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2011学年第2次远程课程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1 专业班级学号姓名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请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
每小题1分,共20分)1、金融资本是由 C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自由是指 DA.摆脱了自然规律的束缚B.摆脱了社会规律的束缚C.能够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D.实现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C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工人罢工和起义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D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7、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这其中包含的涵义有AA.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B.世界各国家、民族是没有差异的C.人类的文化观念和想法是完全相同的D.人类世界是充满矛盾的8、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B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CA.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10、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D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1、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CA.认识论上的辩证法B.认识论上的经验论C.认识论上的唯物论D.认识论上的唯理论12、资本的本质是DA.一定量的货币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13、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A.普遍矛盾B.主要矛盾C.内部矛盾D.次要矛盾14、货币产生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C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C.商品和货币的矛盾D.货币和资本的矛盾15、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A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16、辩证否定的实质是AA. 事物的自我否定B. 绝对的否定C. 否定一切D. 对事物的任意否定17、在整个上层建筑结构中,其核心是BA.阶级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法律制度18、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可知性1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B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有意识有动机的人和无目的无动机的物的统一20、时间和空间是AA.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B.物质的两种属性C.离开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符号填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历史唯物主义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C.不行而知(老子)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BC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4、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ABCD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D.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5、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ADA.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思想B.强调平衡、协调、合作的思想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和而不同,同则不继”的思想6、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AbcA.生产劳动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实践D.艺术实践7、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BD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8、历史发展史“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CD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9、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词句中想象说:“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当年诗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个例子说明BDA.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规律制约的B.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将意识变成客观现实C.主观的东西一定存在于现实世界中D.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10、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A.个别劳动 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三、辨析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 杜威是一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但他提出的有用即真理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明确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理论的变种!真理就是真理,不因为他有用无用,也不因为人类存在不存在,而在于真理先于人类存在之前存在! 真理即是一切物质的,意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面看事物,就会发现,物质确实是决定意识的,但意识也对物质有反作用力!因此人们在研究真理的同时往往给定格为有用无用,实际这也是人们或哲学家们研究事物时意识或精神对一般规律性的真理作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万事万物的真理或道理即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统一点,找到相通点,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现实中由于人们包括哲学家们所处的阶级,时代,地域,宗教,教育环境,后天成长等等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但实际上是相通的!也正因为哲学家们创造出了这些所谓的思想理论,才能使人们被异化了!我们的社会是异化的社会,要找到共通点,统一点,就必须和谐,求同存异!2、经济全球化只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经济全球化不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相反会促进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发展的起点高了,更快速度快,至于是否如此还要看各国所采取的经济政策。
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模式和资本,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剪刀差的缘故,发展中国家发展更加艰难,更严重的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侵略的同时还伴随着文化侵略,试图改变他国民众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四、简答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五、材料分析题(结合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本大题共20分)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请回答:1)马克思的上述论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10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有人认为,“既然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社会规律,那人们只要‘买’一张通往共产主义的火车票就行了。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理论对此进行评析。
(10分)三、辨析题(共2小题,请将答案写在附加答题纸上,每小题10分,共20分)1、“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就是真理。
”“有用即真理”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 杜威是一位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但他提出的有用即真理是意识决定物质的理论!明确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经验主义思想理论的变种!真理就是真理,不因为他有用无用,也不因为人类存在不存在,而在于真理先于人类存在之前存在! 真理即是一切物质的,意识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一般规律! 但如果我们从另一面看事物,就会发现,物质确实是决定意识的,但意识也对物质有反作用力!因此人们在研究真理的同时往往给定格为有用无用,实际这也是人们或哲学家们研究事物时意识或精神对一般规律性的真理作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万事万物的真理或道理即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统一点,找到相通点,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现实中由于人们包括哲学家们所处的阶级,时代,地域,宗教,教育环境,后天成长等等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点!但实际上是相通的!也正因为哲学家们创造出了这些所谓的思想理论,才能使人们被异化了!我们的社会是异化的社会,要找到共通点,统一点,就必须和谐,求同存异!2、经济全球化只会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