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教育学》课程标准
一、前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该课程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小学音乐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它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以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为主线,介绍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相关课程奠定了基础,为教育专业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这一的培养目标服务。

《教育学》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其后续课程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教师招考理论》,是一门理论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该课程是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能力为核心”工作项目而进行的设置。

其基本理念是通过系统教育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为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打
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在第2学期开设,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后续课程是《教师资格证国考》、《教师招考理论》。

本课程是一个让学生懂得教育理念、学会基本教育知识并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学科,是专业必修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1.该课程是依据“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能力为核心”工作项目而进行的设置。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①基础性与时代性结合,即以专科为学历定位,准确阐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反映教育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②适切性与发展性统一,即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使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知识容量的多少既能适合专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程度,同时又能够激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难点,从而促进学习者身心的良好发展。

③理论性与实践性协调,即本门课程既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学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提高,同时所学的理论又应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即效作用,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中,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

教学形式可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实习等工学结合实践形式。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该门课程的总学时为34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践4学时。

3.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备有关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并在头脑中构建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

4.引导学生建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总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习者观察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发展教育思维,提高教育素养。

引导能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去探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同时在情感上也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深厚的情感。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
(3)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和规范习惯。

2.能力目标
(1)学习教育科学,形成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的获得,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能力;
(3)主动提高教育实践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4)获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素质目标(素养目标或情感目标)
(1)提高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及从事教育管理的意愿;
(2)增强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提高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

4.思政目标
(1)渗透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需求的基本意识;
(2)塑造小学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专业性向,促进对教师专业自我的积极修炼;
(3)增强热爱教育的使命感、神圣感和责任感,形成追求理想教师境界的意识、价值观和信念。

三、课程内容(内容标准与要求)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生的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等基本章节内容。

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解教育和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目的的类型、功能、选择和确立、课程的组织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情况、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等内容;理解教师、学生以及彼此的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内容及其班主任工作,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等内容。

分成9个专题进行组织教学,共34学时。

课程模块
注:“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要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可在课程中描述,也可编写单独的实践课程标准。

“拓展知识与技能”内容可根据需要添加,如果不需要也可删去。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该课程是依据“以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中的让学生“把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及趋势,能够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理念,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教学观摩、学生自学、学生实作等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评价建议
应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及学业成绩测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形式,既注重过程评价,也关注结果评价。

更多地注重学生反思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
考核,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

(三)教材选用建议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以突显学生的理论视野、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实际结合、操作与管理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建议选用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育学基础》(第2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2008年版)及配套教学资源,保证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进入课堂。

2、实训材料:课程组针对教学实际,编写相关项目实训材料。

3、参考的教学资料
(1)《教育学原理》,柳海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2)《教育学原理》,胡德海,人们教育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版;
(3)《小学教育学》,黄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第3版。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为了实现课程改革领域不同身份的实施和体验者有不同的教改感受,建议在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
上,也应当到中小学一线进行走访、调查和了解。

总体要求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

五、其他说明
六、附录
教学案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