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建史18章
外国城市建设史 第14讲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一)
1
一。 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概况
1.多学科综合规划的发展:规划由单纯的物质规划发展为涉及多学 科的综合规划
2.控制大城市的扩张:为了控制大城市的无限制膨胀,各国都采取 了发展中小城市的观点;大城市在布局上已由封闭、集中的单一 中心模式向开敞的多中心转化;
TOD社区以交通站为中心将居住、零售业、办公和 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使居民方便使 用有轨交通;
TOD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公共交通主要是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及巴士干线, 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 600米的步行距离,或10分钟步行路程;
33
30
2、英国60年代新城建设——郎科恩新城
新城中心(商业职能)位于 城市几何中心,是8字形公交 线路的交点,设置公共汽车 站;
居住围绕城市中心布置在周 围,由邻里单位组成;
工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邻 里单位内也安排一定的工业, 以缩短居民上下班的距离。
31
60s的新城建设——郎科恩新城
然环境和现有的自然风貌。
38
规划布局
• 与中心城市交通有“京王”和“小田急”两条电气化铁路; • 23个近邻住区,配置中小学、托儿所、儿童公园、体育设施、诊所等,
多个近邻住区组成一个地区; • 地区配置公园、医院、地区中心,几个地区中心均靠近火车站;
39
多摩新镇中心
用地61公顷,25万平米; 靠近火车站,集中建设商店、
16
⑶莫斯科总体规划实践
市区人口趋于减少; 市区周围兴建了几十个大型居住区; 居住水平大大提高; 环境得到改善; 公共交通比较方便; 市政设施比较完善。
然而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建筑用地日趋紧张,致使新居住 区建筑平均层数不断提高,各规划综合片区的服务设施和道路、 交通、绿化设施达不到规划目标。 85年扩大市区面积到994km2, 人口870万。
3.法国的新城建设
巴黎的新城建设——沿赛纳河两岸 平行轴进行,共5座,规划人口 150万,新开拓建设用地67000ha。
城市性质为综合性,功能相对复杂, 文娱、商业、行政管理、工业以及 各种第三产业、甚至大学、情报、 科研等各种功能结合一体;岗位能 够满足60%——80%居民。
34
玛尔拉瓦雷新城
银行、企业、事务所、政府 机关、学校、研究所、公共 福利设施和文化娱乐等各种 设施; 中心采用人行和车行完全分 离的道路体系。
40
多摩中心总体规划
特点: 1)以宽40米、长380米的人工 步道——“大绿道”为南北轴线。 轴线北端为多摩中心站商业复合 设施,南端设置有多摩市立复合 文化设施和中央公园。 2)人、车完全分离。 3)建筑设计充分利用高低起伏 的地形,与人工步道、机动车道 有机结合。
构比较松散; 占地广,乡村特色突出; 注重营造新城的景观特色; 技术革新的试验场所;
蓬图瓦兹新城
36
4. 日本的新城建设
(1)基本情况
• 新城,比较集中在东京、名古屋和大阪大都市圈; • 新城建设多以解决居住问题为主,少数是工业新城等; • 新城距离母城较近,多依附于母城,通过快速交通与母城保持联
规划确定莫斯科的城市结构模 式为“星光放射”状的市级多 中心结构。
13
规划两个基本要点
A. 市区布局从单一中心演变 为多中心,相应划分为八个规 划片;
a.每个综合区,一个市级中心 和2—5个规划区,规划区内包 括若干居住区、生产区、公共 中心、公园、体育设施等;
b.调整工业,把66个生产区均 匀地安排到八个片区中;
• 上图:拥有室内真雪坡道的 超级休闲广场
• 下图:新城别墅
25
中心地区规划
1、交通换乘点;2、休闲设施; 3、城市中轴线;4、教堂广场; 5、高科技教育和企业;6、停车设施; 7、仲夏林荫道;8、公园北区; 9、坎贝尔公园;10、运河; 11、休闲娱乐区;12、公园南区; 13、坎贝尔住宅区; 14、坎贝尔公园入口;15、景观建筑; 16、城市核心区;17、交通设施; 18、中心区入口;19、中心商业区; 20、可持续发展居住区; 21、车站广场大门。
化; u 引进天然气,改善城市燃气结构,发展电热形式的集
中供热; u 疏通河道,广开水源。
12
⑵ 1971年的规划方案
该规划方案规划期限为25—30 年,若干设想到2000年。
新规划控制2000年市区人口不 超过800万,用地范围不超过 环形公路,面积达到方公里发展预留用地。
3、60年代新城市建设 4、内城复兴运动 5、《马丘比丘宪章》
2
一、规划多学科的综合发展
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充实与发展
城市并非树形(亚历山大)——形成了城市规划影 响要素的更客观的认识;
规划方法的探索——分离渐进规划、混合审视规划、 综合理性规划等;
规划价值观的改变——倡导性规划、公众参与理论。 《规划的系统观》(查德维克)——对城市问题进
4
