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地理试题命题范围:必修一全册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0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卷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里共包含几级天体系统()A.2个B.3个C.4个D.5个2.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可以进入火星表面,表明人造天体已经离开:()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010年8月4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上周末太阳耀斑两次爆发均朝向地球,一场携带大量带电粒子的太阳风暴抵达地球。
当晚英国民众看到了罕见的极光现象。
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太阳活动对下列部门影响最小的是()A.通信部门B.航天发射部门C.化学工业部门D.气象预报部门4.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右图中影响最大的点可能是()A.甲 B.乙C.丙 D.丁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上所注节气为北半球节气),回答5~6题。
5.图中a、b、c、d四地,位于赤道的是()A.a B.b C.c D.d6.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慢到快依次是()A.c、d 、b、a B.a、b、c、dC.d、c、b、a D.c、d、a、b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据图完成7~8题。
7.关于地震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固体。
B.④和③传到②时,波速突然下降C.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加快。
D.横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纵波。
8.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A.地幔和地核B.岩石圈和地壳C.地壳和地幔D.地幔和地壳读右图,完成9~10题。
9.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10.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B.大气的反射作用——DC.大气的吸收作用——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右图为等压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①②③④箭头表示地转偏向力的是()A.①B.②C.③D.④12.从气流运动看,该图表示的是()A.北半球气旋B.南半球气旋C.北半球反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13.某学生课后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三十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甲比乙高3℃。
该实验所模拟的地理原理是()A.热力环流B.温室效应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反射率差异读某日08时地面天气图(下图)和文字信息,回答14~15题。
14.某气象小组学生探讨天气图中a→b天气的空间变化。
在学生绘制的图中,接近a→b 天气实际状况的是()15.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发展到一定强度的热带气旋,可给所经过地区带来大风、暴雨天气。
若判断天气图中的台风能否登陆台湾岛,最有价值的信息是台风的()A.形成原因 B.形成源地 C.移动路径 D.移动快慢读“全球洋流模式图”,回答16~18题。
16.下列洋流由盛行风作用形成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⑥⑧⑩C.②③④⑤⑥D.③⑤⑦⑨⑩17.假设该图表示太平洋,则图中对我国的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A.②B.③C.④D.⑤18.假设该图表示大西洋,则①③两支洋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性大渔场是()A.秘鲁渔场 B.北海渔场C.北海道渔场 D.纽芬兰渔场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
据此回答19~20题。
19.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20.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是哪种外力作用的结果()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沉积作用D.搬运作用21.图15中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A,B,C,D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AB.BC.CD.D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据图回答22~23题。
22.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3.此图可以说明()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关系不明显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完成24~25题24.该地可能是()A.刚果盆地B.撒哈拉沙漠南缘C.巴西高原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25.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综合题:本卷共5小题,共50分。
26.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甲、乙两处的昼夜分布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在甲处放大图上,弧线AC为为昼夜的分界线,其名称为________,此时甲位于________(近日点、远日点)附近。
(2分)(2)甲处放大图为________(南极、北极)俯视图,请在甲处放大图上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2分)(3)地球公转到甲处时,开普敦比北京市的白昼________(长、短);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开普敦与北京两城市昼夜长短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4)地球公转到乙处时,C点的日出、日落时刻分别是________。
(1分)(5)地球公转到甲处时,A、B两点的昼长分别约是______、________。
(2分)27.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好,还是B处好?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什么堆积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成因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1)甲地地形是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和丁地的地质构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丙处地貌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4)图中①②③④构成的水循环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该循环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我国的上海举行,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在英国的伦敦举办,图甲和图乙为两地的气候资料。
读图完成下表:(8分)城市上海伦敦气候资料图甲图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气候分布规律30.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a),回答问题。
(12分)图a(1)图中①—②—③—⑦—⑧—④—⑤的更替,反映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2)⑦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北半球有两处自然带相同,但气候类型不同,这种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气候类型在大陆西岸是________________气候,在大陆东岸是______________气候;有两处气候类型相同,但自然带不同,这两种自然带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图b(4)图b表示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详细考察,经大兴安岭、内蒙古草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在这个过程中,考察队穿越的自然带分别是(填图a中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
自东向西,自然带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是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在________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26.(10分)(1)晨昏线远日点(2分)(2)北极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2分)(3)短昼变长夜变短昼变短夜变长(3分)(4)8∶00 (1分)(5)14小时12小时(2分)27.(10分)(1)A 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2分)(2)北岸(或左岸)(1分)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2分)(3)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1分)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的;(2分)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2分)28.(10分)(1)山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紧密不易侵蚀(4分)(2)断层背斜(2分)(3)冲积扇流水沉积(2分)(4)海陆间循环更新陆地淡水资源(2分)30.(12分)(1)由赤道向两极(1分)(2)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2分)(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温带季风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5分)(4)④⑨⑩(或⑧⑨⑩)从沿海向内陆水分中(4分)。