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预习案
韩峰
教学目标:
知识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感情”。
2.能把握日记真实而直接地表达人物情感的作用。
能力了解日记的写作特点,学会用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
情感 1.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2.能体会安妮用生命记录下的情感和思考,了解战争对少年儿
童身心的伤害、摧残,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重点难点:
1.理解“运用内心独白的方法抒发情感”。
2.学习主人公坚贞乐观,不为命运所屈服的坚韧性格。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
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
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
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三、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跛脚()揪紧()惊吓()引擎()
窒息()呆滞()肆虐()蜕变()
2.作者在文章末尾说“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作者希望实现哪些么理想?试加概括。
3.安妮为什么要把日记当作自己的朋友,还要为这个朋友取一个名字?
4.下列有关《安妮日记》(节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妮•弗兰克,犹太少女。
安妮日记的时间跨度为1942年6月12日至1944年8月4日,大致从安妮13岁收到生日礼物日记本开始直到在贝尔森集中营遇害为止。
B.《安妮日记》(节选)反映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族迫害的经历,突出表现了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C.节选的安妮日记,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第一则是有关日记的说明,其余8则或记叙事实,或抒发感想,除了描写苦难的生活,记录所见到的战争
状况,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情感和思考。
D.《安妮日记》是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写照。
战争造成的种种罪恶,个人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全都不加修饰地抒发了出来,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安妮日记》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
你一定可以想像,我们经常满怀绝望地问:“战争有什么意义?人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这一切破坏到底是为了什么?”
会问这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为止没有人拿得出完满的答案。
为什么英国人的飞机愈造愈大,愈造愈精,同时又一直弄出一大堆要重建的新房子?为什么每天花几百万打仗,却拿不出一分钱给医学研究、艺术家或穷人?为什么有些人挨饿,世界其他地方却又堆积如山的食物在腐烂?哦,人为什么这么疯?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不然,许多人民和民族早就起来反叛了!人心里有一股毁灭的冲动,发怒、杀人的冲动。
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苦心建设、培养和种植起来的一切都会被砍倒、摧毁,然后又从头来过!
(节选自《安妮日记》)
(二)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
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
炮声均匀而有节奏。
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
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
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
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
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
(节选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注】《安妮日记》中的安妮是个15岁的犹太少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中的“我”是一个17岁的德国少年。
1.选文(一)中加点的三个“为什么”分别问到了有关战争的哪三个方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二)中,为什么“我”觉得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相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一)(二)中,两个同龄人面对战争的认识相同吗?为什么?试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选段(一)(二),请你说说安妮“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的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1.跛bǒ,揪jiū,吓xià,擎qín gɡ,窒zhì,滞zhì,虐nüè,蜕
tuì。
2.正义可以战胜邪恶,善良可以战胜野蛮。
3. 在战争状态下,作为被迫害者的安妮深感孤独与恐惧,日记本成了她吐露心迹的对象,写日记成了她自我心灵的对话活动,成了她度过苦难日子的生活方式;给日记取名则表现了安妮的童真和对“日记”
的亲密。
4. A(安妮日记写到被纳粹党卫军发现时为止)
二、当堂训练
1.三个方面是:战争与毁灭,战争与发展,战争与贫富不均。
(意思相近即可)
2.在“我”听来,它们都是高雅的声音,把战争和艺术等同,表现了“我”思想的麻痹。
3不同。
安妮是被德国纳粹迫害的,因此对于战争她是憎恶的,并且由于身处被压迫的底层,
她对战争的思考很深刻。
而“我”是在纳粹军国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于战争,“我”是支持并且欢迎的,在轰鸣的炮声中,“我”想到的是“多么出色的炮队”,他甚至还有点“壮烈”的想法,认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想到自己的名字可能会镌刻在阵亡将士纪念碑上青史留名。
其实,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精神状况,这正是纳粹德国愚弄人民的结果。
4.认同。
习惯上一般是把战争说成“政客和资本家”的利益之争。
我们也习惯上把战争作为一小部分政客资本家出于私欲而造成的罪恶,而忽视了人民应当负的责任,这在安妮这样的具体受害者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对手无寸铁的人民进行屠杀等这些行为并不是政客资本家亲手所为,而是各个国家普通的劳动者,以及来自民众的普通士兵做出的,如选段(二)中的成千上万个“我”。
不认同亦行,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