二 巴黎、华盛顿、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1.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30年代大巴黎地区整顿规划,未能实施。 1961年调整了巴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地区规划
整顿委员会”,明确不在扩大市区范围,限制市区 的不断扩张,把市区的工业、金融业扩大到大巴黎 区中。 1965年制定了“巴黎地区战略规划”,规划预计到 2000年大巴黎区的人口为1400万。
系;
• 新城基本结构: • 居住以近邻住区为基本单元,几个近邻住区组成一个地区,若干
地区组成新城; • 商业分为三级:新城中心、地区中心、邻里中心;
37
(2)多摩新城
• 规划面积3020公顷,规划人口41万,以居住功能为主,兼具商业 和文化功能。
• 规划目的:实现将东京由单一集中型结构向多中心型结构转化 。 • 规划要求:位于丘陵地带,应积极保持现有的绿地系统,保护自
14
规划基本要点
c.边缘的各规划片区之间安 排大块楔形绿地,楔形绿地 一头渗入城市中心,另一头 与城郊森林公园相连;核心 区外围设置一系列绿地。
d. 兴建环绕市中心的高速公 路和穿越市中心的地下通道 的交通系统,扩大地铁网络。
e.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15
B. 制定莫斯科地区和郊区规划
从全国均衡生产力发展的要 求,确定莫斯科国民经济发 展的性质和方向,规划提出 限制工业进一步集中到市区 及离市中心50—60公里地区, 发展工业的主要地区应距市 中心100—200公里。
• 位于伦敦和伯明翰之间 。
• 1967年开始规划,原规 划人口为4万人,后来为 了吸引外来的企业和技 术,城市人口规模调整 得较大,为25万人。
• 预期25年建成,城市面 积89平方公里。
19
规划特点
① 土地使用和交通紧密结合, 城市无严格的功能分区;
• 一个市中心,4个副中心;工 业分散;分散就业岗位以求 得便捷和经济效果;
17
三。 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60年代英国《东南部战略》报告, 提出了第三代新城建设,主张建 设一些规模较大的有吸引力的 “反磁力”城市,把伦敦要增长 的人口和就业吸引过来。
其中包括伦敦附近的三个旧镇, 北安普顿、彼得博罗以及在伦敦 西北走廊的米尔顿*凯恩斯。
北安普顿
18
1、米尔顿*凯恩斯:
居住分布在郊区,强调快速 交通解决居住地与工作地之 间联系;
11
3.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⑴1935年的规划方案:
u 保留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通过整顿、改善街道和 广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
u 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用地规模为600平方公 里;
u 在市区周围建立森林公园地带; u 发展包括地铁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
41
人工步道南端的多摩市立综合文化中心
“大绿道”,一层为机动专用道和 停车场,人车完全分离
中心步道一景
人工步道北端的多摩站前广场
42
四。60年代以来西方大城市内部的更新和 改造问题
26
中心区鸟瞰
27
米尔顿*凯恩斯建设启示:
第三代新城,在功能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设施配套进 一步完善,规划理念有新的探索;
规模较大,建立了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可以提供完 善的生活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
预留了大量土地,为城市今后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空间上的保障。
功能与伦敦、伯明翰等大都市有互补关系,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促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
• 大专院校、医院及其他机构 设置在城市的边缘;
20
米尔顿·凯恩斯工作地段分布
21
主要路网与就业地区分布
22
规划特点
② 居住街坊建设将活动中心布置 在环境区的边缘;
• 干道将土地划分为约1平方公 里的居住街坊,设若干出入口 ;
• 将活动中心、商店、学校等设 施安排在居住街坊外围;
• 主要步行道采用地下过道穿越 城市主干道,步行道与主要道 路相交点周围设置居住区活动 中心和公共汽车站;
5
2、1965的巴黎规划具体措施
更大范围内考虑工业 和城市的分布,以防止 工业和人口继续向巴黎 集中;
改变原有的聚焦式向 心发展的城市平面结构 ,城市将沿赛纳河沿线 发展,形成带形城市;
6
1965的巴黎规划具体措施
改变原来单中心的城市 格局,在近郊发展9个副 中心,每个副中心布置 有各类公共建筑和住宅, 以减轻原市中心的负担;
23
规划特点
③ 高效和经济的交通系统; 城市道路采用无固定方向的方格网道路;城市的平
交道口采用同步转换信号红绿灯系统控制,使车辆能 随着绿波前行; 交通方式以公共交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