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构成主义
俄国构成主义(The Russian 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年代。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方案
俄国构成主义的特点: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又名结构主义;发展于1913~20
年代。
构成主义是指由一块块金属、玻璃、木块、纸板或塑料组构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movement),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构成主义接受了立体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传统雕塑的加和减,变成组构和结合;同时也吸收了绝对主义的几何抽象理念,甚至运用到悬挂物和浮雕构成物,对现代雕塑有决定性影响。
构成主义者认为:所有艺术家应该「进入工厂,在那里才有真实的生命。
」艺术同时也将为构筑新社会而服务。
因此,传统提供愉悦经验的艺术概念必须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产和工业,这与新社会和新政治秩序是密不可分的。
这些清楚的政治动力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
例如塔特林为某类型的热炉发明和建造不同的设计,意图以消耗最小量的燃料而输出最大的热值。
而热炉在当时普遍贫困的民间是非常普遍的用品,甚至有人拆掉家具充当燃料。
马克思主义意识型态在设计上的另一个展现是罗钦可的「工人俱乐部The Workers' Club」,在1925年的巴黎艺术与工业国际博览会的俄国馆中展出。
这是最早的构成主义者室内环境设计的尝试之一。
工人的俱乐部的概念在二十年代出现了,作为「共产主义生活模式的中心」,不只是要提供一个政治活动的空间,它也必须提供娱乐和休闲。
如果可以的话,俱乐部必须展现出新生活将会如何。
依照罗钦可的意识型态概念,俱乐部应该是构成主义设计原则的实务示范。
俱乐部设计的规划原则和家俱设计有着经济性的考量:让楼板和空间发挥最大的用途,它涉及如何让木制家俱达到使用上的简易性、制作上标准化、能够有弹性的容易扩展。
实务上设计出许多可折迭的部件,当不使用时容易移走和储存。
例如讲坛,折迭屏幕,展示板和长凳。
为顾及各种类型的活动和俱乐部的所有活动,俱乐部摆设了桌椅、书与期刊的柜子、当代文学的储存空间、海报展示窗、地图和报纸、和「列宁角落」。
为了交谈、会议、与简报,设计了演说者的讲坛,以及电影与幻灯片的活动屏幕。
至于风格部分,李思兹基( EL Lissitzky ) 对大量生产产品的布尔乔亚式设计发出谴责:因为当时的设计只是把古典式样、歌德式样、或洛可可式样的造形包覆于产品。
他指出:艺
术家不需要的是所谓外在的唯美、艺术性的流行,而需要的是对风格的根本有着深一层的了解(C.Loddor, 1983:155~157)。
他透过检查一系列的物质,对基本风格得出如下结论:不细节雕琢、是诚实的。
重视整体、是精确的。
不是来自于黔驴技穷的形式或者虚构的幻想,而是简洁中的丰富性。
整体或细节上,能由圆与直线所构成、是几何学的。
是由双手借助现代机器所打造的、是工业的。
基于上述的特质,对于家俱设计得出如下结论:它包含了对结构、体积, 体积的结合和空间的轮廓、尺度、比例、模块和节奏的表达。
在艺术的检验、材料的本质、与材质色彩之下,这些原素最终的基本仍在于:机能。
透过如此的方法,设计师能便能生产出传达新苏联生活的产品。
充分执行这个设计原则的最好例子就是罗钦可的工人俱乐部内的家俱设计。
他的家俱是由严谨的欧几里德几何学形式的直角直线组合而成,而且诚实地对待材料的使用。
开放式的骨架—明显地使得重量减轻,更容易去折迭。
家俱全由木头制造,形式简单,因而才能在遍及全苏联的低技术的小工厂中生产,而且不需要昂贵的大量生产线。
这些考量充分反映了以下几点:结构的重思考、严格地注重材料使用的经济性、使用上与生产时的功能考量、精巧的节省空间的设计。
家俱涂上了四个颜色:白、红、灰、黑,这种搭配似乎成为结构主义的标准色。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在俄国一小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当中产生的前卫艺术运动和设计运动,无论从它的深度还是探索的范围来说,都毫不逊色于德国包豪斯或者荷兰的“风格派”运动。
但是,由于这个前卫的探索遭到斯大林早在1925 年前后开始的扼杀,因此,没有能够像德国的现代主义那样产生世界的影响,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1914 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导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苏联。
这是20 世纪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和俄国的重大的历史转折。
新的政权基本按照奠基人弗拉基米尔·列宁在1917 年10 月撰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原则建立,强调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专政,强调国家机器的重要性,主张完全推翻和摧毁旧国家机器,而建立以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为中心的崭新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警察、监狱、官僚机构,也包括国家的经济机构,如银行、企业,甚至农业,也应该逐步实现公有化,并强调实现这些工作的应该是布尔什维克党,也就是俄国共产党。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立即遭到各国列强的干预,1918 年,列强支持白俄反叛,之后又对苏联进行了经济封锁、军事挑衅,俄国的初期是非常艰苦的。
俄国的革命信条和激进的革命纲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摧枯拉朽的红色风暴,使大批知识分子为之狂热。
他们希望能够协助、参与共产党的革命,为建立一个富强、繁荣、平等的新俄国而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内外干涉的困境之中,大批艺术家利用各种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宣传画、活报剧层出不穷。
建筑家埃尔·李西斯基(1590-1941) 的海
报《红楔子攻打白色》,是采用完全抽象的形式,强烈地表达出革命观念的现代海报之一。
俄国的革命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家在这种艰难困苦的状况中开始了自己的为革命的设计探索。
最早的建筑之一是弗拉基米尔·塔特林(1885 -1953)设计的第三国际塔方案,是在1920 年设计的。
这个塔比埃菲尔铁塔要高出一半,其中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无线电台、通讯中心等。
这个现代主义的建筑,其实是一个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雕塑,它的象征性比实用性更加重要。
1918 年到1921 年,是俄国历史上的所谓战时共产主义阶段。
俄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红军和布尔什维克控制的国家警察掌握全国。
列宁承认,这个高度的中央集权方式与他原来的提法有很大出人,但是他认为暂时这样做是必要的、必然的。
列宁对于艺术创作没有进行任何干预,也没有执行任何审查,他的一个基本的立场是希望能够在混乱之中形成新的、为无产阶级政权的艺术形式。
因此,各种各样的艺术团体开始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