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炭疽病如何防治
炭疽病是由长孢刺盘孢真菌侵染所引起。
荔枝、龙眼、柑桔、香蕉、芒果、菠萝、枇杷、番石榴、番木瓜、黄皮、杨桃、木菠萝、台湾青枣、桃、李、柿等,几乎所有南方果树和蔬菜都受害。
病菌主要以其菌丝体在病树枝、叶的病组织上长期存活和越冬,也可在其遗落地面上的病残枝叶上越冬。
翌年早春气回暖并在雨水的条件配合下,越冬的病菌就产生孢子,由风雨和昆虫传播,成为当年的首次侵染病源。
该病菌在温度为13--38℃并有一定量雨水时,便可发病。
在每年4--11月,气温回升(22--29℃)并出现持续阴雨和高温天气,是该病害盛发和流行的最有利气候条件。
炭疽病可侵害地上部的各个部位,但以叶片、枝梢、果实为主,大枝、主干、花及苗木亦受侵害。
最受炭疽病侵害的部位是嫩梢、嫩叶、花穗和幼果。
由于该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因而对于果实的为害,是先在幼果期侵入,然后在熟果期或贮运期潜伏,当高温高湿条件满足时才加重为害和出现明显症状。
叶片炭疽病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多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气后高温季节,病叶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严重落叶。
多数从幼嫩叶片叶尖和叶缘开始,初时表现为淡青色带暗褐色,象热水烫伤的小斑,病部与健部界限不明显,小斑迅速扩大成水渍大斑,边缘界限不明显,似云纹状,病叶腐烂,很快脱落。
慢性型多发生在短暂潮湿而很快转晴天气,多由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褐色病斑至灰白色,病斑扩大成不规则形,边缘色深褐,稍隆起,斑面常现轮纹。
枝梢上症状有两种。
一种表现为嫩梢自上而下呈沸水汤状急性凋萎,在高温高湿时多见;另一种表现为和椭圆形至棱形褐色病斑,稍下陷,多发生于枝梢叶腋附近,病斑绕茎扩展后,病梢枯死,呈灰褐色至灰白色,上有针头大小黑点病斑。
果实染病症状有三种。
一是“干疤型”。
多于较干燥条件下果皮发生,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界限明晰,中部稍下陷,黄褐色,呈干疤状。
二是“泪痕型”,多发生于高湿天气,果面现短条状或块状红褐色斑,呈流泪状。
三是“腐烂型”,多发生于果实采后储运期间,病斑不定形,边缘常较明显,茶褐色,稍下陷,可致果皮和果肉腐烂。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及时排灌,防冻灭虫,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力。
(2)搞好田间卫生,减少病源。
剪除病枝、病叶、病果集中烧毁,冬季清园。
(3)适时喷药控病。
在每次新梢期、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喷药护梢护果。
可选用的药剂有:0.5:0.5:100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800倍液,或50%退菌特6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或氧氯化铜600--8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