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业成功运作的经验及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启示
'2006年4月,按照农发行总行的统一安排,笔者赴港参加为期十天的短期培训,学习了香港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信贷风险
、内部控制、财务成本管理和控制、客户关系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参观和考察了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廉政公署、中银香港分行、交通银行香港分行等,研究了香港银行业的相关资料。
这次培训对笔者的震撼很大,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香港银行业同行们的创新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干劲。
本文结合培训内容,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
体会与思考之一:
汇率制,体现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纲举目张的管理胆识与智慧
香港联系汇率制,实质上就是一种在港元钞票法定发行机构与外汇基金之间实行的一种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制度。
主要操作有两个环节:一是发钞行如汇丰、渣打、中银等在发行港元钞票时,事先以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到钞票发行局那里提交等值美元,旨在换取“负债证明书”作为港元钞票法定发行的准备;二是如需要时也可以凭“负债证明书”和港元钞票以同样的汇率赎回等值美元。
香港联系汇率制自1983年付诸实施以来,顶住了1987年暴发的全球股票狂潮、1990年海湾战争、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在香港金融业获得巨大成功。
主要原因是它作为香港发钞制度的根基,对香港货币市场尤其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实施影响和动态调控:当港元或资本流动导致美元等外汇减少时,发钞行可以向外汇基金交还“负债证明书”而赎回美元,这使美元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随后的效应是利率上升,物价下降。
当市场出现汇率超出固定汇率等情况时,发钞行以同样法数赎回美元,旋即入市抛出美元套利。
其结果是市场基础货币供应量减少直至市场汇率趋同于固定汇率。
诚然,香港联系汇率制就象一个位于两个互通水池之间调控水位高低的阀门,肩负着调控香港基础货币市场供应量并回归到合理水平,最终导致币值稳定的使命。
而且这个阀门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如的、动态的、更是持续的。
香港联系汇率制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创新,对世界金融业同样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是香港同行走自己的路的代表性产物。
资料表明,1983年港元兑美元跌到历史最低位:9.6:1,比上年骤挫了3.6港元,降幅高达60%;港元汇率对香港GDP的贡献从1979年的11.5%降至1982年的2.7%,四年间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
在这种局面下,如何建立一个可操作的长效机制,有效地抑制港元汇率的激烈波动以及这种波动对香港
带来的负面影响?于是,这个以共同面对并有效地控制港元的暴跌为最初使命的联系汇率制应运而生。
考察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学习借鉴是必要的,但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当时直至现在,不少人把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捧为“包治百病”的神明,一味地死搬硬套。
而身在自由市场经济包围下的香港同行能够审时度势,不被它所迷惑,坚定地创立并推行了具有香港特色的联系汇率制度,其胆魄和睿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农发行是我国
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力推“三农”经济
为已任。
然而,何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履行好国家赋予的支农职能?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固然很多,如发展道路选择问题、经营机制和模式选择问题、防范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益问题,等等。
香港同行的
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学习借鉴,需要探索,更需要有敢于闯、敢于试的勇气以及务实求真的作风。
体会与思考之二: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
,把中西合壁的人文关怀转化为银行现实的凝聚力、号召力
据统计,香港现有各类金融机构227家,其中,持牌银行151家,有限制牌照银行28家,接受存款公司48家,上述银行共有分支机构1300家,由此形成了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密集的金融服务。
即便如此,各家银行都有充满个性的企业文化。
在恒生银行,至今员工总是对该行鼻祖何善衡先生最初提出的40字服务箴言津津乐道,该箴言写着:“笑容生和气,高声道姓名。
需迅速,服务需忠诚。
态度常谦敬,问答简而精。
对客皆周到,鞠躬谢盛情”。
无论从字眼上看,还是深究其内涵,这个服务箴言都折射出东方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与现代管理理念的有机融合,它后来逐渐演化为独具特色的恒生文化,成为恒生员工引以为豪的行为准则以及该行在香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
渣打银行企业文化更具鲜明的层次性,几乎贯穿于银行经营的所有方面和环节:在发展战略层面,“步步领先”是该行跨越亚洲、非洲和中东,成为全球最佳的国际银行的经营抱负。
在创造品牌层面,该行承诺:理想伙伴——以实例证明领先优势。
在价值观层面,该行倡导:反应敏捷,
可靠,创意无限,环视国际,坚毅不拔。
