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习题及答案5篇

最新高考模拟语文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习题及答案5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与“无”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辩证哲学观点。

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对而生,是永恒的真理。

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所载“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们创造、制作器物时,( )其崇“有”而贵“无”,两者对立统一于器物之中。

17.画波浪线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B.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C.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D.其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认为“无”是“有”之本源,而“有”是万物之源。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B.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有”只是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

C.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但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却是其中的“无”。

D.真正能被人所用,能实现器物价值的地方是其中的“无",器物的外在物质形体只是“有”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 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B.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C."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不仅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统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D.“有”与“无”的辩证哲学观念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传造物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房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研究人员通过小作,对信息进行编码,同步活、鼠模型研究发现,要形成强大持久的记忆,需要神经元“团队”协同工动的神经元数量越多,① , 这就如同一个人有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为了保存这个故事,他可以告诉多个朋友,然后大家偶尔会聚在一起重新讲述故事,互相帮助填补一些忘却的细节;同时,他们还可以不断扩大听故事的朋友圈,来帮助保存故事并加强记忆。

② ,互相帮助,编码持续存在的记忆。

研究人员指出,关于记忆存储的传统理论假设认为,要使记忆更稳定,需要加强个体神经元的连接:而新研究表明,③可以使记忆持续更长时间。

21.请以参会人的身份,对2月9日的会议精神进行压缩,以一句完整的话作好备忘。

要求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5分)2月9日上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联合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

会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截至2月8日下午6点,各级财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资金718. 5亿元,实际支出315.5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共安排172.9亿元。

据悉,2月7日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

会议强调,《通知》涉及部门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要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全力支持相关企业尽快复工复产;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优惠资金全部用于疫情防控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早惠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企业和地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3分)B(A项“提出”后的冒号应取消;C项句号使用错误;D项第一个句号应放在后引号内)18.(3分)A(根据后文“其崇‘有’而贵‘无’”,可知先阐释“有”后阐释“无”更好,所以B、D两项错误;C项“…只是‘有’”与“‘有’有只是…”比,后者更能突出下文“而贵‘无’”的观点)19.(3分)C(A、B两项“对后世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位置不当;D项“不仅”位置不当20.(6分)①记忆就越稳定持久②神经元就是以类似的方式③增加编码相同记忆的神经元数量21.(5分)答案要点:①疫情防控资金尚有过半未支出,②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协回作战)。

③迅速落实政策举措(与时间赛跑),④加大资金监管力度/⑤落实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工作(一点1分:要求句子简洁流畅:超过字数扣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本题共3小题,9分)又到一年赏花时,作为中国民间一项重要习俗,踏春赏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我们今天仍可在众多的诗文和游春图中一窥当年古人赏花盛况,而历经千年,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带火了乡村旅游,催长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在古代,赏花是一项受众广泛、几乎人人可以参与的审美活动。

不用香车宝马、鸣锣开道,只要有一颗不误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亲近自然。

杨巨源写道:“甲。

”在唐代,每逢各处园林春花盛开,长安城街道上便人头攒动。

花如云,人亦如云。

吴惟信写道:“乙。

”繁花正盛,苏州城中半数人都会出城寻赏。

可见在古人生活中,逢春赏花是一项▲的审美活动。

赏花文化▲千年,与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情结▲。

在古人观念中,昼夜▲化生阴阳,阴阳变化推动万物规律地运动。

《素问》中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而冬藏春发,春天正是阴阳更替、万物重生的转折,因此被赋予万象更新、充满希望的文化涵义,正如萧统《纂要》所说“丙。

”18.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诗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②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③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A.③②①B.③①②C.①③②D.①②③19.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 集体化延续休戚与共演替B. 集体化继续息息相关演变C. 大众化延续息息相关演替D. 大众化继续休戚与共演变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B.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未减,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还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C.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不仅催长出“赏花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D. 不仅人们踏春赏花的热情带火了乡村旅游,催生出“赏花经济”,为赏花文化导入时代内涵,线上直播等“云”赏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21.下面是某场辩论会决赛的部分辩词,请根据提示作答(3分)正方二辩:人类总是有一种不甘落后的精神,我们应该以做红花为目标,做绿叶的人也想做红花,做绿叶的只是没有达到目标而已。

反方二辩:对方误认为红花才能令社会进步,其实绿叶的团结精神亦能推动社会进步。

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做红花,不是只有红花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绿叶也能起作用。

正方三辩:人应该是去竞争做红花的。

反方二辩:正方二辩犯了严重的错误,要以红花为目标,并不代表去做红花。

对方也默认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红花。

主持人:时间到。

下面有请正方二辩提问。

正方二辩:奥斯卡金像奖中有一个奖项是颁发给最佳男女配角的,你们认为他们是红花还是绿叶?反方一辩:是绿叶。

正方二辩:为什么你们认为是绿叶呢?反方二辩:他们是出色的绿叶,像雷锋一生都在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去世后一直被人们传颂,他就是绿叶,而不是红花。

①辩题:▲(不超过20字)②反方的观点:▲(不超过10字)③在“主持人”的话语下面,正反双方均运用了▲论证。

(论证方法)22.下列各句引号里的内容......,语言表达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6分)①故宫博物院文物失窃案侦破后,故宫方面向北京警方赠送了一面锦旗,内容为“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

②摇滚歌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③李国文先生的《草间偷活沉吟不断》,讲述了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经历,其中写道:“他的连捷高中,他的翰林高就,他的讲学东宫,使得满朝文武惊诧,艺苑杏林艳羡。

”17.(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2)素月分辉,明河共影(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4)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18.B19.C20.B21.(1)(人)应该做红花还是绿叶(2)(人)应该做绿叶(3)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22.①将“撼”改为“捍”;②将“三长两短”改为“家长里短”;③将“杏林”改为“杏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是跃动的音符,是历史的,它凝聚着城市的记忆,寄托着对未来的期许。

( );它既有风花雪月,又有人间烟火,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根脉魂。

纵观我国地名,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对古老原始地名的,有对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的记录,有对人文历史的缅怀,还有对美好情感与祝福的寄托。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而地名正是其中一个的层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沉淀沿袭凝聚独具特色B.积淀沿袭凝结独树一帜C.积淀沿用凝聚独具特色D.沉淀沿用凝结独树一帜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地名既年轻,又古老;既蕴蓄着时代风情,又延展着历史文化B.地名虽古老,却年轻;既承载着历史文化,又蕴蓄着时代风情C.地名虽年轻,却古老;它蕴蓄着时代风情,又带有深深的历史印记D.地名既古老,又年轻;既延展着历史文化,又蕴蓄着时代风情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不仅有风花雪月,还有人间烟火,是城市先民集体意识的根脉魂,是城市的活化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