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课堂PPT)
读到这里,难免会发现这篇文章并不是写吃,而是讲三毛夫妻二人轻松 和谐的生活,三毛乐观豁达的心态给了他们原本枯燥的沙漠生活无限欢 乐。这普普通通的食材在三毛的手中以这样的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展 现出来,确确实实让夫妻二人的心变得开阔与充实。文章中作者说: “以后他常吃春雨,可到现在他还不知道那是什么。有时想想荷西很笨, 所以心里有点悲伤”。话虽如此,但这小小的调侃却传达了一种荷西虽 很幼稚,但我很爱他,为有这样的丈夫而自豪的情感。
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 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 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 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只要人们有需求,三 毛都慷慨的接济,在家里开办简单的学校等等,以她自 己微薄的力量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作为第一位涉足大 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 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 9
8
.
三毛以率真、乐观的笔风记叙了她和丈夫在撒哈拉沙 漠生活的那一段难忘岁月。有她和丈夫之间的生活琐事, 有当地的民俗民风等等。翻开书籍,品味着三毛的《沙 漠中的饭店》、《白手起家》、《悬壶济世》等18个故 事,感受到的并非像阿拉伯语解读的一样,字里行间反 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 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的文 字里,一种情愫在萦绕,三毛是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 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 生趣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
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
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
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
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
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
年仅四十八岁。
3
生平事迹
.
1964年进入文化
大学哲学系,肄业
后曾留学欧洲,婚
后定居西属撒哈拉
沙漠加那利岛,并
以当地的生活为背
景,写出一连串情
感真挚的作品。
1981年回到台湾,
曾在文化大学任教,
4
1984年辞去教职,
.
名著代表
5
.
创作背景
三毛在外留学、工作,于1970年回到台湾,受张其 昀先生之聘请,在文大德学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 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台,回到西班牙。
在1973年,她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与深爱着 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来到这片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结婚, 白手成家。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 才华,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了很多情感真挚 的作品,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启,并受到时任 《联合报》主编平鑫涛先生的鼓励,三毛开始把她的 作品集结出书。她的第一部作品集《撒哈拉的故事》 于1976年5月正式出版发行。[1]
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 6 也达到了高峰;一九七九年,荷西意外去世,三毛的
.
书籍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以沙漠为背景,几乎倾倒了 全世界的中文读者。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 三毛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去探索那奇 特的风俗、去解开撒哈拉威心灵的密码,去追随 属于前世的乡愁——提着照相机勾魂摄魄,提着 药箱悬壶济世。爱她的生活态度,寻求自然与单 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这个自 由而又敏感的女子,三毛用她的一生,注解了一 种传奇。
沙漠中的饭店 结婚记
悬壶济世 娃娃新娘 荒山之夜 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
芳邻 素人渔夫
死果 天梯 白手成家 寂地 收魂记 沙巴军曹 搭车客 哑奴 哭泣的骆驼
目 录 10
.
沙漠中的饭店
11
.
.
沙漠中的饭店
这是一个关于作者三毛在沙漠家中烹调中式大餐的故事,其中最有趣的 片段就是普通食材——粉丝在三毛“大厨”手中的七十二变。第一次是 做“粉丝煮鸡”,三毛的丈夫荷西以为那细细白白的东西是细面,三毛 便开玩笑说:“这是雨,冻在高山上的雨”。好像是很调侃的回答,却 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二次是做“蚂蚁上树”,纠缠在一起的粉丝让荷 西以为这是塑胶毛线,三毛便拿他开涮:“不,那是你钓鱼的那种线, 中国人加工成白白软软的了。”哈哈,中国人真是太有“智慧”了。第 三次是吃“菜合子饼”,荷西认定这是鱼翅,还自信地说“这东西很贵, 难怪只放一点点”。
12
.
悬 壶 济 世
13
.
悬壶济世
在《悬壶济世》一文中,主要写了三毛在撒哈 拉沙漠中拿出自己的药,凭借自己仅有的医学本领 免费给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威人治病的事。来到撒 哈拉沙漠,三毛成了这里的医生,她的家也成了医 院和药房。撒哈拉沙漠里没有医院,大家得了病, 也非常苦恼。当三毛与荷西发现他们有各种各样奇 怪而复杂的病时,二话不说,就拿出了自己的药, 无偿为撒哈拉威人们治病。撒哈拉威人的心中有高 兴,有感激,不过更多的是惊奇。他们不明白这些 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药片、药膏或者冲剂居然能 治好他们的病!其实,三毛与荷西也很不解。这些 药有可能不会让他们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 14 他们之所以能够痊愈,是因为三毛与荷西投入了他
撒哈拉的故事
——沙漠上的人文爱情
.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 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 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
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 这一切,总会来的。”
2
作者简介
三毛
原名陈懋(mào)平(后
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
.
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
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
素人渔夫
15
.
素人渔夫
在《素人渔夫》一文中,由于沙漠中仅有的 物资昂贵,三毛与荷西花了不少的积蓄,所剩的 钱也不多了,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收拾包袱回 家,更没有想自己的家人求助,让他们寄钱来, 而是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做生意挣钱。虽然 这笔生意中因为三毛与荷西的马虎赔了一千五百 元,而且用挣来的钱吃了一顿大餐,消耗了不少, 但他们还是挣了一些的。我认为,当自己遇到困 难时,第一不能气馁,第二就是不能光依赖他人 帮助自己,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还会 给他人造成麻烦。不过,在做生意自己挣钱的过
浓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细腻而风致的文字里, 一种情愫在萦绕,一种爱意在流淌,一种震撼心 要内容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文笔生动,我 很喜欢。它主要写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 在遥远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与善良朴实的 撒哈拉威人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通 过读这本书,我读懂了撒哈拉威人的善良 朴实;读懂了撒哈拉沙漠奇特的风俗习惯; 更读懂了三毛与荷西在物资匮乏,环境恶 劣的撒哈拉沙漠中热爱生活、乐观、阳光 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