在客户营销层面,该行方针是:以良好的客户关系与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和开拓市场;以全球实力与创新精神战胜竞争对手;对客户以优质服务使之称心满意;对社区建立互信,付出关怀;对投资者,缔造杰出的业绩,带给优越的回报;对监管者,无论身在何处,树立公司管治和道德操守典范。
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之所以能够渗透到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能够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以至于为企业带来丰厚、恒久的利益,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深深地根植于企业,根植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土壤之中,把企业的发展融合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而且在这个进程中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涵盖了业务经营、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
培训和价值观取向等六个方面,而且每个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都会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积极、深远影响。
如恒生银行把个人银行业务作为该行生存和发展的重点战略,并一以贯之。
这给该行带来了令人侧目的经营业绩:2004年个人银行业务盈利占全行盈利的51%,主要产品包括了保本基金、股票挂钩投资、人寿及医疗等业务、信用卡贷款、透支贷款、私人贷款、税务贷款、按揭贷款等十余项,几乎涵盖了个人投资及消费生活的全部领域,可谓是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个人的投资、消费的基本需求。
考察香港银行业的企业文化,思考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状况,感慨颇深。
建行十年来,农发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企业文化的探索以及为企业文化建设所做的诸多努力。
在200
6年初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上以及在此之前下发的“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总行提出了农发行的“十六字”经营理念:“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在职能定位上,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诚然,这些源于农发行全体员工实践的企业文化无不闪烁着务实和智慧。
现在的问题在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在重大决策和具体行为上,都能做到“积跬步于千里”。
只要这样,必定能成就具有农发行特色、润泽农发行支农使命的企业文化。
体会与思考之三:链条式客户营销机制,力推银行经营与市场消费的有机融合
深入考察香港银行业的客户营销机制,笔者发现,这个机制由三个互动的链条链接而成: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产品营销-银行客户管理。
香港的实践解剖了金融产品创新两个实质性取向:一是金融产品创新是一种不可旁贷的现实生产力,它旨在及时提高银行的主动服务能力、加快服务速度、拓宽服务渠道、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等,它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显而易见。
二是金融产品创新必须根植于银行所在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适应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银行业悄然地孕育了下列经营格局:从原生产品到原生、衍生产品并举;从经营单一产品到经营组合产品;从单业经营至混业、多元化经营;从经营资产负债业务到资产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并举;从让客户选择产品到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从“物有所值”服务到“物超所值”服务。
所有这些变化,不但要求金融产品创新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而且要求金融产品必须体现其个体化特征的“精雕细琢”,不断推陈出新。
令人折服的是,香港的同行们及时适应了、紧紧地把握好上述两个实质性取向并有所作为。
如中间业务就诞生了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托管类、信托类、咨询类等诸多金融产品。
市场营销是金融产品走进市场的必须载体和形式。
走进香港的金融产品营销市场,我们发现香港同行的工作颇见功力,更富有成效。
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同步:一是产品的市场调查与确定产品销售对象同步考量;二是产品开发与产品消费群体、销售渠道选择同步考量;三是产品的市场总体定位与客户的细分定位同步考量;四是创立品牌与推广使用这些品牌的手段、方式同步考量;五是产品售卖服务与售后服务同步考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香港同行们对金融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两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工匠之心以及所付出的辛劳。
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香港同行对推向市场的每一个产品都全面认真地评估其内在的品质、对客户吸引力以及可能的服务广度和强度、技术支持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
与此同时,银行还对产品销售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让他们如数家珍般向客户陈述产品的品质、使用程序以及可能的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