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精)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精)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4、肉在煮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质量减轻、肉质收缩变硬或软化 肌肉蛋白质的热变性 脂肪的变化 结缔组织的变化 风味的变化 浸出物的变化 颜色的变化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1)质量减轻、肉质收缩变硬或软化 失去水分而重量减轻,在原料了加热前经过预煮过程,可使产 品表面蛋白质迅速凝固,减少损失长时间加热可使胶原蛋白转 化成明胶而变软。 (2)肌肉蛋白质的热变性 煮制过程中蛋白质发生热变性而凝固,引起肉汁分离,体积缩 小,肉的保水性、 PH值、酸碱性基团及可溶性蛋白质发生变 化。 40℃~50℃保水性急剧下降。 60℃~70℃热变性基本结束。 80℃以上开始生成硫化氢,使肉的风味降低。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6)浸出物的变化 含氮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尿素、肽的衍生物、嘌呤碱等, 形成肉特有的芳香气味 (7)颜色的变化 60以下:不变化 不加发色剂 65~70:桃红色 75以上:褐色 加发色剂 鲜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目 录
1 2 3 4
煮制的目的 煮制的方法 煮制的火候 肉在煮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1、煮制的目的
煮制是对产品实行热加工的过程。 加热的方式有水煮、蒸汽加热、油炸等。 其目的如下: 使肉黏着、凝固,产生与生肉不同的硬度、齿感、弹性 等。 固定制品的形态。 使制品可切片;使制品产生特有的香味、滋味,达到熟 制的目的。 杀死微生物和寄生虫,提高制品的耐保存性,稳定肉的 色泽。
掌握火候的原则:
(一)必须适应烹调方法的需要 (二)根据原料种类及性质确定火候 (三)同一种原料加工形态不同火候也不同 (四)投放原料的数量不同火候也不同 (五)根据饮食习俗不同而定火候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掌握火候的方法 (一)根据原料的颜色变化
(二)按原料加工后的形状
(三)根据原料成熟度 (四)根据菜肴风味特色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3)脂肪的变化 包围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受热收缩,细胞膜破裂,脂肪熔化 流出,给肉汤增加香气,如果肉量过多可剧烈沸腾则脂肪乳 化,肉汤浑浊,且易氧化,产生不良气味。 (4)结缔组织的变化 70 ℃以上温度加热时,胶原蛋白转化为明胶使肉质软化 (5)风味的变化 水溶性物质如氨基酸、肽和低分子的碳水化合物之间进行反 应的生成物,脂肪和脂肪性物质的不同使不同肉类具有不同 的风味肉的风味与加热的方式、温度和时间有关。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2)根据加热的火候分 • 旺火:火焰高而稳定,用在开始加热、投料时,锅内 汤面剧烈沸腾。 • 文火:火焰低而摇晃,用于长时间加热,锅内汤面微 沸,可使产品酥润可口,风味浓郁。 • 微火:火力很小,仅保持火焰不灭,锅内汤面平静, 时有小泡,长时煮制是使用,产品香烂,酥软。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2、煮制的方法
清煮 汤中不加任何调味 料,只是清水煮制。
红烧 加入各种调味料进 行煮制。
对产品的色、香、味、形 以及成品的化学成分的变 化都有决定性影响。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红烧煮制的种类: (1)根据汤与肉的比例分 宽汤煮制是将汤加至和肉的平面基本相平或淹没肉体的 煮制方法,宽汤煮制方法适用于快大、肉厚的产品,如 卤肉等。 紧汤煮制时加入的汤应低于肉的平面,紧汤的煮制方法 适用于色深、味浓的产品,如酱汁肉、蜜汁肉等。
3、煮制的火候
火候的概念 火候是指在烹调中所 用的火力大小、时间长短 与原料受热至成熟的关系 (程度)。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
火候的分类及用途 (一)旺火:炸 /炒/爆/蒸/煮/喂(前) (二)中火:煸/炸/煎/烧/鲜熘/卤(前)/煮 (三)小火:炖/煨(后)/卤(后) (四)微火:保持菜肴温度
酱卤肉制品中的煮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