尔弗雷德· 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是一个私人慈善组织,1934年 由时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董事长的 艾尔弗雷德· 斯隆(Alfred Pritchard Sloan, Jr., 1875-1966)在纽约创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