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大纲-数字大学城
第三章 德育目的与内容
一、德育目的概论 二、我国的德育目的 三、德育内容
1
第一节 德育目的概论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1.德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 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 的规格和标准。
德育目的:是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9
马克思和思格斯曾经指出:“一个阶级是社 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 上占统治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 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不过是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 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
3
3.德育目的的特点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抽象性。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预期性。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 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二是德 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 科尔伯格说:“不管是以阶段5还是阶段6来 规定学校道德教育要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 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 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四,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
5
(2)德育目的之道德功能(从对学生道德学习的作用
的角度)
第一,引导功能 意向性作用,诱发学习个体的道德动机;意 志性作用,能够促进个体在实施道德行为时 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 动力。 第二,规范功能 首先是预防,其次是禁止。
6
二、德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客观依据 首先德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低下, 不允许全体社会成员都接受学校教育。教育与 受教育的权利都控制在极少数统治阶级的手中。 同时由于社会生产的科技含量水平较低,劳动 者也无须经过学校教育的专门培训。古代学校 德育目的只有一条,那就是培养有一定品德素 养的统治者——神职人员和政治、军事、法律 等方面的“治才”。
12
第四,德育目的的确定还会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 如德国人认为:“虔敬上帝,尊重人的尊严,唤起 肩负社会使命的准备”是教育或德育的主要目的。 美国人则往往强调要培养学生有民主精神,敢于开 拓,以做美国人为自豪等品质。 这种德育目的的区别很大程度上缘于两种文化传统 的区别。就是说,德意志是一个传统与文化积累较 为厚重的民族,其德育目的精神的含量也较高。美 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实用主义盛行,所以德育目 的具有更多的实用主义色彩。
2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 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观点至 今仍有许多人认同。 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 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 德发展在教育目的中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 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具体的确认。
7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 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具备一定的科技、 文化和品德素养,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社会 生产。因此机器大工业出现之后,资本主义 国家普遍实施了强制性的国民义务教育,学 校德育开始具有全民性、民主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将不仅对全体社会 成员的文化与科技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 且由于信息资源的剧增,社会价值多元已成 为现实,道德教育目的中必须加大培养道德 价值的批判与选择能力。
8
其次德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 制度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统治阶级一方面会利用其经济 和政治上的统治权,制定出符合本阶级需要 的德育目的;另一方面还会利用自己在经济、 政治上的权力,维护本阶级在教育资源占有 上的特权,并保证这一德育目的的实现。所 以德育目的的制定会体现一定社会经济、政 治的要求,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10
第三,德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 进程。 在德育目的理解上,一个重要的分歧表现在 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上。 社会本位的教育家,往往强调教育的使命在 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德育目的的核心 是使教育对象社会化,形成一定的社会人格。
个人本位的思想家,往往强调个人价值,认 为德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出发,求得个性 的自由发展、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11
实际上,社会人格的培养和个性发展之间,也可以 说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是一种历史的辩证 的关系。 ①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 进程上是统一的。 ②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社会人格和个性发展之间 又有矛盾的一面。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有规范和制 约的一面,社会总是要求人的个性朝合乎社会发展 需要的方向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同个体 在个性发展上机会并不均等,在阶级社会中人的个 性发展甚至会以阶级对抗的形式,即用牺牲一部分 人的发展的方式来求得另外一部分人的发展。
4
4.德育目的的功能
(1)德育目的之教育功能(从教师实施道德教育角度说) 第一,导向功能。 德育目的规定德育活动所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实 际就是规定了道德活动的最大方向,对具体德育活 动具有引导和激励功能。 第二,调控功能。 德育主体在设计和实施德育活动方案时,会自觉按 照德育目的的要求行事,以克服具体德育活动的盲 目性;当德育活动偏离德育活动所规定的具体方向 时,德育主体自觉反思和纠正。 第三,评价功能。 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衡量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情 况,以及评价教育者德育业绩的直接依据。
13
第五,德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 身心发展的规律的影响。
不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制定 出来的德育目的就不能对受教育者品德发展 构成一定的超越性。 不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就不可能激 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