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巴金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
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
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
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
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
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
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
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
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
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我回头看,没有人。
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
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
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
人们还在那里挖掘。
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
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
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
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
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
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
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
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
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
这我却是看见了的。
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
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
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
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
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⑪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
我仰头看,落雨了。
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
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
”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满腔愤懑的感情。
C.末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期盼。
D.本文写少女的死,只拈出一个细节来刻画,不去作平铺直叙的交代,这样写给人印象更为鲜明强烈。
(2)文章第⑩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答案】(1)D(2)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3)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解析】【分析】(1)A没有留恋慰藉的意思;B花是全文线索;C没有期盼。
选项A就是词语的作用不当,选项B则为文章的结构线索理解错误,选项C是对“雨”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当。
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正是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3)首先在文中找到描绘花的语句,文章②③④⑤⑧段都写到花,然后从内容、结构、文章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内容上看,花是对少女美好青春的烘托,也是与废墟的对照,产生发人深省的震撼效果,从主旨上看花这一形象中饱含作者的哀伤悲愤之情;从结构上看,花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
最后要分条列写。
故答案为:⑴D;⑵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而感到压抑,更是为了能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表现了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曰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⑶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的抒情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懑的情感。
【点评】(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2)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重要物象在文中的用意,可从情节线索、推动情节、烘托心情和表达主旨等几方面分析;“花”是美丽的,文章主要写对一位少女在日寇的炸弹下丧失生命的感慨,而对花的多次描绘,也正是出于对同样美好生命的联想;“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
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被炸毁的房子和欣欣向荣的花形成了对比,凸显出战争的残酷与被爱;“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
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由花而想到爱花赏花的人,但少女已经死了,仍旧盛开的花衬托出已死少女的命运悲惨,烘托情感。
2.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看云①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才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
云南特点之一,就是天上的云变化得出奇。
尤其是傍晚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
②云有云的地方性。
中国北部的云厚重,人也同样那么厚重;南部的云活泼,人也同样那么活泼。
河南河北的云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就可以作窝窝头,云粗中有细,人亦粗中有细。
湖湘的云一片灰,长年挂在天空一片灰,无性格可言,然而桔子辣子就在这种地方大量产生,在这种天气下成熟,却给湖南人增加了生命的发展性和进取精神。
四川的云与湖南云虽相似而不尽相同,巫峡峨眉夹天耸立,高峰把云分割又加浓,云有了生命,人也有了生命。
③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
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
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
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
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
在任何地方“乌云bì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
几年前中国古物运到伦敦展览时,记得有一个赵松雪作的卷子,名《秋江叠嶂》,净白的澄心堂纸上用浓墨重重涂抹,给人印象却十分秀美。
云南的云也恰恰如此,看来只觉得黑而秀。
④在这美丽天空下,我们每天所能看到的,除了官方报纸虚虚实实的消息,物价的变化,空洞的论文,小巧的杂感,此外似乎到处就只碰到“法币”①。
(甲)大官小官商人和银行办事人直接为法币而忙,教授、学生也间接为法币而忙。
(乙)最可悲的现象,实无过于大学校的商学院,近年每到注册上课时,照例人数必最多。
(丙)“xīxī攘攘,皆为利往,挤挤挨挨,皆为利来。
”教务处几个熟人都不免感到无可奈何。
(丁)教这一行的教授,也认为风气实不大好。
⑤云南的云即或再美丽一点,对于那真正的多数人,也似乎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⑥一个人若乐意在地下爬,以为是活下来最好的姿势,他人劝他不妨站起来试走走看,或更盼望他挺起脊梁来做个人,当然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⑦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诉我们云南,除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
即以天空的云彩言,色彩单纯的云有多健美,多飘逸,多温柔,多崇高!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还可望将这种可贵的感情,转给另外一种人。
换言之,就是云南的云即或不能直接教育人,还可望由一个艺术家的心与手,间接来教育人。
卢先生摄影的兴趣,似乎就在介绍这种美丽感印给多数人,所以作品中对于云的题材,处理得特别好。
每一幅云都有一种不同的性情,流动的美。
不纤巧,不做作,不过分修饰,一任自然,心手相印,表现得素朴而亲切,作品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
可是我以为得到“赞美”还不是艺术家最终的目的,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
如果一种可怕的庸俗的实际主义正在这个社会各组织各阶层间普遍流行,腐shí我们多数人做人的良心、做人的理想,且在同时还像是正在把许多人有形无形市侩化,社会中优秀分子一部分所梦想所希望,也只是糊口混日子了事,毫无一种较高尚的情感,更缺少用这情感去追求一个美丽而伟大的道德原则的勇气时,我们这个民族应当怎么办?⑧我们的眼光注意到“出路”、“赚钱”以外,若还能够估量到在滇越铁路的另一端,正有多少鬼蜮成性、阴险狡诈的敌人,圆睁两只鼠眼,安排种种巧计阴谋,预备把劣货倾销到昆明来,且把推xiāo劣货的责任,派给昆明市的大小商家时,就知道学习注意远处,实在是目前一件如何重要的事情!照相必选择地点,取准角度,方可有较好效果。
做人何尝不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