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
第七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含义
㈠课程的内涵 1.课程概念的词源分析 唐朝孔颖达:“以维护课程,必君子监
之,乃依法制也。”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里有“宽
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 作工夫”等句。
2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
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
总体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 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 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
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
具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二)新课程改革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和核心理念 2、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3、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5
三、课程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
程的种类。根据课程者的课程观不同、 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因而所设计的课 程类型也就不同。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19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 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 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 的特定要求。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 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 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 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 阶段课程进行的价值和任务的界定,是 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 结果。
20
4、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 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 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 的教学结果、标准。具有以下特征:教 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教学目标 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教学目标 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 况进行调整
21
二、新课程改革目标
22
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地、科自由 和缺拜舍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 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 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 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23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 变——课程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 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4
具体目标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 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
特性:强制性
14
2、选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个 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15
四、制约课程的因素
政治的需要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 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和水平 课程理论的影响
16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7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关系
11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整合课程 是通过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
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 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而形成的课程。
12
(四)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 的要求,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 课程
13
1、必修课程
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 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 而开发的课程。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 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 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定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 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 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 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8
教育目标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培养受教育 者的总目标,也就是教育目的;二是各级 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也 叫培养目标;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值?》(1859年)一文中。 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
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奔跑。前者重 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 学习进程的安排。后者重点在“跑”, 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3
(一)课程的概念
狭义——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 或作为各门学 科的总称。
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总合及 其进程安排。
6
(一)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 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7
(二)根据课程开发、编制、管理的主体,课
程分为:
(1)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 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和 组织实施的课程。
(2)地方课程:是指由地方各级立法 机关或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 布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3)缺点: 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所耗费的教
育资源高。
10
(三)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分 为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1、学科课程:
又称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学 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 平的知识,并依据一定的逻辑体系,组 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而实施的一种课 程。
(3)学校(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确 定和组织实施的课程
8
1、国家课程: (1) 定义:
——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 评价的课程。 (2) 特点:
权威性 多样性 强制性 (3)缺陷: 国家课程易于与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教师之间、学科发展之间脱节;国家课程的编制 周期和修订周期较长,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成了某些 学科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